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政策正加快國內新舊動能轉換,首當其沖的是能源行業。
位列“新基建”七大領域的充電樁,繼兩會熱議后持續發酵。運營商、車企、運營平臺等各方市場主體加碼充電樁建設及運營的賽道。
在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征求意見稿中,預計到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6420萬輛,新能源車未來會成為絕對主流,這就意味著在接下來的十年,充電樁建設存在6300萬的缺口,預計將形成1.02萬億元的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市場。
實際上,不僅是我國將新能源作為后疫情時代發力點,作為歐洲工業強國的德國,也將目光投向了充電樁領域。據路透社報道,為了振興疫情過后的經濟,德國政府公布了價值1300億歐元的經濟促進計劃,其中就包括支持電動車基礎設施建設。
可見,以充電樁為代表的新能源基礎設施,已經成為全球工業發展的風向標。值得注意的是,德國的充電樁發展思路有點出人意料:德國政府要求德國境內所有燃油車加油站配備電動車充電設備。
可以得出結論,同時具備加油、充換電功能的綜合能源港,已成為德國能源的下一步發展目標。
按照計劃,德國將在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資25億歐元,包括改造燃油車加油站,保證所有加油站都配備電動車充電設備,實現電動車能在整個德國范圍內充電。
那么,德國的做法對我們當前新能源充電樁發展有借鑒作用嗎?
德國對油電一體化的設想,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借鑒。雖然國內并沒有強制要求在加油站增設充電樁,但國內加油站在充電業務的探索已近十年。
從加油站角度來看,我國是一個成品油消耗大國,目前全國范圍內大約有12萬座加油站,分布廣泛。
再看看充電樁發展情況,截至2019年末,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121.9萬個,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81萬輛,車樁比約為3:1,距離國家規劃的“車樁比1:1”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發展滯后于產業規劃的目標。
一方面是加油站分布廣泛,另一方面是充電樁需要急速發展。如果借鑒德國的做法,將加油站和充電站合二為一,成立一個綜合能源港,將會實現“1+1>2”的效應。
試想一下,如果將加油站與充電樁融合,那么,當你需要充電的時候就會想“之前常去的加油站就可以充電,不用再麻煩的單獨去找了”。
實際上,油電一體化的設想已經在現實中實現。2018年,某品牌旗下的電油一體化智能加油站在雄安新區開業,加油站內設有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樁。
與此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一張更大的油電一體化網絡已然形成。憑借大數據、AloT等技術對傳統加油站的改造,綜合能源港已經成為傳統油站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既然加油站未來發展方向是綜合能源港,那么,綜合能源港究竟有什么現實意義呢?
1.對消費者而言,貼近長期以來形成的能源補充習慣,增加充電服務的便利性,可以一次性提供多個服務場景。
2.對產業發展而言,當充電的便利程度與加油沒有差別時,對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3.對傳統加油站而言,實現數字化升級,增加能源多元化服務可能性,改變發展窘境。
其實,在加油站基礎上增設充電樁,不光能快速增加充電樁的規模,更重要的是能讓充電樁覆蓋更多區域,包括目前充電樁沒有覆蓋的偏遠地區及鄉鎮,真正地讓電動車可以隨處可去,沒有續航焦慮。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在加油站增加充電樁無疑會讓新能源車主免去四處尋找充電樁的難題,能夠享受到與傳統汽油車相同的便捷和高效,省時又省力。相信未來,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出行能源消費最終會向著一體化、數字化方向發展。
未來,出行能源消費一定會實現全場景數字化,所有能源終端、車輛都將物聯網化,能源交易將逐漸從單一的加油站、單一充電樁,轉變為綜合能源港,提供全方位的綜合能源供給服務。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