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制造”中國制造大講堂第四期將于2020年06月02日19:30重磅上線,為此,中國制造大講堂邀請到了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沈建光,著名經濟學家、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評論員馬光遠,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理事長,華軟集團董事長王廣宇及中制智庫研究院院長新望博士。四位頂級大咖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新基建新制造”,解讀后疫情時代,中國制造如何借力新基建”。
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表示:新基建不是新事物,新基建應該體現新思維、新機制,首先,我認為新基建不是我們應對疫情的一個非常規的手段,而是中國經濟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必須去干的一件事。如果我們把這個事僅僅看成為了應對這次疫情,我們才拼命這么干的話,才要上新基建的話,第一低谷了新基建在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作用,第二一定會急功近利,一定會一晃而過最后一定會一地雞毛。我理解的新基建不是一個新東西,我們一直在干這個事,已經干出了成效,第三我們還會繼續干,有沒有疫情我們都會這么干,我們把新基建在我的觀念里頭,我看成中國經濟在整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常態的手段。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 沈建光表示:數字科技在新基建 新制造的作用,新基建我的理解是最通俗的就是數字基建,以新型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為依托,利用數字可積微傳統行業轉型升級賦能,這個是核心,狹義的新基建,有時候市場認為七種,這就是本來狹義認為的新基建,5G的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鐵路,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新能源、充電樁,我覺得這是最早7類代表新基建,這樣算滿打滿算今年新增在這方面的投資也只有1.5萬億,最多如果加速也就是2萬億的規模。
但是我們看到地方政府今年新增的專項債3.75萬億,如果從狹義的角度來看,這個對經濟的影響沒有我們想象的這么大。其實我覺得這里邊狹義的他最重要的缺失的是利用數字可以為傳統行業進行轉型升級賦能,有先進的產能和生產方式。這一塊其實所帶來的投資,就遠遠大于剛才的7項了。這個我覺得是廣義的更加確切的新基建的概念。
中央已經提出基礎設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體系,我覺得這個其實也是非常確切的,對新基建的概念還是非常廣泛的。后來又提到一些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的潛力。改造提升傳統行業,培育壯大新產業,我覺得這些其實為我們廣義的新基建定義提供了非常好的一個堅實的基礎。后來就是政治局會議,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又加了數據中心也成了新基建重要的領域。
后來發改委把新基建定義分成了三類,一類就是信息基礎設施,包括5G,包括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提出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
第二是融合基礎設施,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這就包括像城軌、智能軌道交通,一些充電樁之類的建設。
第三類就是創新基礎設施,他這里邊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等基礎設施,這個就是像人工智能、大數據。所以我覺得這個是相對比較完整的整個數字經濟、新基建的含義。
當然這里邊的核心是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數字科技在疫情當中其實也促進了生產、生活的快速恢復,刺激了新的消費需求和創新實踐,在新消費,新型基礎設施也是各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同時會激發更多的新增需求,包括我們看到的數字零售,線上智能城市,智能物流,遠程醫療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我現在所在京東數字科技,其實就是以數字科技為抓手,幫助企業改造,包括銀行進行數字化的升級。
作為特邀評論人王廣宇最后一點,我也特別強調一下,我也非常非常贊同馬老師的一個觀點,不敢是新基建、新制造,政府應該有特別清醒的角色,在中間政府一定是搭臺者,讓企業來唱戲,千萬別演變成政府搭臺,政府唱戲,也不要演變成政府搭臺國企唱戲,這個中間應該給市場,給企業主體,特別是給中小企業更大的空間。用馬老師說的話,特別用經濟學特別愛講的話,讓市場配置資源這一輪新基建新制造才能發展的更好,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對產業主題應該是懷疑的,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美好制造”中國制造大講堂由中制智庫和新浪財經、工信部華信研究院聯合出品,“中制智庫”官方抖音以及多媒體平臺同步直播,新浪財經源發,網易財經、鳳凰財經、搜狐財經、和訊財經、36氪等多家媒體平臺聯播,基于小魚易連專業直播平臺和訊飛聽見語音轉寫平臺,采用云端座談、線上交流的形式,每期課堂邀請政商學媒等專業人士,從不同的角度為當下經濟發展和制造業走勢帶來精彩的解讀。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