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臺消費政策、派發消費券、舉辦主題促銷活動......為重振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的消費市場,各地紛紛使盡“十八般武藝”。就深圳而言,截至今年5月27日,深圳各區通過微信平臺發放消費券帶動交易總額超過17億元,累計受惠商戶超過3.6萬。在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對各行各業的影響逐漸消散的情況下,深圳的消費市場恢復如何?記者為此走進深圳多個知名商圈、餐飲店鋪,一探究竟。
商圈:店鋪空置率加大 人氣大打折扣
▲▲▲
端午節期間,記者走訪深圳東門、華強北、后海等商圈發現,盡管疫情已初步得到控制,但商圈的人氣依舊大不如從前。“我在這里干了十幾年了,都沒見過這么蕭條的東門。”王女士2005年就開始在東門經營服裝店,對她來說,熟悉的東門應該是人潮涌動、車水馬龍的,而如今的東門,四處冷清、客流稀落,讓她倍感陌生。王女士告訴記者,今年的五一和端午節客流量都不算太好,每天的營業額只有疫情之前的四分之一。
東門老街商鋪有不少店鋪退租
客流量大不如從前,許多商鋪不得不進行打折促銷。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很多臨街店鋪在以3-5折的低價吸引顧客,還有不少店鋪在進行退租前的清倉大甩賣。商圈內的老牌商場——茂業百貨、太陽百貨等,也都在推出全場低至三折、買一送一等優惠。
走訪過程中,記者還發現,商鋪倒閉、退租、轉讓的現象比疫情之前更多了。以后海的海岸城商圈內海德廣場附近的商鋪為例,據記者了解,此處商鋪在疫情之前也常有少量空置率,以及頻繁變換租客,但記者在端午節期間走訪時發現,此處商鋪出現大面積的空置。
“這些商鋪都是疫情期間搬走的,沒有生意扛不過去了。”王先生在天利中央廣場下租了一個小商鋪經營便利店近十年了,他告訴記者,那附近的商鋪租金很高,疫情之前商鋪的流動性也很大,“我這個店鋪樓上樓下加起來不到四十平米,每個月租金8萬,我們旁邊的那個店鋪,已經換了好幾次租客了。”
盡管端午節小長假,但海岸城商圈的人氣也還不如從前周末。按照以往,海德廣場沿街的茶飲店、小吃店都會排長隊,但如今店鋪內仍未坐滿。記者發現,無論是東門,還是海岸城,搬遷的商鋪此前多經營服飾、美妝、冷飲。王先生告訴記者,這類業態在商圈內競爭本來就很大,沒有特色,也是導致經營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在疫情和經濟形勢下行的雙重壓力之下,商鋪招租著實讓不少業主頭疼。“東門很多地下商鋪都是香港老板的,目前還給租客免租,因為老板也很害怕租客不好找。”東門一家地下商鋪店主告訴記者,無論是業主還是租客,大家目前對疫情后的生意恢復信心都不大,都只能熬著。
記者從海岸城附近地產中介了解到,海德廣場一片的商鋪的確出現比以往更大的空置率,“這幾個月很少人來問租店鋪的事情,商鋪的銷售也不太景氣。”地產中介凌先生表示。
餐館:人氣恢復較快 但仍差點“火候”
▲▲▲
從累得想睡覺,到閑得總失眠,此次疫情中餐飲業受到了重創,連西貝莜面村這種全國大型連鎖品牌也難逃現金流緊張的困局。然而,隨著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沉寂已久的餐飲業終于重新迎來煙火氣了。
端午節期間,記者走訪深圳多個購物中心發現,購物中心里餐館的人氣相比三四月份恢復了許多。從現場情況來看,以往排隊等號的火熱場面再次出現,特別是一些“網紅”餐館,等候的人數甚至在30桌以上。盡管部分餐館仍需要消費者掃碼登記和測量體溫,但絲毫不影響大家的用餐熱情。
此外,記者留意到,不少餐館在疫情之后實現了“舊貌換新顏”,他們多數在疫情期間生意冷淡之時進行重新裝修和菜品升級,如今重新開業迎來了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位于寶安的一家區域型購物中心里的一家川菜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餐館在4月份的時候進行了升級改造,5月份再次開業,餐館的人氣也逐漸攀升。盡管如今看起來人氣跟疫情之前差不多,但仍未達到“滿血復活”的狀態。“人氣是恢復了不少,但還是差點火候。”上述川菜館工作人員表示。
相比購物中心里的餐館,臨街餐館的表現則略為遜色。記者在晚飯時間走訪寶安曾經最旺的坪洲、西鄉片區的沿街餐館發現,以往這個時間段的戶內戶外區域都坐滿了人,但如今戶外仍有空位,店員比以往更加賣力地站在路邊攬客。“比疫情期間恢復了很多,但還差三分之一,主要還是老客戶多。”一家經營豬肚雞的餐館店員對記者表示,今年肯定完成不了去年的營業額了,甚至還擔心未來幾個月疫情還會反彈,“現在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了,能活下去就好。”
“現在客人出來吃飯的熱情大不如以前了,本想著小長假是生意高峰期,但現在都沒什么生意。”羅湖東門商圈永新街一家潮汕餐廳的鄭老板告訴記者,自己在這個地方開店20年了,很多都是老顧客,平時吃飯都要提前預約和排隊等位的,但疫情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意。“每個月凈支出接近10萬元,但現在生意恢復還是很難,每個月都在虧損。”鄭老板表示。
消費者:超八成消費者將更有針對性的消費
▲▲▲
盡管疫情壓抑了不少人的消費欲望,但此前一些業界人士預測的“報復性消費”在疫情逐漸得到緩和的當下并未如期出現。針對疫情之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變化,記者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72%受訪者表示不會在疫情之后進行“補償性消費”。而對于疫情之后的消費態度,約77%受訪者表示,與疫情之前保持一致,另有約16%的受訪者持糾結觀望的態度。
受疫情影響,不少中小企業不同程度地進行了裁員和縮減開支,這無疑讓一些就業者對自己職業的穩定性和收入預期感到擔憂。“我們公司疫情期間到現在已經走了很多人,公司沒有裁員,但薪酬發生了一些變化,以往的定期加薪計劃今年可能受影響。”曾先生就職于深圳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受疫情影響,他對目前職業的收入感到很大的不確定性,因而對今后的開支也變得更加謹慎。
在記者的調查中,像曾先生這樣的消費者不在少數,有近四成的消費者表示,經過此次疫情,自己的消費觀念發生了一些變化。具體而言,有71%的受訪者表示將減少大筆支出,85%的受訪者表示將更有針對性的消費。
線下清淡,線上紅火。疫情期間, “宅經濟”更加深入大眾,各大商超紛紛推廣自己的線上銷售平臺,消費者網上購物的習慣得到了強化。調查結果顯示,89%的受訪者更加認可線上購物。此外,電影院和線下教育機構在疫情中也受到很大沖擊,但有更多的消費者開始將目光轉移到在線電影和在線教育上。約39%的受訪者表示認可線上電影消費,還有44%的受訪者表示認可在線教育的消費。
為了重振消費,深圳各區都向市民發放了消費券。僅羅湖區就向市民發放了3000萬元消費券,其中包括零售消費、住宿餐飲消費、獎勵消費的消費券。東門太陽百貨一樓收銀處的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羅湖區發放消費券那段時間,客流回升比較明顯,但效果并不能持續很久,如今人氣也未能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樣貌。
外出消費,對許多消費者而言顧慮更多的是人群聚集的問題。在記者的問卷調查中,有約39%的受訪者認為聚集性消費的風險很大,另有33%的受訪者認為風險一般,僅有11%的受訪者認為風險很小。對于疫情后消費存在的顧慮,有50%的受訪者擔心產品或者服務質量有所下降,還有27%的受訪者擔心商家休業或者跑路,從而不發貨不提供服務。但總體而言,大多數受訪者對疫情之后消費市場的恢復有信心,這一比例達到87%。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證券時報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