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把入河排污口這個基礎性“底數”弄清楚。
新京報訊(記者 鄧琦)黃河流域正迎來史上最大規模入河排污口排查,究竟有多少口子向黃河排污,終將摸清。
首批試點涉及山西(汾河流域)、甘肅(黃河干流段)、青海(湟水河流域)3省12地市,共三千余公里岸線,“海陸空”相結合,無人機、水下機器人、探地雷達同“作戰”。目前入河排污口資料整合已基本完成,初步計劃7月底之前完成無人機航測,10月底之前完成人工排查和專家核查,形成統一規范的入河排污口名錄。
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要求,必須把入河排污口這個基礎性“底數”弄清楚,把陸地污染治理與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掛起鉤來,切實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換言之,入河排污口將連接起水里和岸上。
近日,生態環境部執法局相關負責人接受新京報專訪時表示,考慮到一些地市在技術儲備、專家力量等方面存在實際困難,生態環境部將聯合相關省級生態環境廳開展技術幫扶,提供專家服務和技術答疑,現場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在排查整治中,堅決反對把排污口一關了之、一堵了之等簡單粗暴的“一刀切”行為。
焦點1
從渤海、長江再到黃河排污口排查,為何水域治理都從排污口開始?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而入河排污口貫穿整個流域的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與流域環境質量改善、水資源利用和水生態保護都密切相關。入河排污問題突出的地方,往往就是水污染嚴重的地方,同時也是水資源利用和水生態治理存在明顯短板的地方。
因此,必須把入河排污口這個基礎性“底數”弄清楚,才能把陸地污染治理與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掛起鉤來,通過水陸統籌、以水定岸,有的放矢加強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推動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和水資源保護水平,有效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
長期以來,黃河面臨水資源過度開發、生態功能嚴重破壞、生物棲息地喪失等問題,經濟社會用水和生態保護間矛盾尖銳。
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依然嚴峻,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達80%,過度開發導致水污染加劇,部分地區“有河皆干、有水皆污”,一些流域尾礦、工業和生活廢水無序排放問題突出。2019年黃河137個水質斷面中,劣V類水占比達8.8%,明顯高于全國3.4%的平均水平。
2019年,生態環境部完成了整個長江流域、渤海海域的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工作。在試點基礎上,采用無人機航測、人工徒步排查、專家質控式核查等“三級排查”模式,把長江干流及9條主要支流2.4萬公里岸線、渤海3600公里岸線,全部用無人機航測一遍,又組織各地生態環境系統的6668人“拉網式”徒步走了一遍,最后組織專家團隊攜帶紅外、聲吶、無人船、水下機器人等高科技設備,進一步核查一遍。歷時一年,集中了大量人員、設備、科技手段并動員各方力量,充分運用高科技、下足功夫,切切實實把底數搞清楚。
上述負責人表示,實踐證明,這種“高科技+笨功夫”的方式是有效的,通過6000多人的實地排查,共發現長江入河排污口60292個,渤海入海排污口18886個,幾乎涵蓋了所有入河入海排污的“口子”,基本實現“有口皆查,應查盡查”目標。
焦點2
通過前期調研發現,黃河流域排污口有何特點?
生態環境部華南所高級工程師陳堯介紹,前期調研發現,黃河流域缺水,在這里水是寶貴的資源。同時,黃河流域的排污呈現明顯規律。
例如用水大戶企業和農田灌溉,前者定期會排高濃度尾水或污泥,雨洪季節可能會借雨排污,其次,一些渣土尾礦堆在山溝里并不做防滲,雨洪季節面源污染物會順泄洪渠、雨洪口入河;后者種植季節(一般兩季,冬小麥9-10月種、5-6月收,夏小麥6月種、9月收)初期來水沖刷積存在灌渠中的污染物入河,雨洪季節面源污染物從農田溢流順灌渠入河。這些都是黃河流域的特殊情形,需要引起注意。
此次試點的3省,無論地形、水情、城鄉分布、沿河排污等,差別都比較大。青海主要是生活污水,沿河企業少。甘肅企業、人口集中在蘭州,蘭州為峽谷地形,黃河、湟水河穿城而過,沿黃河和湟水河分布大量大型企業和城區、鄉鎮,各支流、溝渠沿岸遍布鄉鎮和中小企業,城鄉建成區之間分布少量農田灌區。山西濱河城鎮多、農田多,支流上企業多,峽谷里礦多。比如太原市,汾河穿城而過,城區建設強度大;古交縣段為峽谷地形,干支流山谷分布大量煤礦企業;其他區縣幾乎是平原,汾河干流被開發為景觀河道;各支流上企業眾多。
另外,黃河水季節差異大,城市泄洪壓力大、排污量大。黃河雨季主要集中在6-9月,雨水急、洪水位高且攜帶雜物多,因此主要干支流都修有堤壩防洪。干支流河道中日常水流細、灘涂多,雨季或突發暴雨時,洪水、上游水庫開閘放水和市政污水廠泄洪水將污物裹挾入河,水流污染物濃度高,有時會造成局地污染事件。
2019年6月24日,渤海啟動史上最大規模的拉網式大排查。航拍唐山某污水處理廠排污口,發現出口在內部,未直排大海。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焦點3
黃河入河排污口排查跟長江、渤海排查有什么區別?
“我們需要在長江、渤海排查經驗上,進一步建立排查細化規范。”生態環境部衛星中心楊海軍說,長江、渤海大部分區域為平原,上游部分城市涉及山區、峽谷。但黃河試點三省中,青海、甘肅幾乎全是河谷地形,而山西也有1/3河段位于峽谷中。
黃河流域人口聚集在大城市,相當范圍的沿河道路通行不暢,自然岸線多,人工岸線少,絕大部分河段不通航,排水季節性差異大,日常絕大部分支流無水,這一點也不同于長江、渤海。
同時,原有航拍解譯規范、非排口認定標準、現場排查操作規范、質控方案和排口分類規范都不能套用原有長江、渤海經驗,需要依據黃河三省各自的特殊地形、排污情形,在大標準下進一步細化完善規范。
另外,黃河夏季洪水、冬季嚴寒影響更大,需要進一步做好準備。黃河夏季洪水可能淹沒河道中大片灘涂、濕地、排口,也可能存在部分排口借雨排污的情形,從而干擾無人機航拍解譯,降低排污口解譯識別率;秋季現場人工排查的現場看到的情形和無人機航拍圖存在較大差異。青海、甘肅部分城市10月份開始下雪,這部分現場人工排查和專家攻堅爭取在9月底完成,否則難度、危險大幅增加。8月需在現場開展密集、細致的準備工作。
焦點4
此次黃河排污口排查將采取哪些方式?
此次試點范圍包括黃河干流甘肅段、湟水河、汾河等河流(段),涉及山西、甘肅、青海3省12地市(州)。任務分為四項,跟長江和渤海排查時一致,分為排查、監測、溯源、整治,即“查、測、溯、治”。
根據黃河流域產業和人口分布情況,原則上,排查范圍以所排查河流(段)兩側的現狀岸線為基準,向陸地各延伸1公里,有條件的可結合實際進一步延伸范圍。但是,河流(段)兩側10公里內有工業聚集區的,應將整個工業聚集區納入排查整治范圍,切實查清污水去向。
排查對象包括所有工業企業排污口、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污口,還包括其他通過管道、溝渠、涵閘、隧洞等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排口。簡言之,是個排污口,就查。
2019年6月24日,渤海啟動史上最大規模的拉網式大排查。唐山攻堅組排查人員正在操控無人機。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跟渤海和長江大排查一致,黃河排查將沿用三級排查模式,即無人機航測(一級),力爭做到排查范圍的“無死角”和“全覆蓋”;人工徒步排查(二級),組成陸地組、水上組和技術攻堅組,采取天空航拍、地面徒步、水上巡查等方式,實行“地毯式”排查;專家攻堅核查(三級),即對排污口分布的重點區域、敏感區域和可能存在疏漏的異常區域,采用無人機、水下機器人、無人船、水下探測器等先進設備,查漏補缺和更新完善,建立統一規范的如何排污口名錄。
排查過程中,將進一步加強熱紅外成像儀、探地雷達、管道機器人、移動環境監測車等先進設備使用,實行全流程APP清單式管理。
焦點5
目前預計,此次排查會面臨哪些困難?
上述負責人介紹,除了黃河流域特殊的地形等因素,目前摸底發現,地方在技術、資金以及人力等方面,存在困難。
比如,三省前期排查中都做了不少工作,一些地區對高技術手段也進行了嘗試,但總體上地市技術力量比較薄弱,確實存在技術實施困難。比如,青海省就希望各地有航拍經驗的單位參加航測工作,切實提高無人機航測及解譯水平。人力上,有的地方環保工作人員力量有限,其他部門沒有動員起來,難以做到全面排查。另外在資金上,開展生態保護與污染治理工作,都需要當地增加投入。
鑒于此,按照“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原則,全力夯實各項準備工作。
比如,建立了黃河流域排污口APP系統這個大數據平臺,具備精確定位、路線導航、信息填報、拍照錄像、統計審核以及全流程管理等功能,滿足現場排查上千人同時使用,實現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一張圖”“一本賬”。
生態環境部還建立了“兜底”保障員隊伍。以生態環境部系統人員主,建立保障員隊伍,負責協調解決物資、住宿、飲食、安全、報銷、技術等各方面問題,解決一線人員后顧之憂,全身心投入一線攻堅。
為了幫助各地解決實際困難,生態環境部牽頭建立協調幫扶工作機制,由生態環境部執法局、黃河流域局處級干部任組長,各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和指派部屬單位人員任副組長,成立3個協調幫扶工作組,分片包干,對負責區域試點工作進行指導調度,協調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督促如期完成目標任務。
各協調幫扶組將分赴所負責省份開展現場幫扶,協助做好技術方案、航測范圍劃定、空域申報技術文件起草等工作,協調解決相關技術問題。
焦點6
排查完成后,是否會對地方政府追責?
上述負責人明確,此次排查主要是幫助地方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數,具有普查意義,排污口數量并不是追責依據。過去,由于職能交叉和歷史原因,確實存在九龍治水和多頭交叉等情況,現在重點是著眼未來,真抓工作、解決問題,只要行動起來,一并解決問題,就是好的,要真正把各方的思想和辦法統一起來,摸清底數,建立底賬,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切實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
此次排查還明確,地方人民政府作為排污口整治工作的責任主體,要細化落實好各方責任,做好工作謀劃,要堅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將整治責任落實到位,堅決反對一刀切,一關了之,尤其是對那些需要管網改造的難點問題,要科學論證完成時限,尊重客觀規律,整治時間要留有余地,絕不能層層加碼、急于求成。
“近兩年,山西、甘肅、青海在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排查工作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由于統計口徑和技術方法不同,本次排查結果可能與之前各地工作會有所差別。但是,對各地已經開展的前期工作,我們要充分借鑒和吸納,既不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要進一步落實’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重大決策部署,在原來工作的基礎上繼續深化和拓展。”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