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合作抗疫的道路上,美國又設下了新的“路障”。
據路透社7月7日報道,美國已經正式通知聯合國秘書長,它將退出世界衛生組織。
美國國會也于同日收到了這一決定的正式通知,按照白宮說法,退出決定將于2021年7月6日生效。
從疫情初期拼命指責,到如今正式宣布“決裂”,美國政府一再針對世衛組織的花式“手段”,也讓世界各國都見識到了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可以如何“任性”。
而美國為“退群”編造的各種難以自圓其說的借口,也讓外界愈發懷疑:美國退出世衛組織的背后,到底是心虛,還是逃避?
“退群”遭遇激烈反對,美國又搬出了中國
美國這次“退群”,并不像以往那么突然。
聯合國方面7月7日表示,它在一個多月前就收到了來自美國總統特朗普這一決定的通知。而在此之前,特朗普也已經多次高調“預熱”,在不同場合提出過對世衛組織“斷供”乃至退出的選項。
不過,當該決定真的付諸實施后,仍在美國國內引起巨大反對聲音。
《今日美國報》引述民主黨人的話說,這一決定不負責任,考慮不周。他們指出,此時此刻,疫情正在肆虐,國際合作對于應對這場危機至關重要。
美國會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埃利奧特·恩格爾說:“把責任推給世衛組織無法抹去特朗普政府的錯誤,也不能消除我們國家已經遭受的痛苦。”
就連來自共和黨的參議院衛生委員會主席拉馬爾·亞歷山大也表示,不同意特朗普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間退出世衛組織的決定。
“如果特朗普政府有針對世衛組織改革的具體建議,應該將其提交國會,我們一起推動改革。”他強調。
特朗普政府有提出過什么好建議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近段時間,美國除了對世衛組織提出一些強人所難的要求之外,并沒有提出過建設性意見。
相反,美國頻頻威脅世衛組織,阻撓其正常運行,還多次因世衛組織肯定中國抗疫成果而對其大放厥詞。
不出所料的是,美國這次退出世衛組織,依然以中國為借口。路透社報道指出,美國宣稱世衛組織受到了中國影響,這促使其做出了正式退出的決定。
中國外交官發文:希望美方邀請世衛組織赴美徹查
美國政府一邊繼續“甩鍋”,一邊持續在抗疫問題上賣力抹黑中國。
7月3日,白宮國家貿易和制造業政策辦公室主任納瓦羅接受媒體采訪時,妄稱中國“培養”了病毒且“故意派出成百上千人將病毒傳播到美國”,而美國“被蒙在鼓里”。
這種謬論,讓節目主持人阿里都感到難以接受,反復向納瓦羅詢問證據何在。美國觀眾也紛紛表示,對這段采訪根本“看不下去”。
針對這種拙劣的表演,中方予以堅決反擊。在7月6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趙立堅指出,納瓦羅此人撒謊成性、造謠上癮、四處投“毒”。這個“毒”,是指借疫情對中國污名化的“政治病毒”。
他還發出“靈魂拷問”:美國政府關閉德特里克堡生物基地的真實原因是什么?基地關閉與“電子煙疾病”、大流感和新冠肺炎之間有什么聯系?美方何時邀請世衛組織或國際專家組赴美國調查疫情的起源?
上述幾個問題,也被趙立堅用英文發在了推特上。而7月6日當天,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發推文指出,希望美國能邀請世衛組織赴美進行徹底調查。
▲華春瑩推特截圖
這并不是華春瑩首次提出此類訴求,在6月12日的記者會上,她就曾呼吁美方為了本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以及世界公共衛生安全,加強同世衛組織合作,邀請或同意安排世衛組織專家在適當時候赴美國展開考察。
反觀美方,不僅一直回避“被世衛調查”的呼聲,如今索性“一退了之”。有海外網友在看到趙立堅和華春瑩的提問后,便大膽推測:美國是心虛了嗎?
“現在是美國病毒了,大男孩!”
事實上,新冠病毒流行的真相是什么?科學界一直在努力探尋。
最近有越來越多科學研究的結論,正指向美國“甩鍋”的相反方向:
5月15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初的獻血血液中含有新冠病毒抗體;
6月26日,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發布公告稱,在2019年3月采集的廢水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
7月2日,巴西圣卡塔琳娜聯邦大學的研究表明,在圣卡塔琳娜州首府城市去年11月采集的廢水樣本中存在新冠病毒……
英國牛津大學的專家也于近日表示,新冠病毒可能并非源自中國,而是早已“潛伏”在世界各地,并于特定環境下被激活。
面對這么多有力證據,美國政府卻依然視而不見。特朗普近日關于疫情的推文中仍然多次采用“中國病毒”等污蔑字眼。美國知名作家斯蒂芬·金也因此怒懟特朗普:“現在是美國病毒了,大男孩!”
▲美媒報道: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300萬例
而與美國的遮遮掩掩不同,中國同世衛組織就病毒溯源問題一直保持著密切溝通與合作,中國科學家也與國際同行進行著科學交流。
在今天(7月8日)的外交部記者會上,發言人趙立堅證實,世衛組織專家將來華與中方專家合作,就新冠病毒溯源工作進行科學規劃。
“我們與世衛組織有著基本共識,溯源是一個科學問題,應由科學家在全球范圍開展國際科學研究與合作;世衛組織也認為,溯源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可能涉及多國多地,世衛組織將視需要對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類似的考察。”趙立堅說。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參考消息。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