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樁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經濟下行壓力下,“新基建”或是眼下最穩妥的“風口”。
默默耕耘多年的新能源充電樁,在“新基建”七大領域中,不但能與5G、AI等分庭抗禮,更以萬億市場規模受到空前關注。
天下苦充電樁久矣!
截止2019年底,中國電動汽車保有量為310萬輛,充電樁數為122萬個,車樁比為2.5:1。
而根據發改委下發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2020年底,中國就要實現車樁比1:1的目標。
毫無疑問,缺口巨大。
但4月9日,發改委預估今年新建的公共樁為20萬個、私人樁40萬個,合計60萬個。
也就是說,“發展指南”預定1:1的目標,今年鐵定是完不成了。
一邊是充電樁奇缺,一邊保有量還在攀升。
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2030年,中國電動汽車銷售會突破1500萬輛,保有量會突破6480萬輛。
這意味著,如果不趕緊開始大規模建設,到2030年,充電樁缺口會高達6300萬。
實際上,充電樁的痛點還不止于此。
充電地圖APP顯示有誤、燃油車占位、充電槍使用不當損壞等問題,讓很多新能源車主叫苦不迭。
顯然,產業鏈上下游都強烈意識到,充電樁正給新能源汽車行業“拖后腿”。
這或許是充電樁入圍“新基建”的根本原因。
5月,一場“新基建,充電板塊在行動”的發布會,又將充電樁行業推上風口浪尖。
10億、12億、27億……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特來電、星星充電,四家充電領軍企業,投資的調門越來越高,合計投資總額接近60億。
最近,連華為都首次發布新一代充電模塊HiCharge,正式進軍新能源充電產業。
業內人士預測,2020年充電樁全行業投資或將輕松破百億。
政策扶持、資本加碼,令充電樁產業躍上風口,也將面臨更不確定的挑戰。
風口之前,充電樁市場可謂歷經慘淡。
早在2009年,新能源汽車產業就被提上日程。但受限于技術和發展路線,充電樁的建設運營,2014年才重視起來。
2014年5月27日,國家電網宣布:全面開放分布式電源并網工程,以及慢充、快充等各類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市場。
從此,充電樁不再只屬國企,民間資本第一次有了進場的機會。
2015年年底,新修訂的電動汽車充電接口及通信協議5項國家標準出臺。這一紙“新國標”,如冷水澆頭,讓很多企業措手不及。
一時間,此前建成的不符標準的充電樁接口全部作廢,如果要想繼續“游戲”,就不得不額外再花費一大筆資金來調整充電樁。
布局越大的企業,受此影響越大。
以充電樁頭部企業特來電為例, 2015年特來電的裝機量為1.1萬臺,根據新國標進行調整的花費竟然高達數千萬元。這對于彼時尚未盈利的企業來說,簡直是當頭一棒。
特來電董事長于德翔坦言,“虧得讓人心驚膽戰”。
但這場“大出血”,并非毫無價值。“新國標”規范了市場和充電網絡,為此后的高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之后兩年,大企業快馬加鞭,中、小、微游資也借助政策和地方資源快速卡位,充電樁行業很快形成上千家企業群雄逐鹿的格局。
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起初,各家企業都忙于跑馬圈地,根本沒考慮充電樁布局的合理性。前期的盲目建設,導致后期運維困難,加上質量良莠不齊、電池技術更新,導致很多充電樁成為了僵尸樁,使用率極低。
比如,北京蟹島路及周邊停車場,不到500米的距離,安裝了300多根充電樁。但它們有的槍頭損壞,有的亮著“故障”黃燈,有的裸露電線,有的甚至被藤蔓纏繞……由于樁位利用率不到1%,成了遠近聞名的“充電樁墳場”。
結果火爆一陣后,2017年,充電樁市場再度沉寂。
直到兩年后,市場才再度被政策回溫喚醒。
2019年3月,財政部等四部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轉換為支持充電、加氫基礎設施“短板”的建設和配套運營服務。
于是,充電樁市場再度煥發生機,建樁數量快速增長,資本熱度逐漸升溫。根據充電聯盟數據,截至2020年4月,中國公共充電樁數量達到54.7萬個。
2020年,充電樁市場被劃入“新基建”后,令行業更加火爆。有業內人士預測,面對6300萬的缺口,充電樁將直接成為萬億級市場。
頭部企業更是火速行動起來。
目前,特來電已在333個城市投建充電網絡,預計2020年將投資20億,建樁5萬個;星星充電將投入幾十億發展大功率充電,2020年中旬,還將發布“30億助力新基建”計劃;國家電網則成立“新基建”小組,計劃投資27億,新增充電樁7.8萬個。
同樣面對政策扶持,如今與2014年相比,充電樁市場歷經大浪淘沙,留下來的企業都已擁有較為完整的運營及盈利模式,對市場有著更成熟的理解和理性的把握。同時,整個行業也形成了技術、資本、網絡等方面的壁壘,入局成本增高。
泥沙俱下的時代正在過去,只有入局者的“質量”有保證,行業的未來才有希望。
在未知的新領域里,入局者奔跑的樣子總是姿態萬千。
經過多年發展,今天的充電樁市場,已初步形成四大類充電運營商及其業務模式:
一是以特來電、國家電網、星星充電為代表的輻射全國、資產投建、運營一體化的大型運營商;
二是以萬城萬充、深圳致聯、天津匯充為代表的區域、地方類中、小、微充電運營商;
三是以快電、小桔充電為代表的聚合類平臺運營商;
四是以云快充、蔚景云為代表的SaaS銷售類平臺服務商。
其中,區域、地方類充電運營商與大型充電運營商的最大區別,體現在運營效率上,它們的運營效率普遍要高于大型運營商。
聚合類平臺運營商不持有任何投建資產,只是利用極強的運營能力優勢,與各類規模充電運營商達成共生合作。
例如滴滴出行旗下的小桔充電,憑借旗下超過60萬輛電動網約車這一優勢,滴滴與特來電、星星充電等多家規模化充電樁平臺達成合作。
而SaaS銷售類平臺服務商,則是將離散的電樁和運營平臺整合起來,統一放到充電站運營平臺上,并以銷售SaaS端、收入抽成等作為主要商業模式。
由于新基建項目對技術、資金的要求比較高,機遇面前,行業龍頭企業更容易“吃到肉”。
眼下,新能源充電樁的市場格局端倪已現,寡頭集中趨勢明顯。
億歐數據顯示,2019全國充電運營商排名前三分別是:特來電14.8萬臺,星星充電12萬臺,國家電網8.8萬臺,市場份額分別為29%、24%、17%。
由于充電設施建設、運營投入巨大,靠收電費、服務費,幾乎不可能盈利。所以,涉足充電樁的企業收入來源都很多元,包括充電服務費、樁體廣告、車位經營、4s維修保養、增值服務、互聯網云平臺等。
比如,一直強調必須建立充電網絡,才可能大規模支撐電動汽車規模化發展的特來電,在2018年終于跨過了盈虧平衡線。
特來電母公司特銳德(300001,股吧)2019年年報顯示,充電生態網業務實現總營收21.81億,同比增長48.87%;毛利潤5.7億,同比增長82.54%。市場占有率較高、新能源汽車行業轉暖、較大的研發投入,以及產品得到客戶認可而銷量大幅增長,成為特來電率先盈利主要因素。
伴隨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的興起,互聯互通、共享、云生態,或許會給充電樁市場提供盈利新方向。
而寧德時代(300750,股吧)、螞蟻金服、高德地圖、華為等新玩家,也已跑步入場。它們在給充電樁市場注入更多生命力和想象空間的同時,也必將引發新的業務模式、盈利模式的出現。
充電樁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想象一下,在未來某一天,你下班回家。
下車后,你的愛車會自動去尋找有充電設施的空車位,智能充電樁通過攝像頭和超聲傳感器,輔助自動泊車。在合適的車位停妥后,電動車開啟無線充電模式。充電完成后,系統自動將充電槽釋放給其它電動車輛,你的車子則轉而去尋找普通停車位。
而每個智能充電樁,都將配備360度監控,不但能輔助社區安防,追溯車輛狀態,還能提供車輛精準的實時維保信息,實現大數據檢修。
這樣的智能用車場景,隨著5G、AI等技術的成熟,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成為現實。
新基建,顯然意指“新型基建”,要求跟5G、AI等一樣,包含更高的科技含量。
當下,自動駕駛、共享出行如火如荼,已成為未來汽車發展的主要方向。與之強關聯的充電樁,必定進化成互聯互通的充電網。
未來,充電樁不僅僅是一個充電接口,也將具備與自動駕駛、自動充電、自動停車相配套的智能屬性,或承載更多人性化的服務功能,或與生活、娛樂設施相結合,成為智慧城市、汽車網絡的重要節點。
要達成這樣的“小目標”,顯然需要更科學的“頂層設計”。
首先,要解決上下游產業鏈不夠完善,充電樁布局缺乏規劃,進而造成覆蓋率、利用率低的尷尬局面。
其次,一二線城市土地緊俏,涉及到土地資源、電力資源的競爭,需要合理的規則與解決方案。
再次,充電樁企業良莠不齊,如何監管更是重點、難點。
此外,由于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還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讓運營商不敢投入巨資、放手一搏。否則,就像之前的接口調整,一旦某樣新技術、新標準成熟并確立,也就意味著押錯技術路線的企業要推倒重來。這樣的代價,即便是行業巨頭,同樣難以承受。
其實這并不重要,人們曾經嘲笑哥倫布和萊特兄弟,最初的火車跑不過馬,諾基亞看到第一部iPhone也覺得丑爆了。所有這一切,都是充電樁行業曾經或正在經歷的。
但這個世界上,從來不乏勇者。
5月21日開始,有媒體報道,2020年,特斯拉除了要在中國新建4000+超級充電樁,對原有V2超級充電樁進行V3升級外,還計劃打通上海-倫敦的跨國充電線。這意味著,一條由超級充電樁構建的“新絲路”,亦將成為現實。
▲特斯拉自動充電樁
或許,這才是“新基建”充電樁該有的樣子。
未來在任何人面前,都既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又是空前巨大的挑戰。強大的技術顯然必不可少,但敢于挑戰未知的勇氣和引領未來的想象力,或許才是顛覆式創新最寶貴的品質。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