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BAT一直身處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用來對標的對象之列。
外界曾對平安有一種看法,流量或許會是困擾平安入局互聯網科技的一大問題。從服務頻次來看,金融服務企業和客戶的接觸頻率,畢竟遠不如騰訊、阿里、頭條等海量C端用戶的巨頭。
但在新冠疫情期間,醫療科技賽道迎來了一次洗牌。“互聯網+醫療”加速走進人民生活,充分發揮了無接觸、響應快、突破空間壁壘的優勢。其中,AI輔助診斷與互聯網問診,更是成為了抗擊疫情的最大剛需,也使平安迅速脫穎而出。
以平安好醫生為例,作為平安醫療生態圈中專注在線醫療的平臺,疫情期間,平安好醫生平臺累計訪問人次達11.1億,APP新注冊用戶量增長10倍,APP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是平時的9倍。僅與疫情相關的視頻播放量就超過了9800萬次。而從市場表現來看,平安好醫生股價疫情期間上漲超過30%,總市值已突破1200億元。
在線問診僅是醫療科技的具體場景之一,在更廣泛的賽道上,面對垂直醫療平臺、BAT等互聯網競爭對手,平安作為金融科技企業,看似是“外來者”,實則已憑借扎實的科技實力突圍。
不搶流量,搶生態
2016年的人工智能技術熱潮,帶火了醫療AI這個行業。
2017年7月,阿里健康攜手萬里云發布“Doctor You”AI系統;僅僅一個月之后,騰訊推出具備AI醫學圖像分析和AI輔助診療的產品“覓影”;2018年11月,百度發布AI眼底篩查一體機、CDSS輔助診斷系統等產品,成立“靈醫智惠”品牌。
與上述注重流量入口的互聯網玩家不同的是,平安始終以平臺化戰略入局醫療行業。
一般的金融機構,大多專注金融本業。但平安認為,要想把金融做好,就必須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只有形成生態圈,才有競爭力。
橫向來看,平安健康醫療生態圈主要由患者端(patient),還有支付端(payment)以及服務提供方(provider)組成。這樣一種閉環模式,才真正具備“自我造血”的能力。
以平安好醫生為例。截至2019年12月末,平安好醫生注冊用戶數達3.15億,期末月活躍用戶數達6690萬,是國內覆蓋率第一的移動醫療應用。
平安好醫生的成功何在?其定位核心是連接,即連接醫院、用戶、保險支付方、服務提供商等多個利益相關方,構建一個開放的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生態圈。
同時,平安好醫生覆蓋約4000多家包括體檢機構、牙科診所、醫美機構和中醫診所在內的健康機構,超4.8萬家診所及9.4萬家合作藥店,形成線上咨詢與線上購藥、線上咨詢與線下就醫的服務閉環。
此外,讓平安好醫生拉開與其他玩家差距的是,平安2億多的金融用戶。壽險、健康險、養老險等保險多數和醫療相關,這樣的先天優勢,是其他玩家無法比擬的。
3月31日,平安好醫生宣布旗下互聯網醫院已打通湖北省醫保在線支付,上線“互聯網醫療保障服務平臺”,平安好醫生成為全球首個打通醫保在線支付的互聯網醫療平臺。
縱向來看,平安的科技不僅僅針對單一的訴求來提供解決方案。
平安集團首席醫療科學家謝國彤曾表示,平安科技要打通和擊破的是涉及診前、診中、診后的整套疾病管理生命周期。具體而言,是從診前的分診、預測、篩查,到診中的診斷治療,到診后的隨訪、患者教育一整套生命周期里,如何利用技術針對影像數據、文本數據、病例數據的挖掘變成模型,從而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并幫助醫生解決比較困難的問題。
一橫,滿足各端醫療需求;一縱,覆蓋疾病診療全流程。生態衍生技術,技術反哺生態,這樣的思路與布局,讓平安走出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醫療之路。
金融巨頭里的科技大戶
除了自建生態、業務協同,平安之所以能在所有玩家中脫穎而出,核心還在于深厚的技術底蘊。
曾有業內人士評價,平安是“金融企業中最懂科技的,科技企業中最懂金融的”,這句話的前半句怎么解釋?
平安有一個眾所周知的科研投入策略,即將前一年收入的1%,投入到第二年的科研里面去。但值得注意的是,集團的科技研發支出不包括專業公司自身的科技研發支出,因此實際金額要高出這一水平。
平安的科技分為基礎科技和應用科技,基礎科技包括AI、云技術、區塊鏈等八大原創技術。基于這八大技術,平安各子公司再結合業務場景,開發各自的應用科技,很多應用就是在平日服務客戶的過程中應運而生。
目前,平安擁有近11萬名科技業務從業人員、3.5萬名研發人員、2600名科學家的一流科技人才隊伍,技術研發榮獲47個國際科技獎項冠軍。截至2019年12月末,平安的科技專利申請數累計達21383項,數字醫療科技領域的已公開專利申請數位躍居全球第二位。
這兩項專利的數字,已經遠遠超出了許多技術性的公司,給平安打上了“科技大戶”的標簽。而平安也用這些技術滿足了最實際的業務需求。
例如,疫情期間,在千余人規模的自有醫療團隊和5000余名外部簽約名醫的資源基礎上,平安技術團隊開發了專門的AI模型,包括四大板塊,即智能重癥監控系統、AI智能輔助問診系統、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和智能醫療安全監控平臺,助力醫生們更高效地解決問題。
平安集團聯席CEO陳心穎曾表示,在“金融+科技”的戰略下,平安誕生的11家科技公司里,既有像平安好醫生這樣屬于服務C端的業務,或利用技術提供醫療產品,或服務于平安自營的客戶,而醫保科技、金融壹賬通等屬于“輸出技術”,目的是讓平安成熟的科技技術服務于整個生態圈。
內外兼修,有了這些強大的人才和技術儲備,平安才能夠“登高而招”,擁有面向未來的全局化科技視野,也具備了與互聯網巨頭競爭的底氣。
為技術找到最佳載體
近日,在人民網(603000,股吧)舉辦的“未來醫療科技的趨勢與機遇”論壇上,平安集團首席醫療科學家謝國彤、平安好醫投資管理公司CEO邢立萍、平安健康互聯網旗下醫院院長謝紅等人,與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進行了一場高峰對話。
曾光教授表示,未來公共衛生體系搭建的重點在于硬件建設,“有了實驗室這些硬件,防疫的科技將會有大幅度提高。”該論點在一些省市的公共衛生發展實施綱要中均有提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也說到,我們國家的PCR實驗室太少,三甲醫院也很少有負壓病房,這些功課需要趕緊補上。
然而,技術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及重資產投入等要素,使影像、檢驗、病理等醫療服務具備了極高的門檻,這些工作非一日之功。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僅要提供“黑科技”,更要將技術與工程化能力實現完美結合,為技術找到最佳的落地載體和場景。
平安也正是這么做的。扎實的基礎研究,為平安醫療科技創新創造了先決條件。相比傳統醫療端和其他互聯網醫療玩家,平安的醫療科技能夠適應更為豐富的應用場景,為技術應用落地打下了堅實基礎。
春節期間,一輛12.6米長、26噸重的移動CT影像車開往湖北省人民醫院。這輛64層低劑量螺旋CT移動影像車,來自平安醫保科技健康(檢測)中心。跟著這輛車的,還有平安的新冠肺炎智能閱片系統,系統搭載在 “平安好影像”遠程診斷云平臺上。
在外界和同行看來,這樣一臺龐大的“變形金剛”體現了平安強大的軟硬件整合能力,是平安前沿科技能力的杰出代表作。截至3月25日,這輛CT車共篩查3397人,發現疑似病例126例;遠程線上閱片輔助診斷系統共計閱片7426例,診斷疑似369例。
試想,如果沒有與遠程診斷云平臺、醫療設備進行整合,再先進的AI技術也會變成“空中樓閣”。
過去兩年,平安移動CT影像車團隊開展了近600場篩查和鄉村義診。這些“科技感”十足、穿梭在大大小小村落里的車隊,成為基層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未來,平安將通過遠程技術平臺把云影像等技術,持續下沉并賦能基層的醫療機構,提高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綜合防控能力。
正如謝國彤在論壇上所說,科技帶來了新的工具,可以讓歷史悠久的醫學用新的工具產生新的活力。利用醫療技術的“普惠性”,在合適的場景下,讓群眾都能夠實現“病有所醫”,將成為平安繼續醫療事業的宏大命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