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牛鋒
編輯 | 承承
5月22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召開,倍受矚目的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出爐。由于本次“兩會”召開時間推遲兩個月,各個部委對2019年的關鍵數據已做披露和解讀,所以此份《政府工作報告》增量信息較為有限,內容更為“濃縮”。看點在于,市場對GDP目標亦喜亦憂,貨幣政策引導符合預期,赤字率與特別國債處于預期下限,新基建上位,創業板注冊制,房地產稅未出引導,業內人士認為房地產稅推出需再擇機。
《政府工作報告》摘要
一、關于GDP 目標,政府工作報告說,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主要因為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我國發展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這樣做,有利于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
二、關于貨幣政策指引,將綜合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引導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務必推動企業便利獲得貸款,推動利率持續下行。
三、關于財政,今年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
四、 關于新老基建。1.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萬億元, 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 “兩新一重”建設,主要是: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2.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以適應農民日益增加的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萬個,支持加裝電梯,發展用餐、保潔等多樣社區服務。3.增加國家鐵路建設資本金1000億元。
五、 關于區域戰略,要繼續推動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
六、關于農業,要著力抓好農業生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提高復種指數,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大力防治重大病蟲害。深化農村改革。恢復生豬生產。壓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壓艙石”GDP目標符合定性判斷
不符合定量預期
GDP目標引導令市場喜憂參半。因經濟持續下行,在去年(2019年)的政府報告中,政府將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6%~6.5%)。今年,因突發的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帶來強烈沖擊,經濟大勢并不樂觀,對GDP目標并沒有給明確區間。
華寶基金投資總監副總經理李慧勇在接受《紅周刊(博客,微博)》記者采訪時就表示,GDP目標是定盤星,是壓倉石。當前局勢與以往不同,此前我國經濟經歷的是“換擋期”,逐漸由求量轉向求質。但今年全球經濟步入衰退幾乎是確定無疑的,但程度的確還無法確定,給我國帶來避無可避的壓力與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影響,“所以,面對這種形勢,繼續追求質量而非速度的‘六穩’‘六保’、努力實現全面小康為目標,既有繼承也更優先。其次需要量化指引,保持今年經濟增速好于世界經濟勢頭就是可取的。”
表1 此前5年政府工作報告宏觀目標定調與本次部分預期
來源:WIND,證券市場紅周刊綜合
至于CPI,業內對其目標的預期分歧不大,或較去年提高了0.5到1個百分點。在全球工業需求可能會在中期滯留在負增長區間,保持居民消費是對抗通縮實現GDP目標的支撐。“CPI目標會適度上升。‘豬肉、原油’對貨幣政策的壓力已成為過去,特別是隨著國內疫情平穩,我國的農產品(000061,股吧)供給日益穩定,CPI 目標超預期的概率不大,物價不會大幅波動。”李慧勇如是說。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進一步強調了穩定農產品供應。
2016年、2019年GDP目標修復性引導,成為那兩年A股先抑后揚的基礎大背景,如今,政府對GDP目標的引導令市場喜憂參半,引起二級市場短線情緒波動,從今日盤面表現看,滬指早市一度下跌了0.8%。
表2 前5年GDP目標指引與A股走勢對照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貨幣政策引導符合預期
在過去的兩年中,政府工作報告里關于貨幣政策的定調變得更為靈活,對M2及社融規模已不給出具體數字,取而代之的是“合理增長、與名義GDP增速匹配”。
李慧勇指出,自疫情以來,跟蹤經濟形勢的中央政治局高規格會議的頻次更高,觀察貨幣政策變化的頻率已完全不像過去以季度為觀察周期了。過去的“換擋期”要求貨幣增速和 GDP增速相一致,現在為了應對不確定性,則會保持比GDP增速略高一些。
表3 此前5年政府工作報告貨幣、財政政策定調與本次部分預期
來源:WIND,證券市場紅周刊綜合
赤字率和特別國債處于預期下限
在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確定了今年擬3.6%以上安排,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赤字率與特別國債安排處于市場預期下限。
最大焦點是赤字率,其涉及“財政赤字貨幣化”的問題。為應對后疫情時期的經濟復蘇,機構此前也普遍預計政府可能會大幅提高政府赤字,赤字率很可能超過傳統意義上的3%安全線。但是提高赤字規模后,如何籌資成了最敏感問題,畢竟雪藏已久的特別國債終究也只是臨時性為財政“補血”的措施,大筆加碼的地方專項債也不屬于新的增量。
最近,業內關于我國“財政赤字貨幣化”的討論刷屏。因宏觀壓力上升、貨幣政策傳導不暢等原因,財政收入明顯下滑,發債籌資面臨困難,現有的貨幣調控手段已不能滿足所需,大家認為央行不如“大刀闊斧”去直接購買國債,但問題在于,可如此一來則相當于央行直接QE了,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相關規定,央行不得認購或包銷國債,即央行不能在一級市場上直接認購財政部發行的國債,但可以在二級市場接受金融機構的抵押并釋放資金。
表4 財政壓力沉重:今年1-4月的財政收入加大對支出的拖累
來源:WIND,證券市場紅周刊
就此,李慧勇認為,赤字率安全線為3%是上世紀90年代,歐盟《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所提出的。至今,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赤字率不超過3%就是穩健,而超過3%就不穩健。一切皆以需要而定,(財政)需要擴張就擴張,反之亦然。市場不必對“財政赤字貨幣化”問題過度解讀,實現赤字率不成問題。至于主要用來彌補財政資金缺口的特別國債,上次政治局會議已經明確了,細節在于發行額度批次和額度而已,不會有懸疑。
地方政府專項債目標低于預期
新基建重要性提升
政府報告指出,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略低于業內預期。
李慧勇認為,按照我國的財政慣例,地方債在“兩會“程序之前提前下達,規模不得超過當年額度,“兩會”之后就根據情況部署。此前,機構普遍認為專項債有較大提升空間,如興業證券(601377,股吧)研報就認為赤字率提升,特別國債更可能是彌補財政資金缺口,這都有助于消除財政緊張對基建資金面的拖累。從2018年開始,不計入一般公共支出的專項債是基建投資最主要的增量資金來源,從今年專項債用途來看,將會大幅提升基建領域的投入,預計投入資金將處于1.8萬億元至2.4萬億元之間,對基建投資的拉動為6%~9%,是2020年基建最主要的增量資金。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本次將新基建建設置于了“三支箭”之首,具體提到“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 “兩新一重”建設,主要是: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
值得注意是,新基建此前并不像老基建那樣擁有專項債為后盾。就此,李慧勇特別指出,今年要穩經濟,既要穩住消費也要靠投資,基建是主要的抓手,包括“三支箭”,第一支是傳統的“鐵公基”,第二支是 “舊改”了,第三支就是新基建,可以預期這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一個重要支點。但國家對新基建的扶持不能以對老基建的扶持標準去看待。對于盈利屬性明顯更強的新基建,要盡可能的以市場化運作為最優,鼓勵企業去做。對于投資周期長、投資規模大的新基建產業,才需要政府親力親為,國家設立相關新基建大基金,分期去投。“但這不屬于地方債一類的財政行為,而是一種產業行為。”李慧勇如是說。
中信證券的研報也認為,“十三五”即將收尾,“十四五”期間將至,高質量發展將成為主題。在這個框架下,產業結構更多向戰略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方面轉型,以新基建作為抓手,大力發展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半導體、新能源、車聯網、區塊鏈、集成電路等新經濟業態。今日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今年要編制好“十四五”規劃,為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擘畫藍圖。
全面注冊制推出可能加速
房地產稅未被提及
在今天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資本市場投資人最感興趣的全面注冊制和房地產稅推出的問題。對于注冊制,《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中小銀行補充資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務中小微企業。改革創業板并試點注冊制。強化保險保障功能。賦予省級政府建設用地更大自主權。促進人才流動,培育技術和數據市場,激活各類要素潛能。
李慧勇認為,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更多的取決于其自身的基本面和成長性,而不會隨上市制度的調整而變。核準制時,上的慢一點,但好公司依然是好公司。科創板的成功實現了資本市場驗證,為創業板施行以及時信息披露為特征的注冊制打下基礎,我覺得推出注冊制預期不變,正當其時,這種更多元化的上市標準,以后肯定要擴大到中小板和主板,讓優質公司的價值獲得資金,加速淘汰不好的公司。
雖然房產稅在本次報告中未提及,但李慧勇認為,該稅種是一個有利的財政稅收工具,也是有效樓市調控工具。房地產稅必然是要征收的,遲早要推出。但我認為短期內還需要一個探索過程,出臺還不夠成熟,其牽涉到千家萬戶,而且曾經在重慶和上海試點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案。所以大概率采取一個非常審慎的態度、在一個更合適的時機去推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