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后,首份中國百城營商環境指數報告昨日出爐,上海位居第一。
6月18日,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中國經濟傳媒協會、萬博新經濟研究院、第一財經研究院聯合發布《后疫情時代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指數評價報告》(2020),對中國經濟實力最強的100個城市營商環境進行全景掃描及分析評價。
根據這份報告,營商環境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為: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廣州市、杭州市、武漢市、南京市、天津市、成都市、蘇州市。
省會城市中,廣州市排名第一;五個計劃單列市中,深圳的營商環境居首;報告選取的城市群中,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位列第一梯隊。
上海營商環境奪魁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場環境亮點突出。上海營商環境指數總分為94.93分,其中,在放寬市場準入、擴大對外開放方面的落實成效顯著,外商投資活躍度位居第二,私營企業活躍度位居第九,市場準入綜合指數位列第一。金融服務指數位列第二。
創新環境方面,上海的信息賦能度、基礎研究、企業創新均位居全國前三。生活環境方面,上海的文化氛圍排名第一。
營商環境位居第二的北京,指數總分為94.68分,創新環境優勢明顯,位列第一。其中,基礎研究、企業創新、技術成果和信息賦能度等創新環境的細分指標均位居首位。
營商環境位列第三的深圳,指數總分為94.00分,位列五個計劃單列市首位。其中,5項一級指標均位列全國前五,法治環境最優。
根據這份報告,排名前十的省會城市分別為廣州市、杭州市、武漢市、南京市、成都市、長沙市、合肥市、西安市、濟南市、福州市。
在中西部省會城市中,武漢、成都作為中西部的領頭羊,晉級全國營商環境前十名。這兩大城市在人才供給、信息融合發展等市場和創新環境的細分領域,顯示出明顯的競爭優勢。
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10月,國務院頒布《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下稱《條例》),標志著營商環境建設進入到法治化新階段,營商環境優化的方向、總體方案和思路已經確定,后續的落實、評價和改革是未來營商環境建設的重點。
依據《條例》的精神和要求,這次報告對營商環境評價體系進行了全面升級優化,加入了政務服務環境、執法監管和法治保障環境。所以,2020年城市營商環境評價體系調整為市場環境、政務服務環境、監管執法與法治保障環境、創新環境和生活環境等五個一級指標。
其中,市場環境、創新環境和生活環境為客觀指標,占比為60%,包括21個二級指標;監管執法與法治保障環境、政務服務環境為主觀指標,占比40%。主客觀指標相結合,以期更為全面地反映各城市的綜合營商環境狀況。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