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Micaela Parente on Unsplash
《金證研》滬深金融組 楊冰 時風/研究員 蘇果 洪力/編審
中國的基金業從2005年工商銀行(601398,股吧)控股的工銀瑞信成立后,銀行系基金作為不容忽視的一極開始登上中國基金歷史舞臺,在中國基金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只是基金業也是拼爹的地方,最好的也是實力最強的爹,非五大行莫屬,旗下控股的工銀瑞信、建信基金、農銀匯理、交銀施羅德、中銀基金,妥妥地進入基金業中上游基金公司行列。
而次一等的爹,就是那些股份制上市銀行,例如浦發銀行(600000,股吧)、民生銀行(600016,股吧)、興業銀行(601166,股吧),旗下銀行系基金公司如浦銀安盛、興業基金、民生加銀,與五大行旗下的基金公司相比規模發展相對比較緩慢。
以浦發銀行旗下的浦銀安盛基金為例,在成立多年后規模一直緩慢發展,直到近年趕上好時機,依靠固收類產品把規模迅速做大,但是在發展上偏科嚴重,固收占比過高,權益占比過小,發展嚴重不平衡。隨著貨幣型基金的收益率不斷走低,貨幣基金的規模也隨之不斷萎縮,而浦銀安盛貨幣型基金規模占有很大比例。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崛起,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固收類產品也對基金公司的固收產品構成很大的沖擊,對于浦銀安盛這樣固收占比超過93%的基金公司來說,這種沖擊將更加明顯和猛烈。唯有把向上發展的途徑寄望于權益類產品,只是浦銀安盛權益規模實在是太小,投研力量羸弱,遠遠不足以支撐浦銀安盛的夢想。
1
固收催出浦銀安盛千億規模,權益份額牛市中逆增長
作為一家成立于2007年的銀行系基金公司,浦銀安盛在成立之初的幾年里,規模發展緩慢,直到2013年6月末時其凈資產規模才第一次超過100億元,為132.57億元。而后規模短暫的回落,直到2014年9月末以后,才真正站穩100億元規模之上,為102.20億元。
這個發展速度遠落后同期成立的其他銀行系基金,例如工銀瑞信2012年年末時,其凈資產規模已經達到了1,071.67億元,是浦銀安盛的十倍左右。
發展緩慢的局面持續了五年之久,直到2012年7月,有著招商銀行(600036,股吧)高管背景的郁蓓華正式出任浦銀安盛總經理后才有大的改觀。
作為一個優秀的基金公司職業經理人,郁蓓華無疑是成功的,在她的帶領下此后短短幾年時間里,浦銀安盛基金公司快速發展。截至2020年3月31日,浦銀安盛凈資產規模為2,020.83億元,非貨幣凈資產為840.32億元,躋身中型基金公司隊列。
在帶領浦銀安盛躋身中型基金公司行列后,如何向著頂尖的資產管理公司邁進,就成為郁蓓華等公司高管所要面對的課題。
2019年10月份,郁蓓華曾表示,一直在思考,如何穿越不斷變化的宏觀環境及時間周期,為投資者留下價值財富。多元化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公司希望在權益、固收、量化、另類等領域全面發展,以多元布局的投資風格和兼容并包的人才文化來應對日趨激烈的競爭和挑戰,成為行業領先的多資產管理專家。
理想很豐滿,只是現實是很骨感。
對于股東而言,資管規模是考核基金公司管理層的最重要的指標。如何快速做大規模,于是就成為管理層考慮的首要目標,從固收類基金下手無疑是最便捷的道路,銀行系基金在這一點上無疑是具有先天的優勢。浦銀安盛基金作為一家銀行系基金公司,同大部分銀行系基金一樣,固收占比非常高。通過下表我們可以看出,浦銀安盛偏科非常嚴重,權益類基金的規模非常少,也就剛剛滿一百億元,對于有著二千億元體量的中型基金公司來說確實是太少了。浦銀安盛基金公司希望在權益、固收、量化、另類等領域全面發展,多元布局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還有許多的短板亟待補齊。
從基金市場的大趨勢來看,2019年固收類基金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趨勢,權益類占比大幅增加。
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數據,2019年成為權益類基金近年來發展最為迅猛的一年。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市場權益類基金(股基+混基)總規模3.19萬億元,同比增長1萬億元,年度規模增幅高達45.9%;權益類基金在公募基金總規模占比也從16.76%增至21.6%,年度增長近5個百分點。而我們所看到浦銀安盛的權益規模從2018年的約4.33%,提高到2019年的約5.09%,增幅遠低于同期市場平均水平。
2018年,浦銀安盛股票型基金凈資產為2.05億元、混合型為52.03億元、債券型為479.91億元、貨幣型為715.61億元。雖然2019年相比2018年股票型和混合型的規模都在增長,但是這種增長更多是基于2019年結構性行情所帶來的基金持股市值的自然增長。
對比2018年與2019年基金份額的變動來分析,2018年股票型和混合型的份額分別為1.81億份、69.39億份,2019年分別為2.68億份、66.30億份。可以看到,股票型份額2019年比2018年稍有增加,但是混合型份額在2019年市場行情火熱的形勢下卻逆勢大幅減少。
2
貨基收益走低破二規模流失嚴重,銀行理財子公司崛起威脅基金固收地位
對于浦銀安盛這類固收占比過高的基金公司來說,面臨著種種的嚴峻挑戰。
首先,來自近期貨幣基金的收益嚴重走低。以貨幣市場的龍頭老大天弘余額寶來說(000198),截至2020年6月8日,每萬份7日年化收益為1.3310%,早已經跌破了2%。余額寶憑借其萬億元的規模,其收益還降到2%以下,那些規模遠不如它的同類基金更是堪憂。
更極端的例子,如興銀基金旗下的興銀現金添利(004121),每萬份7日年化收益為0.2480%。這么低的收益率,甚至連活期存款利率都不如,銀行活期存款的基準利率是0.35%。
資本都是逐利的,貨幣基金如此低的收益率,誰能保證資金不大規模從貨幣基金流出到其他更高收益率的產品上呢?
而實際上這種狀況已經發生了。
據基金業協會公布的統計數據,2019年的貨幣基金數量為335只,份額為71110.11億份,凈值為71170.56億元。2018年的基金數量為347只,份額為76150.94億份,凈值為76178.14億元。從統計數量可以看出,2019年貨幣基金數量、份額、凈值都同比2018年大幅減少。
對于基金公司的固收產品來說,還面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直接競爭。直接以浦銀安盛的控股股東上海浦發銀行來說,雖然浦發銀行的理財子公司還沒有正式的成立,但是它們早在2018年時就已經開始籌備。
近期浦發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蔡濤就表示,浦發銀行2020年在產品布局上,現金管理類、固收和“固收+”以及多資產配置類產品,將占據比較大的規模。除此之外,一些非標債權類的產品也是浦發銀行的強優勢品類;在養老理財產品和股權類的產品上,也正結合浦發銀行特色做開發;針對權益類產品,不斷夯實基礎,把加快權益研究、提升投資能力作為主要方向。
從上述浦發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的話,可以看出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現階段主要布局在現金管理類、固收和“固收+”以及多資產配置類產品,這類產品將占比比較大規模。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這種布局,將直接和基金公司的固收產品進行競爭。而類似浦發銀行這類傳統銀行來說,其優勢不僅僅在于傳統的固收類產品,更在于掌握著優質的客戶資源。在現階段基金公司的產品還主要靠銀行渠道代銷,得渠道者得天下。
而近期多家上市銀行披露了旗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凈資產規模和利潤狀況,從這些年報數據可以看出,雖然銀行理財子公司僅僅成立才一年時間,但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對基金公司的固收產品構成威脅了。
從規模上看,工商銀行的工銀理財資產規模最高達到163.97億元,建行理財為152.17億元、中銀理財為102.33億元、交銀理財為81.77億元。從賺錢能力上看,截至2019年末,工銀理財穩穩位居第一,全年實現凈利潤3.30億元。交銀理財凈利潤0.89億元,建信理財凈利潤為0.60億元,光大理財凈利潤370萬元。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成立的當年就實現了可觀利潤。
需要注意的是,這僅僅是已經成立的幾家頭部國字號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狀況,后面還有眾多股份制上市銀行及城商行的理財子公司等著排隊成立。銀行理財子公司紛紛落地,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基金公司帶來沖擊,尤其是以貨幣基金、短債為主的產品,將會迎來理財子公司的挑戰,在這方面銀行優勢明顯。
對于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崛起所帶來的的大資管生態重構,浦銀安盛基金副總經理汪獻華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認為資管產品分為三類:一是收益率5%以下的,競爭最激烈,低風險,每一家都可以做;二是收益率5%-8%,能夠提供低回撤,相對收益比較穩定的,這是目前資管產品最缺少的部分;三是8%以上,例如股票、信托。對于銀行系基金公司,核心的問題還是要做好大類資產配置,通過大類資產配置帶來穩定的阿爾法。
3
規模小迷你基金多業績無亮點,指數增強業績雖好無奈跟蹤誤差大
頭部基金公司之所以能夠成為行業的領頭羊,絕不僅僅只是因為其凈資產規模大,更在于其擁有強大的投研實力,在權益類基金上能夠為投資者創造持續、穩定的收益。
浦銀安盛基金,與行業的優秀基金公司相比,不僅僅在規模上差距甚遠,更在于權益類基金的實力上。
在規模上看,截至2019年年末,浦銀安盛混合型僅為69.61億元,股票型更是只有4.27億元,二者相加不到80億元。浦銀安盛的權益類規模從發展歷史上看也有一段短暫的巔峰期,2014年時股票型基金的規模上升到31.76億元,但到2015年時急劇縮水到1.60億元。混合型基金的規模2014年時只有4.75億元,到2015年時飆升到158.28億元,到2016年時縮水到94.95億元。此后多年里,權益類基金的元氣沒有得到恢復。
浦銀安盛權益類基金在2014-2016年這些年里規模過山車式的變化,雖然說與2015年中國股市從全民瘋狂到股災雪崩的大環境有很大關系,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浦銀安盛在權益基金風控上存在巨大問題,沒有很好地控制回撤率,更是折射出浦銀安盛在投研上的薄弱。
縱觀浦銀安盛權益類基金,整體上看單只規模小,迷你基金多。浦銀安盛權益類基金的單只規模小,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共有9只基金(份額合并統計)的規模在1億元以下,其中4只(份額合并統計)基金的規模在5千萬元以下。其中,規模最小的浦銀安盛安和回報定開混合A/C(004276/004277),規模僅有0.17億元。
從長期業績上看,浦銀安盛旗下并沒有表現突出業績亮眼的基金。最拿得出手的,唯有浦銀安盛滬深300指數增強(519116),該基金成立于2010年12月10日,截至2020年6月8日成立至今的收益率為72.25%,單位凈值為1.5630元,累計凈值為1.7200元。
作為浦銀安盛權益類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權益類基金,浦銀安盛滬深300指數增強的凈資產規模比較小,凈資產規模為3.89億元(2020年3月31日數據,下同),跟蹤誤差為0.21%。在跟蹤誤差與頭部基金公司相比較跟蹤誤差大,例如富國滬深300指數增強(100038),規模為90.21億元,跟蹤誤差為0.15%;嘉實滬深300(160706)指數研究增強(000176),規模為15.13億元,跟蹤誤差為0.16%。
從成立至今的凈值增長率角度考量,浦銀安盛旗下權益類基金業績良莠不齊,業績最好的基金如浦銀安盛新興產業混合(519120),該只基金成立于2013年3月25日,截至2020年6月8日,成立至今的凈值增長率為140.80%,單位凈值為2.4080元,累計凈值為2.4080元,凈資產規模為3.02億元(2020年3月31日數據)。業績最差的為浦銀安盛增長動力混合(519170),成立于2015年3月12日,截至2020年6月8日,成立至今的凈值增長率為-22.30%,該基金的單位凈值為0.7770元,累計凈值為0.7770元,凈資產規模為14.20億元(2020年3月31日數據)。
4
十年老將蔣建偉折戟浦銀安盛增長動力混合,業績為負凈淪為七毛基
浦銀安盛權益類基金,旗下共有16名基金經理,其中基金經理從業年限在4年以下有9人,從業年限在4至8年的有4位,從業年限超過9年有3位,整個團隊的年齡偏年輕化。
在基金經理團隊中,證券從業年限最長的當屬蔣建偉,證券從業年限長達18年,證券投資管理從業年限有12年,基金經理從業年限也有9.74年。在這個菜鳥基金經理快速上位的基金行業里,有著十多年證券從業經歷的老將并不多。
蔣建偉履歷顯示,2001年8月至2007年3月在上海東新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任研究員一職,2007年4月起加盟浦銀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籌備組)擔任研究員一職,2010年4月至2010年7月期間,曾同時擔任浦銀安盛精致生活混合型基金基金經理助理和浦銀安盛紅利精選股票型基金基金經理助理,2010年7月起,擔任浦銀安盛價值成長(519110)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經理。
蔣建偉現管理著4只基金,現任基金資產總規模為28.45億元,任職期間最佳基金回報為121.46%。在這4只現管理的基金中,業績最差的當屬浦銀安盛增長動力混合(519170),該基金成立于2015年3月12日,截至2020年6月8日的單位凈值為0.7770元,累計凈值為0.7770元,成立至今的凈值增長率-22.30%。蔣建偉從該基金成立開始就一直獨立掌舵至今,在1,917天的任期內,任職總回報為-22.30%,任職年化回報為-4.69%。
浦銀安盛增長動力混合,該基金2016-2019年的年度漲幅分別為-25.18%、-1.90%、-34.85%、43.95%,同類平均為-7.23%、10.54%、-13.93%、32.00%,滬深300漲幅為-11.28%、21.78%、-25.31%、33.59%。
從上述數據可看出,浦銀安盛增長動力混合在2016-2018年這三年里,當股市走弱時,回撤幅度大幅超過同類平均水平和滬深300,在股市回暖時又跑輸同類產品也跑輸滬深300。
不過,浦銀安盛增長動力混合在2019年仿佛開掛了一樣,年度漲幅大幅超越同類平均和滬深300漲幅。下圖是浦銀安盛增長動力混合基金的累計收益走勢,從下圖可以看出,該基金從成立至今的走勢,遠落后于同類平均和滬深300。
從基金的資產配置來分析蔣建偉的操作風格,高倉位是其一貫的操作風格。可以看到,浦銀安盛增長動力混合從成立至今的股票倉位一直維持在很高的倉位,僅有二次低于90%以下,分別在2018年12月31日報告期的82.23%和2019年6月30日報告期倉位86.54%,其他的報告期均維持在90%以上的股票倉位,而其債券倉位從始至終不超過1%。
在浦銀安盛增長動力混合基金的招募說明書中,對基金投資組合倉位有以下限制:本基金的股票投資比例為基金資產的0-95%,現金、債券資產、資產支持證券及中國證監會允許基金投資的其他證券品種占基金資產比例為5%-100%。
也就是說,基金經理可以根據自己對股市形勢的判斷調整股票和債券的倉位,但可以看到基金經理依然在2018年大熊市中維持著90%以上的股票倉位,而配置不到1%的債券倉位,這種高倉位也導致了該基金在2018年的熊市中回撤率大幅跑輸同類平均以及滬深300,跌幅十至二十個百分點。
雖然浦銀安盛增長動力混合的這種高倉位策略,在2019年的結構性行情,使得該基金的漲幅超過同類平均水平和滬深300漲幅,但是前幾年的累計負增長抵消掉了2019年的漲幅,使得從成立至今的收益率依然為負回報。
混合型基金的優勢,在于其靈活的倉位控制,但蔣建偉不論在牛市或者熊市中都堅持高股票倉位的做法,不考慮市場綜合狀況的做法,在具體管理上缺少必要的彈性。
而且對于混合型基金來說,一般在基金經理的配置上是雙基金經理制,一個負責權益類投資,一個負責固收類投資,畢竟讓權益專心管權益,固收專心管固收,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二者的協同作用。
而浦銀安盛增長動力混合從始至終都是單基金經理制,而這種現象在浦銀安盛混合型基金中也很普遍,其混合型基金絕大多數都是單基金經理制,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浦銀安盛基金投研團隊投研人才的缺乏。
▼
往期精彩回顧
▼
▼
-END -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金證研。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