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辛繼召 深圳報道
6月1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顧問兼研究部主任Gita Gopinath發布報告稱, 2020年,發達經濟體、新興市場經濟體都將陷入衰退,這是自“大蕭條”以來首次出現。即將發布的6月“世界經濟展望最新預測”很可能顯示比先前估計的情況更為糟糕的負增長率。這場危機將給世界貧困人口帶來災難性后果。
在這份名為《全球視角下的“大封鎖”》的報告中,IMF稱,當前這場被稱為“大封鎖”(Great Lockdown)的危機“與世界上以往任何時候都不同”。這是一次真正的全球性危機。從上世紀80年代的拉丁美洲到上世紀90年代的亞洲,過去的危機,盡管嚴重而深刻,但仍局限于世界上一小部分地區。甚至十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機對全球產出的影響也較為溫和。
根據IMF報告,“大封鎖”已經造成三種后果。
第一,危機對服務業造成了特別巨大的打擊。在典型的危機中,首當其沖的是制造業,反映出投資的下滑,而對服務業的影響通常較小,因為消費需求受到的影響較小。這次不一樣。在封鎖程度最高的幾個月,服務業的萎縮幅度甚至超過了制造業,在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均是如此。也有例外情況,例如瑞典和中國臺灣省,這些經濟體采取了不同方式應對衛生危機,政府的防控措施有限,因此服務業受到的沖擊相對于制造業要小得多。
由于存在被壓抑的消費需求,經濟可能會更快反彈,這與之前的危機不同。但是,在衛生危機中,這種情況不一定出現,因為消費者可能會改變消費行為,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社會交往,并且,不確定性可能導致家庭增加儲蓄。中國是最早退出封鎖狀態的國家之一,其服務業的復蘇滯后于制造業,因為酒店業和旅游業等服務業的需求難以恢復。特別令人擔憂的是嚴重依賴這些服務業的經濟體(如依賴旅游業的經濟體)受到的長期影響。
第二,盡管危機造成了罕見的巨大供應沖擊,但除了食品通脹之外,到目前為止,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通脹和通脹預期基本都在下降。盡管各國都提供了大量常規和非常規的貨幣和財政支持,但總需求仍然低迷,加之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正對通脹造成壓力。高失業率預計將會持續一段時間,因此,具有貨幣政策可信性的國家可能面臨較小的螺旋式通脹風險。
第三,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出現了顯著差異,金融指標所指向的復蘇前景比實體經濟活動所表明的要強。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雖然最近有所調整,但已經彌補了危機爆發以來的大部分損失;富時(FTSE)新興市場指數和非洲指數大幅改善;盡管巴西最近感染率大幅上升,但Bovespa指數仍顯著走高;流入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證券投資已經趨于穩定。
IMF表示,除少數例外,主權利差的上升幅度和新興市場貨幣的貶值幅度都小于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情況。考慮到新興市場在“大封鎖”期間受到的沖擊更大,這一點值得注意。這種差異可能預示著金融市場的更大波動。更糟糕的衛生和經濟消息可能導致急劇的調整。
造成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出現了顯著差異的一個可能因素是,在此次危機期間,政策應對行動更為有力。在主要中央銀行前所未有的支持下,貨幣政策已全面變得寬松,新興市場也放松了貨幣政策,包括首次運用非常規政策。
在發達經濟體中,相機財政政策的規模相當大。新興市場部署的財政支持規模較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財政空間有限的制約。此外,這次新興市場面臨的一個獨特挑戰是,非正規部門(通常起到吸收沖擊的作用)在疫情防控政策下無法發揮這一作用,反而需要支持。我們現在處于第二階段的初期,許多國家開始放松防控政策并逐步允許經濟活動重新啟動。但是,復蘇的路徑仍然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擺脫“大封鎖”的一個關鍵挑戰是,在具備疫苗和治療手段時,確保充足的生產和分配,這將需要全球范圍的努力。對于單個國家而言,根據本國具體情況,使用對經濟破環性最小的方法(如檢測、追蹤和隔離),并就政策路徑進行明確溝通,盡量降低衛生領域的不確定性,這應繼續作為一項重點任務,促進在復蘇過程增強信心。隨著復蘇的推進,政策應支持將工人從萎縮的行業重新分配到前景更佳的行業。
(作者:辛繼召 編輯:曾芳)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資管+。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