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上午,清華五道口云課堂“在線大講堂”舉行了6月份第一場講座,特邀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業界導師、《清華金融評論》編輯與學術委員會委員高善文,帶來主題為“疫情下的經濟恢復”的線上分享。
2020年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讓中國和全球經濟受到多方面的沖擊。隨著疫情在國內得到有效控制,經濟活動開始重啟,各項經濟指標也出現明顯回升。然而,在醫學發展取得突破之前,人類很可能要與新冠病毒長期共處。面對這樣的“新常態”,我們該如何觀察、分析和評估經濟重啟過程中疫情對經濟活動產生的影響?可以在政策面采取哪些措施來加以應對?高善文博士以學者的視角,圍繞“交易費用”這個核心概念,對上述問題展開探討,并分享了他的分析框架,幫助我們對疫情的經濟影響形成更深入的理論認知。
高善文認為,從經濟角度看,常態化的疫情給每一次線下交易都帶來了一筆額外的交易費用,這包括防控成本和感染風險兩個部分。經濟主體會權衡交易費用與潛在的交易獲益,進而調整交易行為。
基于這一基本思路,在“交易金額越大,潛在獲益相對更高”和“交易費用相對固定”兩個假設下,高善文得出以下推論:單筆交易金額越大的商品,交易費用占比約低,交易活動越容易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反之,單筆交易金額越小的商品,交易費用占比越高,交易活動也越容易受到抑制和推遲。高善文博士的團隊基于目前可獲得的經濟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無論是橫截面數據、細分的行業數據還是宏觀經濟數據,都驗證了上述推論。
借用固定稅的楔子理論,高善文從消費者和生產者各自的角度對交易費用的影響展開了進一步分析。他表示,在經濟重啟過程中,除了政府放松管制力度之外,交易費用既取決于防控措施的成本,還取決于萬一感染帶來的影響,其中對感染風險的認知具有很大主觀性,有一個不斷嘗試、校準的過程。隨著疫情得到控制,防疫措施逐步簡化,感染風險下降,隱含的交易費用會隨之下降,進而促進經濟活動的恢復。
他還認為,這筆交易費用表面上是由消費者承擔,但是經過市場均衡所導致的費用轉嫁以后,實際上是由消費者和生產者共同承擔。“這個經濟模型是在盡量簡化的條件下,幫助我們理解疫情對經濟活動的抑制作用……,這個模型是可以進一步一般化的,”他說到。
那么,我們能不能估算出這筆交易費用大體的數額?在對需求彈性和供應彈性進行一定的估算、推斷和假設后,高善文團隊計算出,在供需處于均衡狀態,且可選消費恢復到疫情前85%的水平的假設下,單筆的交易費用的水平可能在142元。“對這個估計值不應該做精確的數值上的解讀,它提供了一個應該大體可靠的數量級上的概念,”他強調說。
面對這種交易費用的增加,恰當的政策是什么呢?高善文表示,為了讓經濟恢復正常,除了醫學方面的措施之外,恰當的經濟政策的應對,就是政府為每一筆交易補貼140元錢。理論上,市場會立即被推回到疫情之前的均衡位置。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它相當于形成一種全社會的保險機制,把一部分社會群體的福利損失和痛苦轉移給全體納稅人和未來納稅人來承擔,政策本身不扭曲資源配置,而且可逆、可調節。“它能以較低成本阻斷經濟螺旋式下跌的鏈條,”高善文說。但是他也強調,實際的政策操作存在很多復雜性,需要仔細地考量和設計,這里只是提供一個基本的政策思路和方向,但對可選消費在交易環節進行補貼,補貼采用累退的模式應該是合理政策的關鍵特征。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