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6日,我國正式發放5G牌照,中國5G商用大幕拉開。如今,一年已過,中國電信5G推進從“網上走到網下、字面走進實踐、構想走向落實”,用最短的時間以最快的速度將5G網絡融入社會、民眾生活。
此外,中國電信更為數字時代帶來“網紅”三千兆,以千兆“浪潮”助推數字經濟的新騰飛。在江蘇,作為信息時代的“學霸”, 也“趕潮”3000兆,盡展魅力。
電信三千兆引爆江蘇,開啟潮G體驗
“速度太快了,剛剛測試了一下5G手機,網速竟然達到了1200Mbps!”6月25日,市民李先生在徐州蘇寧廣場的“電信三千兆引爆彭城”暨蘇寧廣場“潮G體驗空間站”用5G手機進行測速時,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中國電信江蘇公司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如果用這個速度下載一部1G的高清電影,只要花上幾秒鐘時間,這就是電信速度。
而記者在現場發現,“潮G體驗空間站”不僅僅只是測速這么簡單,在這里,有三千兆智慧空間、5G+VR+4K體驗、超炫的智能觸控墻……這些市民不常見到的高科技產品紛紛現身,引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潮G科技之旅。
那到底何為三千兆?讓我們把時光倒回5月27日的中國電信江蘇公司直播間,中國電信江蘇公司總經理董濤對電信3000兆給予了回答,解讀了全新的“電信速度”。
3000兆是千兆5G+千兆寬帶+千兆WiFi的“黃金組合”:千兆5G下手機上網速率最高達1000Mbps,將刷新智能生態;千兆有線寬帶下行速率達到1000Mbps,江蘇全覆蓋彰顯網絡硬核實力;千兆WiFi下行速率達到1000Mbps,帶來智慧生活體驗。
擁有3000兆,生活將不再只是想象中:在家下載一部超高清電影在三千兆時代根本不是一回事兒;同時支持VR視頻1路、VR游戲1路和8K視頻更不是想象中的未來;“人人有云”也不再是個奢侈品;家庭信息化,更能實現網絡連接可視化、設備配網自動化、智能控制場景化、家庭應用多樣化等多重生活設想。
出門用千兆5G,回家千兆寬帶和Wi-Fi,中國電信江蘇公司用寬帶千兆+5G千兆+Wi-Fi千兆的“三駕馬車”帶跑了全新的數字信息時代。
三千兆力量爆發,5G“煙火”就在身邊
當千兆5G、千兆寬帶、千兆Wi-Fi 這“三個千兆”相遇,速度豈是一道簡單的“疊加”。三千兆不僅能為美好生活帶來更多想象,同樣為產業提供更為高效的信息服務和網絡保障,從全局布網,讓城市生活在數字時代迎來全域共生的新局面。
但對于以5G為領頭軍的千兆力量,還會經常遭受質疑:除卻讓我們感受到了快,5G似乎離我們的生活相去甚遠,沒有煙火氣?
事實真的如此嗎?近日,小編在位于南京江寧濱江經濟開發區的中興通訊(000063,股吧)全球5G智能制造基地,見證我們身邊最近的5G“煙火氣”:全自動無人駕駛,5G掃地機器人可替代環衛工人,在園區內自主完成路面清掃;內置多路攝像頭和環境傳感器,5G巡邏機器人可以實現自主巡邏,及時發現園區的安全隱患;不久以后,你還能看到無人駕駛的自動售賣機在園區內行駛,隨時隨地招手即“買”……
用5G技術“智造”5G產品,這么時髦的事兒其實早就已經慢慢滲入到了我們的生活的各個細節中。中國電信江蘇公司相關人士介紹說,借助5G、AI、邊緣計算、物聯網技術,將5G技術落到了智能生產的實處,實現裝備智聯化、制造數字化、運營智能化。
目前5G的基礎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預計未來將有16類40多個5G應用來支撐打造5G智能工廠。2020年,中國電信江蘇公司將打造5G樣板車間,到2022年將實現生產過程與5G進行深度結合,至2025年建成智能工廠。換言之,5年內,我們夢想中的智能工廠將真正產業化。
三千兆帶動360行,數字經濟浪潮已來
新速度賦能新經濟。在2020年的初始,與疫情相伴的是在線經濟飛漲。遠程辦公、在線金融、在線文娛、在線展覽、生鮮電商、無接觸配送、新型移動出行、在線教育等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新場景,無人工廠、無人生產線、無人車間等工業互聯網場景,都在示意未來將成為需要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支撐的數字時代。
中國電信江蘇公司作為江蘇信息化建設的“排頭兵”, 2020,中國電信江蘇公司按下5G發展“快進鍵”,加碼5G“新基建”。 而在江蘇電信提供無處不在的泛在千兆連接的同時,更是凝聚產業鏈伙伴,提供優勢服務的“軟著陸”,在智慧江蘇的城市發展中起著推力作用,以5G“新基建”加速度為360行提供更高效率。
而在數字經濟發展浪潮奔涌的當下,“三千兆”(寬帶千兆+5G千兆+Wi-Fi千兆),將成為又一個信息新時代的“敲門磚”,邁出推動經濟新未來的鏗鏘步伐。
不僅僅是工業產業迎來了轉型升級的新機遇,城市管理、金融、工業、教育等都將迎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變革。依托3000兆的網絡硬實力,圍繞“萬物互聯”為核心,中國電信江蘇公司積極拓展智能家居、高清視頻等公眾5G新業務領域,重點突破自動駕駛/車聯網、遠程醫療、超高清監控、智慧城市、工業智能制造等5G垂直行業創新應用,多方發力,服務千家萬戶、各行各業,賦能未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