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紅墻內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整個市場為之一震。
首先,菠菜先解釋一下啥叫自由貿易港?最早,我國很多沿海城市,比如菠菜的老家天津,都有保稅區。這個東東的作用是外商到港的物品在保稅區內不需要交關稅,但如果要把貨物賣到我國國內,還是要補交的。但這里有個問題,保稅區比較適合有倉儲貨物的一些特定行業,一些服務業就沒啥意思了。于是,保稅區的plus版本就是自貿區。與保稅區最大的區別是自貿區可以讓外資在區內搞生產。這一生產就能帶動當地就業,是個好辦法。而且在自貿區內吃吃喝喝,只要東西不入關,就免關稅。那么,自貿港呢?就是自貿區的plus版嘍。全島內都可以享受關稅優惠政策(進出口都是零關稅),這就是吃啥喝啥都和在國外一樣。
簡單的說,自貿港就是在國內劃出一片地方和國外一個待遇。
從這個出發點看,現在天氣熱,海南旅游淡季。如果自貿港政策盡快推進,對于當地的經濟必然提振。大家想一下今年上半年的疫情,正好對春節期間海南的經濟構成嚴重打擊。因此,不要看到海南兩個字,就無腦想到炒旅游、賽馬這些東西,還是要看政策原文來考慮基本面邏輯。
分析該政策意義,不能繞開當下的大環境。在海南之前,還有兩個自貿港,一個是香港,一個是深圳前海。前海的地盤終究沒有海南大,海南從面積上看和臺灣差不多大,氣候也相似,最大的不同是海南靠旅游,臺灣靠電子產業。這次給海南的政策里還有詳細的產業扶植內容,特別是科技產業規劃(周末我們團隊@星空下的小燒烤會進一步分析)。但這不是菠菜說的重點,重點是我們要考慮政策的時點。擇時,才能體現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在上周重要會議中,我們推出了針對HK的《國安法》。然后,對岸懂王就連忙發表演講說要取消HK特別自貿地位(或被譯為獨立關稅地位,個人覺得這個翻譯更準確)。聽上去還挺唬人的,其實香港賣給對岸的東西很少,只占香港GDP的0.1%不到。作為自由貿易港的香港一直是零關稅進口對岸商品,誰吃虧誰心里明白。別看懂王說的煞有介事,但實際上對于山姆大叔而言,對岸已經大勢已去。英美愛收留那些H燦,拿自己的稅收養著挺好。他們當年給香港的一些所謂“優惠”實際是對岸自己賺到了好處(對岸在HK是順差)。香港依舊是國際自貿港,好壞取決于北京的政策和大方向,和懂王這邊關系有限。這事已經在美股和A股得到了充分驗證,這兩天都漲的不錯。或者,這就是傳說中的,雷聲大,雨點小(笑)。
那么問題來了,海南自貿港是和香港構成競爭嗎?
菠菜認為,自貿港包括前海、甚至新加坡都會構成競爭關系,但產業布局的差異性決定每個自貿港又有極大的不同。比如對海南島內居民購買進境商品,實施正面清單管理。也就是在海南居住的人買進口商品免征進口稅、進口增值稅、消費稅(有目錄,不是所有進口商品)。這和低版本的保稅區最大的政策差異是利好居民,而不僅僅是企業。菠菜為啥強調居民?因為海南新政策明確了要推廣戶籍開放政策,任何人都可以憑身份證申請海南居住證,從而享受這些優惠政策。回到那個與香港比的問題,其實自貿港在區域范圍內的競爭主要比的是整體的營商環境和綜合稅收水平。我必須客觀的說,海南對香港至少目前不具備替代性。比如教育、醫療等資源,和香港也沒得比,就像深圳和廣州沒得比一樣。最重要的,香港依舊是亞洲重要的金融中心,這點別說是海南,連新加坡也取代不了。
海南這張地圖掘金的機會還有很多,目前資金扎堆的是傳統的旅游、地產、酒店類。菠菜倒是認為現在是淡季,加上今年疫情,這波可能炒不了太久。但相反,海南本身的基建、金融、甚至智慧城市、免稅店相關服務供應商可能在接下來會有資金持續跟進。
該表格來自網絡,非我團隊總結
總之,海南就是一個樣板間。世界的一邊變得越來越保守,而中國變得越來越開放。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星空財富。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