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支持上海國際金融科技中心建設,推動上海金融科技產業的高水平集聚和高質量發展,5月17日,由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倡議發起的上海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成立儀式在北外灘成功舉辦。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為聯盟揭牌并致辭。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陳鳴波、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上海銀保監局、上海證監局、市金融局、市國資委、市經信委、市科委等領導出席了儀式。在儀式之前,還召開了上海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成立大會暨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聯盟章程,選舉產生了聯盟第一屆理事會及秘書處成員。
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加速,在提出“力爭用5年時間,將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的總體目標后,一系列相關措施落地。
為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搶占金融科技產業制高點,17日,上海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正式成立,將助推上海金融科技產業的高水平集聚和高質量發展。在成立儀式上,也發布了《上海金融科技白皮書(2019)》(下稱《白皮書》),對上海金融科技應用現狀進行總結,并展望未來發展方向。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為聯盟揭牌
同時,央行上海總部還宣布正式啟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工作,以探索設計一個包容審慎、富有彈性的創新試錯容錯機制, 為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劉興亞表示,面對新技術應用帶來的風險和挑戰,在促進金融科技發展過程中,必須統籌好監管與服務的關系,借鑒國際上關于監管沙盒的理念和經驗,探索一條既能守住安全底線,又能包容創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制度。
“我們已經在積極推進過程當中,大家會有很多期待,我相信再過幾個月,我們就可以對監管創新試點的工作,向大家進行一些公布,報告一些好消息。”上海市金融監管局局長解冬對記者表示。
共同打造產業生態圈
昨日,上海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成立,由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上海銀保監局、上海證監局、市金融局等8家管理部門聯合出任指導單位,由金融要素市場、金融機構、新金融和金融科技子公司、科技企業、高校及科研單位、功能性機構等44家單位共同構成聯合發起單位。
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外匯交易中心、上海期貨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海保交所、中國銀聯、交通銀行(601328,股吧)、浦發銀行(600000,股吧)、上海銀行、農商行、國泰集團(603977,股吧)、海通證券(600837,股吧)、申萬宏源(000166,股吧)、金融壹賬通、太平金融、支付寶、氪信科技、復旦大學、交大高金、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等領導出席了聯盟成立儀式。
聯盟形成了“8+44”結構,即8家指導單位,44家單位共同構成發起單位。
氪信科技作為首批八家科技企業之一,成為上海金融科技產業聯盟理事單位。
聯盟將通過打造產業園區、建立聯合實驗室、成立創新中心、發布金融科技白皮書和行業指數、舉辦行業峰會和高峰論壇等各種方式,打造金融科技的交流平臺、展示平臺和創新基地。
當天,聯盟的物理載體“上海城創金融科技國際產業園”揭牌,這是上海首個以“金融科技”為主導產業的產城融合項目,將吸引國內外持牌金融機構、金融科技企業、相關科研機構和功能性組織入住,成為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和全球資產管理中心重要承載區。
市政府副秘書長陳鳴波、人民銀行上海總部黨委副書記、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長金鵬輝、市金融監管局局長解冬、上海國際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俞北華共同為聯盟的物理載體“上海城創金融科技國際產業園”揭牌。
上海國際集團方面表示,在當前金融科技行業分工更加專業化、精細化的趨勢下,各參與主體僅依靠自身能力已難以適應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比如,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盈利能力與業務模式、產品深度存在不適應,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機構發展地位不匹配等)。因此,必須從單打獨斗走向協作共贏,共同打造金融科技生態圈。
太保集團總裁傅帆就表示,保險行業未來的經營模式,更多需要通過科技的創新來提升競爭力。“特別是我們相當關注的健康、養老這些產業的布局,是需要有更多科技力量的驅動,包括醫療、信息、大數據,包括人工智能。”
近年來,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研究與應用方面加大投入,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金融科技正逐步成為金融機構戰略發展的重點。各家機構積極開展人工智能、生物識別、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武器等方面的促進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
作為聯盟的首批8家科技公司之一,上海氪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氪信科技”)也是第一家把大規模機器學習技術應用在大型銀行的上海科技公司,公司創始人兼CEO朱明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金融機構擁有的潛在用戶量是世界最多的,在現階段金融機構想進一步提升用戶量,就需要把傳統金融行業的“用戶思維”變成互聯網行業的“客戶思維”,這是一個世界級的課題,背后需要有世界級技術能力的支撐。
朱明杰說,氪信科技成立四年半,從一個頭部銀行客戶的一個場景開始做起,目前客戶數量已經涵蓋了四大行、股份行和城商行等各個層級的銀行。應用場景也從智能風控的場景拓展到了包括智能風控、智能交易、客戶經營和智能客服四大場景,涵蓋全業務鏈條。
上海金融科技有巨大潛力
2020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交卷之年,要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
根據2019年初人民銀行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未來上海將形成包括金融科技中心等在內的六大中心,并將以金融科技為新動力(310328)加快形成支撐有力的創新體系。
2019年12月16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就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赴部分金融科技企業深入調研時指出,把金融科技作為重點方向,牢牢把握技術和產業發展新趨勢,積極搶占金融科技發展制高點,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應用,著力推動支付產業發展,做好風險管控,不斷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全球影響力、競爭力和顯示度。
上海市金融監管局局長解冬等領導為上海國際金融科技創新中心揭牌。
顯然,金融科技將是上海在下一階段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建設中的關鍵領域,也是重要競爭力的體現。
為加快推進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今年1月,上海發布《加快推進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力爭用5年時間,將上海打造成為金融科技的技術研發高地、創新應用高地、產業集聚高地、人才匯集高地、標準形成高地和監管創新試驗區,將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的總體目標。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上海已經具備了成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實力。李峰就對第一財經記者稱,一方面,上海擁有發達的金融要素市場和金融機構市場;另一方面,擁有一批特色的科技創新園區以及科技產業聯盟,并且營商環境也在升級優化。
《白皮書》也提到,上海在金融方面的雄厚基礎是發展金融科技的最大優勢。“良好的金融基礎一方面是培育金融科技的重要土壤,另一方面也為金融科技提供了需求和動力,這構成了上海發展金融科技的核心優勢。”《白皮書》稱。
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李峰發布上海金融科技白皮書(2019)
當前,上海金融市場體系齊備,集聚了股票、債券、期貨、貨幣、票據、外匯、黃金、保險、信托等各類金融要素市場,2019年金融市場交易額達1933萬億元,擁有各類中外資持牌金融機構1646家,其中外資機構約占1/3。3月26日發布的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27)顯示,上海已由全球第五上升至第四。而在金融科技的排名,上海則位居第三。
另外,在科技要素和高科技企業集聚方面,上海科技人才和創新成果豐富,擁有張江、紫竹、臨港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創新園區,并吸引了支付寶、建信金科、金融壹賬通等一批重要的金融科技企業落滬。
在法治環境和營商環境方面,上海亦持續優化,設有全國唯一的金融法院,且上海知識產權法院是全國最早成立的三家知識產權法院之一。此次上海金融科技產業聯盟的設立,則將助力金融科技領域的合作與資源共享。
上海市副市長吳清表示,上海有很好的(金融科技)基礎,同時還有巨大的潛力。“在國內實際上很多金融科技企業都已經在上海,或者是正在向上海聚集。”
《白皮書》還稱,當前上海也面臨著中央交付的三項重大任務的新機遇,將為完善長三角監管金融科技協同、加強監管科技在科創板上市審核中的應用、發揮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先行先試優勢,探索開展金融科技監管創新試點等。
據了解,作為全國首批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城市,上海已獲批在提升信息技術安全應用水平、推動金融與民生服務系統互聯互通、增強金融惠民服務能力、加強監管科技應用等四大方面開展23項金融科技應用試點。
在此背景下,《白皮書》表示,未來上海可進一步鼓勵技術創新及應用,如鼓勵云計算技術的國際運用、人臉識別等新技術的運用實踐、區塊鏈的運用等方面的探索及應用;加強對金融科技行業規范健康發展的引導和培育;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推動技術和標準建設;加快落實金融科技普惠民生應用場景等。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