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一輪《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編制工作開啟。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陳雯是新一輪《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專家組負責人之一,更是長三角一體化決策咨詢專家,20多年來一直參與并主持了全國層面和江蘇省的多個戰略規劃的編制。
陳雯認為,南京都市圈在歷史上具有明顯的文化認同基礎,區域優勢互補比較明顯,南京的定位非常明確,經濟文化及服務實力較強,周邊地區都愿意和南京合作。
南京都市圈是歷史形成的
《21世紀》:新一輪《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都有哪些調整?
陳雯:本次規劃的編制更注重南京都市圈對國家戰略格局的支撐作用,把南京都市圈放到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大格局來謀劃自身發展。更強調以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同城化發展為主攻方向,以創新體制機制為關鍵突破,探索現代化省際都市圈建設新路徑。更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統籌安排公共服務資源、共保優質生態環境等。
《21世紀》:南京都市圈與全國其他都市圈相比有什么不同?
陳雯:早在2000年左右江蘇就提出了省內三大都市圈發展規劃,南京都市圈是其中之一,這也是國內都市圈概念形成后最早的之一。
實踐中還要更早,我們地理所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為南京經濟協作區十八地市聯合發展做過規劃。南京都市圈基于南京沿江發展聯盟和經濟區域的基礎,共用長江黃金航道,南京是長江下游的節點,也是長江航運萬噸巨輪的轉運節點。
從長江南京段向上的航道有淺灘,影響了萬噸輪全程通行。由于長江航運聯絡,南京多年來就是長江下游最重要的內河港口,也同時因省會城市的發展,對江蘇中部、北部以及周邊的安徽地區形成輻射和帶動,成為周邊地區的服務中心。
從歷史上看,南京都市圈具有明顯文化認同基礎,更重要的是區域優勢互補比較明顯,南京中心城市的定位非常明確,經濟文化及服務實力較強,周邊地區都愿意和南京合作。
在我國區域劃分中,安徽屬于中部地區,南京都市圈相當于跨了東部和中部,有些以東部帶動中部的功能。這不是政府規劃出來的,而是歷史發展中天然形成的。
《21世紀》:在7月4日的寧鎮揚黨政聯席會上,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指出,南京都市圈向東、向南、向西都面臨著其他都市圈的競爭,對此你怎么看?
陳雯:南京主要領導在聯席會上的發言,實際上傳達了一個發展中的憂患意識。
作為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我認為南京的經濟發展不夠充分,不平衡比較突出,但發展空間仍然很大。對南京來說,要找準特色定位,守住地盤,做好服務。南京要琢磨清楚合作重點在哪里,無論是省內合作還是省外協調,比如長江航運和港口合作,有可能各地的目標和主要需求是不一致的,需要去尋找共贏的合作點。
《21世紀》: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給南京都市圈帶來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陳雯:都市圈是城市群區域一體化中的最核心載體,以都市圈為載體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讓發展從單個極點形成一片高原,是最重要的目的。南京都市圈是長江經濟帶的明珠,核心是沿長江聯動,并輻射東、中部兩個區域,而最大的機遇就是沿長江的大保護和大聯動。
目前從交通上看,寧馬蕪銅池的軌道交通已經構建,為南京沿長江向上溯提供了重要通道和出口,也為后面的基礎設施聯動奠定了基礎。
《21世紀》:南京都市圈城市之間如何分工協作?
陳雯:以寧鎮揚一體化看,盡管在江蘇省內協調會有一些便利,但我認為政府也沒有太多的辦法去規劃和形成較為理想的產業分工,產業分工與合作更多靠市場推動。政府政策更需要從全區域均衡發展出發,一方面為生態和經濟安全制定負面清單,另一方面制定有利于市場競爭合作的營商環境。在都市圈這個層面上,應該更加注重發揮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和平臺的作用。
跨省協調沒有完美方案
《21世紀》:如何評價南京都市圈的跨省協作?
陳雯:都市圈的發展有三個層次。一是統一市場,這在南京都市圈的發展中障礙已經很少了,比如南京落戶幾乎沒有限制。
二是公共服務的共享。近幾年來,南京婦幼醫院、南京兒童醫院服務的對象超過70%來自南京以外,要進一步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配置。
三是合作層面,對大城市來說應該看長期,中小城市可能看短期。我認為,城市之間要有合作,就必須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所謂親兄弟明算賬,這是一個博弈過程。南京應該做什么,給周邊地區帶來什么,每項合作都需要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談判去實現的,而不是說規劃做好就完了。
很多跨區域發展規劃中,已經形成共識,合作需要爭取,盡量達到一個平衡。可以說,每個地區提的方案對自身都是完美的,但是合在一起有可能相互打架,就很不完美。只有通過博弈談判,各地調整為次優方案,結合起來才有可能形成一個滿意的方案。
《21世紀》:當前,安徽省委主要領導提出了“合肥—南京雙城都市圈”的概念,你怎樣看?
陳雯:都市圈不是規劃出來,而是先有天然聯系后再自然形成的,要先有比較密切的社會經濟往來。都市圈的邊界是可以調整的,這要看核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有沒有力量能帶動更多地區。
當前,從規劃理論上看是有一些爭議的,兩個核心不如一個中心好,越多越難以協調。從實踐中看,合肥與上海的合作要多于合肥與南京的合作。
我認為,寧合協作的最好突破點在于共建國家科學中心。南京的數理化科教資源可以有力支撐合肥目前科學中心的主要方向建設,同時在自然資源和地球科學等領域推動新方向。如果國家科學中心的政策能夠覆蓋南京,對于未來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聯動發展是有積極推動意義的。
南京都市圈升級2.0版:寧鎮揚加速一體化,省際毗鄰區探索融合
.adHolder,#articleAd,.ad {display:none}
(作者:王海平 編輯:李博)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