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日前,全國政協委員吳志明領銜提交為中小學生減負的提案,建議重新疏理制定國家教育評價體系,把體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并給予語文、數學等主科一樣的考分權重,激發學校、家長、學生的內生動力,真正實現為中小學生松綁減負。
該消息一出,立馬引發了網友的關注。微博轉發量達到了1.7萬次,留言超過了6萬條,沖上了微博熱搜榜。
有的網友認為中考考體育可以,高考就算了。還有網友表示,這是給孩子變相增加負擔。
對于這事,你怎么看?在評論前,我們不妨先看看提案的具體內容。
全國政協委員:減負20多年,書包越減越重
據中國日報報道,36年前,福建55位企業負責人聯合署名的“松綁”放權呼吁信,吹響國有企業改革的號角。從此,企業逐漸擺脫“束縛”,走上放權搞活、自主經營的改革發展之路。
今年的全國兩會前夕,全國政協委員、民建福建省委主委吳志明領銜,108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關于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為中小學生松綁減負的提案》。
為確保提案內容客觀反映學校、學生和家長的愿望,從4月初起,吳志明就先后深入福州、寧德、平潭等地調研,傾聽教育界專家學者、一線教師、學生和家長意見建議,不斷深化論證打磨,百易其稿不停修改完善。提案一經提出,很快得到了眾多全國政協委員的積極呼應,聯名為孩子健康成長鼓與呼。
吳志明持續關注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他說,“減負減了20多年,中小學生的書包卻越減越重,睡眠時間越減越少。中小學生體能日益下降,近視、肥胖發生率居高不下。”他表示,多年來,雖然國家和各地政府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推進教育減負,但實際上孩子們的負擔還是“愈減愈重”。
吳志明指出,當今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育才觀念依然陳舊。現行基礎教育評價體系仍存在“唯分數、唯排名、唯升學、唯文憑”的頑瘴痼疾,“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已成廣泛共識,重智育輕體育,變相擠占體育等技能科課時成普遍現象,嚴重忽視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減負政策難以落地。由于對學校考評指標單一,學校以考試成績為指揮棒,為應對各種測評排名,片面追求高分數、名校錄取率和升學率。家長也熱衷尋求校外各類培訓,為學生購買大量教輔材料,每天文山題海,學生不堪重負。
三、課本數量有增無減。以南方某市為例,2009 年中小學生義務教育階段使用的教材總數有212種,2019年增加至253種,共增加41種,增幅達 16.54%;部分學科知識點前移,學習難度增加。據統計,我國中小學生每天平均寫作業3小時以上,是全球均數的兩倍,課業壓力繁重。
四、體育科目重視不夠。體育教師結構性缺編和教學能力不足,降低了體育教學質量,學校體育安全保障制度的缺失及場地器材的缺乏,制約了學校體育的全面開展。教育部“每天運動一小時”的要求形同虛設。
“其實,校內減負僅是一種理想狀態,實際上,學生的校內負擔是有增無減的。”在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吳志明說。
于是,很多中國學生便有了“做不完的作業”,這些作業中不僅有大量的重復練習,還有一些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題目,“比如注水試題,現實中怎么會給水池一邊注水一邊放水,這多浪費水呀!”吳志明說,“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一位民建會員還在上小學的女兒要完成的學校作業多達101頁,一家人的假期是在‘寫作業’和‘陪寫作業’中度過的。”
“讓孩子動起來是第一位的”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為中小學生松綁減負刻不容緩!為此,吳志明提出了以下五點建議:
一、轉變社會育才觀念。全社會要改變、更新對孩子們成才的多元理解,考不上大學不等于不成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要扭轉各行業招錄人員唯名牌高校、唯文憑學歷傾向,重視考察求職者的綜合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做到唯才是舉。要加強社會宣傳和對家長的引導,將孩子的身心健康排第一位,尊重教育的規律和孩子成長的自由。
二、建立多元考評體系。要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重新梳理制定國家教育評價體系,完善對學校和教師的考核激勵辦法,嚴禁給學校下達升學指標或單純以升學率評價及獎懲學校和教師;注重提高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為未能升入高中、考入大學的學生提供更多的上升通道和發展空間,改變一考定終身的情況。
三、真正實現素質教育。要切實轉變教育理念,改革教學管理,大量啟用專業干部,讓愛教育、懂教育的人管教育。而教師作為推進減負工作的重要力量,只有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綜合素養,才能使減負落到實處。要精簡教材內容,防止知識點前移,減少重復無效布置作業,嚴禁超綱教學,加強社會培訓機構管理。要減負增效,提升學習效率,并重視對學生社會實踐綜合能力的培養。
四、全面提高體育權重。一是探索實施體育教育測試過程性評價,將體育科目納入中高考考試科目范圍,并設計與語文、數學等主科同等分數,激發學生、家長、學校內生動力,主動增加體育鍛煉時間和師資投入。二是保證中小學校公用經費中有合理的比例用于體育支出,提升學校體育場地和設施。三是鼓勵體育專業人士到學校兼職開展體育教學,帶動校園體育活動的發展。
吳志明認為,把體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并給予語文、數學等主科一樣的考分權重,“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校、家長、學生的內生動力,抓住牛鼻子,這樣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中國青年報稱,其實,這幾年各地也進行了不少相關的嘗試,去年年底,云南省發布新的中考改革政策,將體育與語文、數學、英語并列為100分。不少體育老師說,學校家長重視了,孩子動起來了,老師們也不用被“生病”了。
也有人對類似的做法提出了異議,覺得這其實也是一種“應試思想”。不過,當應試觀念依然有很大市場,考試仍然有著“指揮棒”作用的今天,這也不失為一種迂回的辦法,正如一位教育管理者所說的那樣:無論用什么方法,讓孩子動起來是第一位的。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綜合@人民日報、中國日報、中國青年報等等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