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斷供應鏈、壓縮海外市場、剝奪行業話語權、阻撓對外交流……這一波波操作,總是會讓人想起波譎云詭的商戰大片,各路人馬輪番上陣耍弄陰謀詭計。殊不知,這正是美國當前費盡心思設計的圍堵華為之戰。
就在今天(27日),加拿大法院將宣布對華為孟晚舟有關案件的裁決結果,引發各方高度關注。對此,中國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美加兩國濫用其雙邊引渡條約,對中國公民任意采取強制措施,嚴重侵犯中國公民的合法權益,這是一起嚴重的政治事件。
▲5月26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外交部網站)
這一事件再次讓飽受美國打壓的華為成為輿論焦點。聯想到本月中旬美國針對華為修改出口規則,要限制全球所有使用美國軟件和設備的半導體廠對華為的供應,這說明美國從未放棄對華為的打壓。當前圍堵再度升級,已延伸至全球供應鏈層面。正如路透社報道,“這一規則調整標志著美國政府內對華鷹派圍堵華為的努力達到頂峰”。
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明目張膽地動用國家力量,無所不用其極地打壓他國一家企業,實屬罕見。
近年來,面臨美國大棒威脅的中國企業,除了華為,還有其他一大批科企。就在23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將包括奇虎360、哈爾濱工業大學、云從科技等在內的33家中國公司及機構列入“實體清單”,阻斷其與美國的商業交易。
與其說美國大棒打壓的是華為一家或幾家企業,倒不如說,美國打壓的是中國科技發展。
對于為何打壓中國科技企業,美方一向使用的借口就是“國家安全”。可確鑿證據在哪里?美方從未拿出,看起來也不打算拿出來。那些政客自始至終都在玩弄“可能”“或許”“大概”的老把戲。
這種把戲的背后,是唯我獨尊般的自私和傲慢,是赤裸裸的科技霸凌。
以華為舉例,它的科技創新能力比較突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顯示,華為在2019年提交的專利申請是最多的。此外,它在5G專利數上也居世界第一。5G被認為是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支撐,中國(企業)的成就,讓習慣了領先和優越的美國政客無法容忍。美國司法部長威廉·巴爾2月6日應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邀請演講時,露骨地解釋了美國絞殺華為的幾條理由,第一條就是:中國的技術攻勢對美國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威脅到美國的領先地位。
這是公開的秘密。早在去年,《日本經濟新聞》一篇文章就指出,美國制裁華為,不僅是因為將中國掌握下一代通信技術主導權視為對國家安全的威脅,更是由于中國在大數據交換領域的技術創新和在創造新業態上的領先一步讓美國產生了危機感。西班牙《起義報》也指出,據多名美國共和黨分析人士的說法,只有兇狠的保護主義行動才能阻止中美差距被拉大。
美國科技霸凌的對象不只是中國,2013年它就曾為了削弱法國阿爾斯通公司而逮捕該公司前高管,最終確保美國公司收購阿爾斯通重要業務、完成“肢解”。法國《回聲報》對此事的評論值得深思:(美國)長臂管轄以反腐敗或反恐為名,事實上是經濟戰的一種武器,旨在削弱外國競爭者或染指尖端科技。
對此,筆者認為有兩點需要明確。
一方面,中國從來不懼外部科技霸凌。
面對霸凌,中國的答案從來都是“不”!今日之中國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舊中國,中國有決心更有能力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好中國企業合法權益。美國科技封鎖何止這一次?從新中國誕生之初的“巴統組織”,到1996年的“瓦森納協定”,美國對華技術封鎖早已不是新鮮事。雖屢經困頓,但從“兩彈一星”到“神舟”飛天,從“嫦娥”奔月到“蛟龍”入海,歷史一再證明,雖短期內會有沖擊,但外部科技打壓遏制不了中國科技創新和進取的步伐。
另一方面,霸凌無異于給世界經濟投毒。
美國公然動用國家力量打壓他國特定企業,一方面破壞了市場原則和公平競爭,破壞了二戰后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國際經貿基本規則,給其他國家起了很壞的頭,也引發了更多的經貿摩擦;另一方面嚴重危害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陡然增加新冠疫情中全球市場的變數和風險。如法國《世界報》網站文章所言,“美國總統以與中國競爭為名,不斷增加對電子技術領域的銷售禁令,進而損害了該行業的全球價值鏈”。索夫科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基里爾·索科洛夫近期也指出,美中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對立加劇將削弱新冠危機后脆弱的復蘇。
美方一意孤行對中國施加科技霸凌,明顯是在給全球經濟添亂,不利于全球經濟復蘇。
很顯然,當“只有我可以有,就不允許你有”的霸權心態成為美國政府主流意識時,“公平競爭”自然可以被隨意地拋在一邊,市場規則對美方部分政客來說只不過是個可有可無的遮羞布,至于所謂國家形象和體面,抑或是全球經濟發展大局,隨手可棄。
這是全球第一經濟大國、二戰后國際規則主要制定者該做的事?
如此霸凌,毒害甚深。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參考消息。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