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他做到了。
開始,他只是一個來自廣東的卑微華工。后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卻因他而設。
他生活在美國的大部分時間,都遭遇了嚴重的種族歧視。但是即使如此,他依靠自己在中國文化中養成的高貴品性,贏得了雇主的尊重和回護。
今天,中美關系又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此時,尋找丁龍,回顧中美恩怨糾纏的往事,更顯出特別的意義。
01
1875年,光緒元年,太平天國和捻軍已經先后被鎮壓,距離甲午慘敗還有不到20年時間,清帝國正在努力恢復元氣。
但很多人沒辦法陪朝廷一起療傷。
當時北美和澳洲,先后發現金礦,大批南方沿海人民漂洋過海前去淘金。
廣東五邑地區,即如今的臺山、新會、恩平、開平等地,是中國最著名的僑鄉之一。這里的人,一直有走出去的傳統。
糧食短缺,兵匪橫行。又有土客械斗,一萬多土客青年被對方掠奪為俘虜,當做“豬仔”賣往南美洲。
天災匪患,逼得五邑人民只能出海謀生。
當時,澳洲的新金山已經不歡迎中國人。而加拿大又發現金礦的消息,很快傳到國內。于是,到“金山”謀出路成為五邑人的共識!案笖y其子,兄攜其弟!”五邑青壯年紛紛借錢買船票前往北美,成為當地的主要開拓者。
一畝地約值13銀元,去往加拿大的船票大概需要200銀元。很多人需要傾盡家族之力,才能湊夠這筆巨款。但是他們沒有別的出路,出去才能改變命運。
盡管華工的待遇遠低于白人,但月薪仍有二三十加元,平均每天約一加元。當時,一加元可以買到六瓶紅酒,或者是兩件襯衣。這樣的收入,對于快要餓死的廣東沿海民眾來說,誘惑太大了。
電影《金山》中的主人公小虎說,在那樣一個世道,他們什么都沒有,除了貧窮和疾病。
既然一無所有,還有什么可怕的。
1875年,一名18歲的青年,也加入了前往北美的淘金大軍中。這位姓馬的青年,離開中國時的名字已不可考,姑且叫他小馬哥吧。經過幾個月海上顛簸,他僥幸登陸溫哥華。
年輕時的丁龍
那時的溫哥華當然不是今天世界最宜居城市的樣子。和氣候炎熱的廣東相比,這里是真正的山川異域。風雪,人情,飲食,處處都和家鄉大不一樣。
沒多久,他轉赴舊金山。在這里,他遇上了一位富商,卡朋蒂埃。
1824年,卡朋蒂埃出生于紐約今天唐人街所在的下城運河街附近。1848年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同時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全級作告別致詞。第二年,卡朋蒂埃乘船繞過合恩角來到加州尋找發財機會。
卡朋蒂埃
卡朋蒂埃很快就賺到了第一桶金。30歲時,他自任為屋侖市(Oakland,今譯“奧克蘭”)首任市長。當然,投票過程不無可疑。31歲時,他得到政治盟友的回報,被授予加州民兵少將的榮譽職位,他也就自稱“將軍”,在他手下工作的華人也這樣稱呼。
奧克蘭,與舊金山隔海相望,著名的金州勇士的主場就位于這座城市。
卡朋蒂埃的財產最多可能有2000萬美元,按當時標準可稱超級富豪。但他名聲不顯,可能是自己有意掩蓋。
在加州,他接觸到不少華工,包括小馬哥。這位不滿20歲的青年,因其勤勉,受到了卡本蒂埃的信任。做了卡朋蒂埃的管家之后,他改名為馬進隆(Mah Dean Lung),即丁龍。
卡朋蒂埃對中國人印象很好。他雇傭過很多華工,中國人身上的一些優秀品質,深深打動了他。但是,當時華人在美國的地位非常低下,極受歧視。
華人的境遇惡劣,既有自身原因,也有白人至上觀念的作祟。
02
187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不過十年,大批黑奴獲得解放,資本家們沒有了廉價勞動力,就把心思打到了中國人身上。
于是,幾十萬“豬仔”被從中國沿海販賣到美國西海岸。從廣州或香港澳門前往北美大陸,乘坐桅船,需要航行三四個月至半年不等。海上生活苦不堪言,吃不好睡不好,一生病只能等死,十分之一華工抵達不了目的地。他們病死后,只能扔到海里喂鯊魚,永遠等不到葉落歸根。到岸后,有的被裝在麻袋里,工頭們上去踢一腳,掙扎得厲害的,說明比較健康,才會被買去開礦、修鐵路。
除了“豬仔華工”,也有“賒單華工”。這種是向老板賒欠,然后還付本息的華工,相對于“豬仔華工”,他們在住、行等方面的待遇要好很多。賒單華工不是被騙的,而是自愿自由的,是為了改善生活。從離開家鄉的年代看,丁龍應該屬于賒單華工。
華人干活勤快工資要求又低,資本家們經常拿他們做榜樣,“看看人家中國人,幾乎什么要求都不提,活干的又快又好,有這么好的工人我不用,用你們?我傻啊!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資本家這么喜歡華工。其他族裔的工人就討厭華工,認為他們活得像奴隸,不懂得抗爭。華工只要求5美元一天,有的甚至更低?梢赃B續工作,哪怕到半夜,中間除了吃飯不休息,不要工傷補貼。這種低要求,讓其他族裔的工人失去了很多工作機會。而且除了吃飯和賭博,華工們的錢都攢下來寄回國內,對當地經濟幾乎沒有貢獻。
一位美國作家在報紙上說,“中國人這種不把自己當人的動物式的生存方式與我們美國的價值觀是背道而馳的,是不能共處的,他們雖有自由身,在精神上卻是奴隸,他們不僅不懂得爭取自身權益的重要性,甚至說我們基督徒是一群懶蟲,可他們真的懂得自由勞動的意義嗎?他們具備我們基督徒開拓美洲的勇氣,理解為此付出的辛勞嗎?”
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鐵路工地上的西班牙裔工會找到華工,希望聯合罷工抗議資本家的低薪。華工工頭表面答應,暗地里卻向資本家告密。這種背叛行為激怒了西班牙與愛爾蘭工人,雙方的沖突導致3個華工死亡。當晚,華工們報復殺死了3個西班牙人,其中還包括一個11歲的孩子。因為只找到2個西班牙男人,所以把孩子也殺了湊數。
變換一下場景。有幾個同事要求老板把996改成855,同時要漲工資。但是另外幾個中國同事開始時拍著胸脯愿意大家一起干,但最后偷偷去告密,不但可以996,還能少拿工資,以保住工作。
這種憤怒,確實無關國籍和種族。被背叛的感覺,不難理解。
但要求當時的華工有多高的覺悟,也是難為他們了。
清政府的殘酷壓榨,使得當時中國的人口素質極為低下。一個動輒“奴才該死”的國家,很難指望民眾有人的覺醒。加上政府在國際交往上的腐敗無能,世界各國對中國普遍缺少尊重,連帶無辜的國民承受了巨大的屈辱。
千辛萬苦去美利堅討生活的中國人有錯嗎?既有,也沒有。
有錯的,就像那位美國作家批評的那樣,是一種動物式的生存,精神上沒有覺悟。這是清政府長期愚民帶來的后果,很多民眾只能像螞蟻一樣辛勤勞作卑微活著,哪怕到了異國他鄉。
他們來到異國,是因為自己的國家被洋人打敗了打怕了打垮了,淪為了“人下人”。他們在洋人面前直不起腰,是因為在家鄉連官府都害怕洋人,何況他們這種苦力?
但是他們又是無辜的。難道活著,是一種罪過嗎?為了家人的生活,為了家族的榮耀,他們忍受著苦難的折磨,獨自在異鄉打拼。這種奉獻,可以不被理解,但沒有人有權踐踏。
如果沒有他們的奉獻,就沒有美國太平洋(601099,股吧)鐵路提前7年的貫通。沒有這條鐵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美國能否維持統一,都很難說。過去,從紐約到舊金山通常要走六個月,鐵路建成后只需要七天。
修鐵路的華工
“如果沒有中國人在令人目眩的高空,貼在幾乎垂直的懸崖上干活;如果沒有中國人用生命闖過了白人難以忍受的艱苦難關,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負責的路段決不會建成。如果建成,時間上也要拖得很久!盧W霍華德在《宏偉的鋼鐵線》中這樣說。
1870年6月30日,《薩克拉門托報道者》曾登載一篇新聞報道,標題為《運送遺骸》。文中記載,從中央太平洋鐵路沿線運來的中國人骸骨總重量約為2萬磅。根據成人骨頭重量約占體重14%這個比例,假設那時中國勞工的平均體重為119磅,2萬磅可換算成1200具骸骨。
然而,為美國死傷無數的華工,卻遭遇了白人的過河拆橋。
鐵路建成舉行的慶祝儀式上,大部分華工們沒有受邀到場,華工好像從沒來過美國。
對不起中國人的,是美國人。
排華法案
1882年5月6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美國史上第一個限禁外來移民的法案——《關于執行有關華人條約諸規定的法律》,即通常所說的排華法案。
反對排華者認為這違背了中美《蒲安臣條約》中的自由移民政策,而且違背了美利堅共和國"自由平等"的立國原則。
03
排華法案之后,大部分華工回到了中國,只有少部分人像釘子一樣,留在了美國,比如丁龍。
卡朋蒂埃脾氣不太好,但丁龍始終對他忠心耿耿。
在中文互聯網上流傳這樣一個說法。
有一次,卡朋蒂埃因為醉酒趕走了丁龍。第二天早上,他就后悔了。長期照顧他的丁龍,甚至比他本人還要了解他。沒有了丁龍,他知道自己將面臨很多麻煩。
讓他意外的是,丁龍依然像往常那樣為他端上了早餐?ㄅ蟮侔0l誓再不亂發脾氣。丁龍卻說:他原諒主人,因為他知道卡本蒂埃是個好人;孔夫子說,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人要忠心,要珍視自己的榮譽。
卡朋蒂埃徹底被感動了。他在一個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中國底層民眾身上,看到了可貴的品質。
這個故事最早出現于1958年2月21日,臺灣駐美“大使”董顯光對美國華僑團體演說時,講述了這個前所未聞的“丁龍”故事。
董顯光
1960年6月6日,國民黨中央社發布長篇通訊《我國留美華僑丁龍惠澤長留 哥倫比亞大學設獎學金紀念丁龍對美國的貢獻》。通訊引述董顯光演講內容——很多年以后,卡朋蒂爾將軍對丁龍說:“我所欠你的恩典太多了,你希望我怎樣報答你呢?告訴我,我能為你做些什么?”丁龍的回答是:“美國人民不懂中國文化,也不了解中國文化的意義,我希望你能在促進這種了解上做些事!边@也就是卡朋蒂爾捐款給哥倫比亞大學設立中國語文和法律學系的動機。(1960年6月6日香港《華僑日報》)
據學者陳曉平的研究,董顯光這個版本的“丁龍”故事近乎無中生有。創作“丁龍”故事的目的,在于提振美國親蔣僑團士氣,可能也希望透過華僑的熱心傳播,影響美國對臺輿論。
中央社發布這篇通訊后不久,著名歷史學家錢穆來到哥大講學。據他本人所說,他是從哥大經濟學教授何廉那里聽到“丁龍”的故事。不過,成書于1966年的《何廉回憶錄》并沒有提及此事。
錢穆
回到港臺以后,錢穆又在不同場合講過這個故事,并在“董顯光版”基礎上添加了更多新的細節。
1961年3月27日,錢穆在香港新亞書院演講“關于丁龍講座”,演講稿收錄于《新亞遺鐸》一書中。
相比董顯光版,錢穆這里編造了“丁龍是我們山東人”、將軍家里失火“丁龍”回來幫助、彌留之際還錢給將軍等情節。
錢穆給“丁龍”編造虛假籍貫,給后來尋找丁龍的家鄉造成極大困擾。
不過早在1931年,出生于中國的漢學家富路特(Luther Carrington Goodrich)就發表《美國的中國研究》一文,明確指出Dean Lung來自廣東(from Kuangtung)。
2000年,哥大人類學系教師王海龍出版《哥大與現代中國》。他查閱了哥大檔案,弄清了卡朋蒂埃履歷,大體還原了捐贈過程,但又采納了董顯光版、錢穆版的部分虛構成分,影響了其學術價值。近二十年來,丁龍被很多人知曉,王海龍的傳播功不可沒。
04
約1881年,卡朋蒂埃帶著丁龍回到老家紐約定居。以前多說他在1889年到紐約,但卡朋蒂埃的老朋友之兒子回憶指出,1881年冬,卡朋蒂埃已入住紐約市37街東108號,這也是他去世時的住所。
在紐約期間,除了照顧卡朋蒂埃的飲食起居,丁龍還進入大學學醫,但不知何故未完成學業。1894年,他返回中國時簽署的誓詞中,自稱“我曾注冊為醫學生但未能卒業”。(“I started in as a student of medicine but did not finish.”)
卡朋蒂埃是個超級富商,他的生意遍布世界各地。丁龍跟著他,到過歐洲和非洲。中間,丁龍曾經兩次回國。
據美國媒體報道:卡朋蒂埃和丁龍一起坐豪華客艙,引起其他旅客抗議,認為“中國佬”應該被趕到仆人艙位。但卡本蒂埃拒絕與丁龍分開,稱他本人是這位中國人的秘書,這個黃種人是著名的中國哲學家。頓時,船上人人都對丁龍敬畏起來。
時間到了1901年。這一年,丁龍已經來美國26年。他想回家了。
中國人總是想著落葉歸根。離家越久,思鄉越重。加上美國社會的排華,丁龍向卡朋蒂埃提出辭職。屢次挽留未果,深深被這個卑微移民及培養出其高尚人格的中國文明所打動的卡朋蒂埃,決定滿足丁龍一個愿望,以全主仆之情。
1901年6月8日,卡朋蒂埃寫信給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塞斯?婁(Seth Low),附一張10萬美元支票,信中說道:50年來我從克制抽雪茄、喝威士忌當中節省下來一些錢,湊成一張支票奉呈于閣下,希望用來在貴校建立一個有關中國語言、文學、宗教、法律的系科,命名為“Dean Lung”漢學講座;此為無條件捐贈,惟一的條件是不提我的名字,仍保留今后追加贈款的權力。
卡朋蒂埃給校長的信
信中還說:當我想起,中國有幾億人口,擁有巨量文獻,這些古老文獻至少堪與世上最偉大的經典著作相比;他們所繼承的古代文明,其年代與環地中海文明相頡頏;他們擁有完整的古代法與習慣法;無論美國人喜歡與否,由于命運的安排,中美之間已形成一種緊密的“鄰人”關系,工商業方面的互動將會發展到每年數十億美元。為增進國際友誼、文化交流方面,促成雙方相向而行,充滿自豪感的哥倫比亞大學若不能率先邁出這一步,豈非憾事?(《紐約先驅報》1901年6月13日)
1901年6月28日,丁龍也寫信捐出了自己的積蓄。他在寫給校長的信中標明“謹此奉上一萬二千美元現金支票作為對貴校中國學研究基金的捐款”,并在署名中寫上了“一個中國人”。
丁龍寫給校長的信
這筆錢是他幾十年的積蓄,約相當于現在的84萬美元。如果帶著這些巨款回到中國,丁龍將成為巨富。
但是他卻決意把積蓄捐給哥倫比亞大學,因為他深受被歧視之苦,想以卑微之身促進中美互相了解。
丁龍沒讀過幾天書,不算知識分子。他帶著在中國文化中養成的品德,在美國掙扎求生,用自己信奉的理想道德嚴格要求自己,感化了卡朋蒂埃。這個小人物的義舉,讓很多巨富鴻儒汗顏。
塞斯?婁家族和中國淵源甚深。他的叔祖父威廉?婁,是廣州十三行旗昌洋行合伙人,旗昌洋行為當時美國在華最大企業。塞斯?婁之父阿比爾?阿博特?婁(Abiel Abbot Low),1833年入廣州旗昌洋行工作,1837年升格為合伙人,1840年與十三行巨商、世界首富伍秉鑒開設合伙企業,成為絲茶貿易巨擘。(相關背景詳見本人公眾號“碼頭青年”舊文《這個廣州籍首富,是如何深刻影響美國的》)
即使是這樣一個“中國通”校長,也仍對中國人抱有成見。他給卡朋蒂埃寫信質詢丁龍的身份,卡朋蒂;匦耪f:“丁龍的身份沒有任何問題。他不是一個神話,而是真人真事。而且我可以這樣說,在我有幸所遇出身寒微,但卻生性高貴的天生的紳士性格的人中,如果真有那種天性善良,從不傷害別人的人的話,他就是一個。”“不錯,他是一個異教徒,正像蘇格拉底、留克利希阿斯、艾皮克蒂塔也都是異教徒一樣!@是一個罕有的表里一致、中庸有度、慮事周全、勇敢且仁慈的人;謹慎小心,克勤克儉。在天性和后天教育上,他是孔夫子的信徒;在行為上,他像一個清教徒;在信仰上,他是一個佛教徒;但在性格上,他則像一個基督徒!
在那個反華仇華的時代,卡朋蒂埃如此回護丁龍,確實難能可貴。在他的筆下,丁龍可以和圣人比肩。
同樣是在此信中,卡朋蒂埃抨擊了美國人的排華暴行:“我并不是中國人,也不是中國人的子孫,更不是在幫殘酷和落后的中國辯護,其統治者的罪惡使得它在行進途中蹣跚踉蹌、步履維艱。但現在看起來似乎應該是我們去更多地了解和關注住在東亞及其周邊島嶼上的那大約七億人們的時候了!(1901年7月20日)
最終,哥倫比亞大學同意丁龍和卡朋蒂埃捐建漢學系。這個漢學系,就是今天的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
其間中國政府通過駐美大員伍廷芳關懷此事。最終,清政府為哥大建漢學系捐贈了約5000冊書,約合7000美元。
過程中,哥大事無巨細都向卡朋蒂埃伸手,連慈禧太后贈的書,校方都不愿花錢精裝,而向卡朋蒂埃索要1500美元裝訂費?ㄅ蟮侔:髞硪辉僮芳涌铐,最后捐款27.5萬美元。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是美國最早的漢學系之一。因為卡朋蒂埃的慷慨,“丁龍漢學講座教授”的資金可以邀請到全世界最杰出的漢學家加盟。
東亞系大樓
此后的一百多年間,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一直是西方漢學研究的重鎮。哥大漢學系只有四位教授榮獲“丁龍漢學講座教授”學銜,說明對這個學銜的要求之高。第一任“丁龍漢學講座教授”夏德先生是胡適的導師之一。胡適博士論文答辯時,他是惟一能看懂論文中有關中國上古哲學理論及原文的導師。
后來,顧維鈞、張學良、李宗仁、張國燾在這里留下了珍貴的第一手口述實錄。
05
1905年,丁龍回國。無兒無女一生未婚的卡朋蒂埃傷感不已,他認為丁龍本該在這片自由的土地上安家、為家人提供教育而感到高興。但是當時美國的排華浪潮剝奪了丁龍在美定居的權利,并被當地的居民動用特權驅逐。
1905年6月27日,丁龍離開紐約回國,回到了家鄉廣東臺山市白沙鎮。根據1901年10月13日的《紐約論壇報》的說法,丁龍“結了婚,有三個小孩”。
卡朋蒂埃無比思念丁龍,這個陪伴他30年的忠仆和伙伴。
也許是因為丁龍的緣故,卡朋蒂埃向廣州嶺南學校(Canton Christian College)醫學院捐款25000美元。這筆錢被用于購買賓夕法尼亞大學在嶺南學校校園內所建的一座建筑,用作嶺南學校醫學院,改名為卡朋蒂埃堂(Carpentier Hall)。后來,卡朋蒂埃堂改為嶺南大學女生第一臨時宿舍,建筑至今尚存,地址門牌為中山大學東北區378號。
中山大學東北區378號卡朋蒂埃堂
在卡朋蒂埃的故鄉薩拉托加縣戈爾維村,有一條長達3英里的道路被命名為“丁龍路”。當地村民們幾乎都知道,這條路是卡朋蒂埃以他的仆人名字命名的。
后來,丁龍不斷被尋找。
2007年,哥倫比亞大學發起尋找丁龍的啟事。
去年和今年,央視《新聞調查》欄目也在中美兩國奔波尋找丁龍。
2020年4月,廣東臺山市歸國華僑聯合會組織由當地僑務工作者、“丁龍”研究者和地方歷史學者建了“丁龍調查微信群”。4月13日,臺山僑聯公開刊登“尋人啟事”,開啟了“尋找丁龍”的接力賽。
4月16日,經過臺山僑聯“丁龍調查”工作組成員、臺山市白沙僑刊社編委黃祥光,輾轉聯系數位臺山籍在美華人,一位臺山千秋里村馬萬昌的后人馬嘉燕,提供了數封曾祖父和祖父留下的信件。
臺山市僑聯獲得的來自馬萬昌后人提供的中文信照片,顯示馬萬昌赴美,取名馬進。∕ar Dean Lung)。央視報道截圖
據臺山市僑聯介紹,這些突破性的材料包含著一封中文信照片、兩封英文信照片以及一個信封照片。披露的中文信的內容寫于1972年8月18日,為馬嘉燕祖父馬維碩(號士籌)寫給馬嘉燕父親馬文企的信:“今天內信夾來英文信一封,就是在六十多年前你的祖父馬萬昌和一位很富有的美國人剩下來的一封通信,我看不識此信所講的事情,故特寄給旅外的兒女們看看,亦為我們家史做參考的材料”。
信中詳細憶述了馬萬昌生平事跡:“你祖父的生平勤慎謙虛,少年的時候,因家道貧窮遠洋美國謀生,找尋工作棲身,后落足在美國紐約,正值這位富翁美國人的寫字樓工作需人,你祖父得為雇傭,取名馬進。∕ar Dean Lung),在寫字樓中試工三個月,就得這位富人信重,收為近身隨員,掌理事務,從此跟隨富商游歷歐非兩洲,足跡踏遍多少地方了”。
而臺山市僑聯披露,馬萬昌后人提供的英文信件寄信人署名均為HWC,正與卡朋蒂埃全名Horce W.Carpentier縮寫相吻合。
其中一封寫于1917年11月的英文信件,展示了密友間的一段對話:“我自己駕著約翰遜先生新馬隊拉的車上山去了,3英里長的Dean Lung路已經被公認為是薩拉托加郡最好的道路,希望你能再來看看它,這里的天氣真好”。
另一封英文信中,卡朋蒂埃寫道:“這里沒有什么新鮮事,我們有一口又深又好的井,就在學校的后面,建了儲水罐和風車磨坊,安裝了自來水管,真方便,盡量再來看我一次吧。”
此外,臺山市僑聯也獲得一個信封圖片,上面留有中英文,中文顯示簽收人為“進隆萬昌收”;信封上的一個郵戳顯示,這封信是1907年9月從戈爾維(GALWAY)發出,另一郵戳顯示丁未年九月二十到達白沙信館,即當年10月25日。江門市集郵協會理事李柏達表示,當年美國郵路確實需要1個月多時間,信封所呈現的郵路合理。
據卡朋蒂埃生平資料顯示,他于1918年1月31日去世,如果該信的發出者HWC真為卡朋蒂埃,他在信件發出后約4個月便離世。
1936年,馬萬昌離世,葬于故鄉臺山千秋里村。
他去世7年后,因為與中國結盟對抗日本,美國才廢除排華法案。2012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對排華法案致歉。但是這些,丁龍都看不到了。
丁龍想不到的是,他離開人世之后,會被這么多人尋找。一個曾被中美兩國“精英”賤視的華工,在一百多年后,兩國關系陷入麻煩之時,很多人又想到了他。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巖之有理。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