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1日報道 法國《費加羅報》網站6月29日發表題為《歐洲垂涎美國銀行交易巨頭》的文章稱,2020年2月,法國經濟部已收到探討創建歐洲自己的銀行卡組織的報告,由此將同支付相關的手續費和個人數據留在歐洲大陸。而這一措施針對的是美國銀行交易巨頭。在歐洲,支付操作越來越依賴于第三方的參與(威士卡、萬事達卡、蘋果支付等)。一家法國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創辦人說:“如果明天特朗普決定禁止威士卡和萬事達卡同歐洲金融機構合作,法國的電子商務將在4秒內跪下,零售業在5秒內跪下。”文章編譯如下:
類似的經驗可以到處復制,沒什么新鮮的:打開你的錢包,掏出你的銀行卡。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銀行卡上有兩類標識,一種是法國的,標著“CB”;另一種是美國的,通常是威士卡或者萬事達卡。每次信用卡的支付產生的一小筆的手續費和海量的個人數據,實際上會被轉到法國或美國。這在本質上關乎主權和個人數據保護。
美國壟斷支付系統
2020年2月,一份報告提交給了法國經濟部,內容涉及的是探討創建歐洲自己的銀行卡組織,由此將同支付相關的手續費和個人數據留在歐洲大陸。這一名為泛歐洲支付系統倡議的歐洲項目,得到歐洲央行和歐盟委員會的支持。據《回聲報》報道,該項目可能將在本周正式啟動。
法國一家金融交易新創企業創始人總結說:“人們總是在提蘋果和谷歌的營業額,手機和互聯網的數據,但人們通常都遺忘了銀行交易的巨大規模生意。”
在法國,傳統的銀行卡組織就是打著CB標識的銀行卡集團,這是一個聚集了法國多數主要金融機構的經濟利益團體。但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樣的事實竟然會在今天出現:這個支付清算系統并沒有設計用于境外支付,由此不得不制造一些通常是同威士卡或萬事達卡合作的信用卡。
在多數情況下,法國人都在用CB系統境內支付,用威士卡或萬事達卡境外支付。然而,這種聯名卡系統被線上支付平臺這些“新銀行”們認為過于復雜且無用。根據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的一項研究,這些互聯網的新參與者在2019年底在法國擁有超過350萬用戶,最近兩年間增長迅速。這些新參與者完全通過威士卡或萬事達卡,而放棄了CB系統。法國經濟部的報告作者指出了美國支付系統在逐步占據權力的這一局面。
“在歐洲的一次支付操作的實現通常越來越依賴于第三方的參與(威士卡、萬事達卡、蘋果支付等)。而這些第三方的決策中心通常設立在歐盟司法管轄范圍之外。這樣的形勢帶來了眾多潛在的損害歐洲主權的風險。”實際上,根據2019年歐洲央行的一份報告,在歐洲的國際銀行卡組織實現的交易數量在2009年到2016年間翻了一番還多。
關乎主權和個人數據
威士卡或萬事達卡搶走的新的市場份額給主權帶來重要問題。一家法國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創辦人解釋說:“如果明天特朗普決定禁止威士卡和萬事達卡同歐洲金融機構合作,法國的電子商務將在4秒內跪下,零售業在5秒內跪下。”
報告提及的另一大風險就是對支付的個人用戶數據的分析。盡管持卡人姓名不會出現,但這些充滿各種信息的數據讓很多人垂涎。威士卡和萬事達卡在這個話題上表現得相當低調。不過,圍繞數據的戰斗已經啟動了。
威士卡以53億美元收購了新創企業Plaid,有助于其金融數據的使用和商業化。銀行數據分析公司Paylead的創始人夏爾·德加斯蒂納表示:“銀行交易的數據是一場即將到來的巨大變革。在互聯網和手機數據方面,我們已經在歐洲輸掉了戰斗。最新的巨大市場屬于銀行數據。直到目前,本地銀行什么都沒做,因為這不是它們的模式。但這是屬于明天的挑戰。”
但是,威士卡和萬事達卡看起來不可撼動,而此前名為“莫內”的歐洲一個類似項目早在2012年已失敗。那么,現在歐洲準備好創造自己的銀行卡組織了嗎?法國興業銀行(601166,股吧)支付部門經理菲利普·馬凱蒂認為:“這是一項真正的挑戰,是在歐洲層面展開的反思。這很復雜,但是,是有可能的。”
一家在歐洲的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創辦人阿里·尼克南認為:“歐洲掌握著創建歐洲交易系統的技術。在上世紀70年代,威士卡和萬事達卡在互聯網誕生前所創造的東西相當出色。但是現在,如果歐洲的領導人們可以更多地同技術專家們合作,我們可以使用互聯網創造一個萬事達卡和威士卡之外的系統。”
另一家移動支付企業Lydia的共同創始人西里爾·希什指出:“人們正在想辦法如何去追趕銀行卡方面30年來的落后,但是這無疑太遲了,需要進入下一個階段!看一看諸如中國的微信支付或者肯尼亞的M-Pesa這樣的線上支付巨頭是怎么做的吧。”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