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洪澇災害之下,巨災保險制度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巨災保險,一般是指政府運用保險機制,通過制度性安排,將因發生地震、臺風、海嘯、洪水等自然災害可能造成的巨大財產損失和嚴重人員傷亡的風險,通過保險形式進行風險分散和經濟補償。
指數保險需求大幅升高
自然災害的不斷發生讓指數保險的需求大幅升高,相比傳統保險,指數保險具有投保信息要求低,定損時間斷;條款簡單;賠付金額確定,賠款用途限制少等特點。目前市場用的最多的指數為巨災指數。
所謂指數保險,是指保險的賠償并不基于被保險人的實際損失,而是基于預先設定的、觸發巨災的參數(如連續降雨量、臺風等級等)作為支付賠償的依據。
某保險公司負責人介紹,當上述參數達到一定閾值(觸發值)時,則由保險公司按照合同向地方政府支付相應的保險賠付金額,無需經查勘定損,賠付金額視巨災參數所對應的等級而定,從本質上來說是將理賠工作前置。
例如,5月21日夜間至22日早晨廣州發生的特大暴雨,觸發了廣州市巨災指數保險的賠付閾值,最終賠付金額高達1334萬元。這是自2019年巨災保險在廣州落地以來,迄今數額最大的一筆賠款。
根據廣東省氣候中心5月26日出具的最終災害報告,本輪強降水成災指數高達27.55%,其中日降雨量≥300毫米的站點個數達到6個。經過人保財險廣州市分公司核賠計算,巨災保險共保體最終將支付廣州本次暴雨災害賠款1334萬元,該公司當天即向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交付了巨災保險定損賠款書。
一位財險公司人士坦言,指數保險的核心是指數編制。其中,大數據起到關鍵的作用,以臺風指數為例,需要依據數據模型平臺結合過往歷史數據為基礎,根據客戶的實際情況、需求,確定一個區域、起賠風速和對應的賠付金額。
為了讓理賠簡單明了,以及解決理賠難的問題,觸發標準的依據都是客觀的數據,比如具體的降雨量、風量,這些標準保險公司都會事先約定好,并進行解釋。 當然觸發條件越低,保費越高,反之亦然。
據了解,由于各地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等情況不盡相同,巨災指數方案往往也都是“因地制宜”地進行設計。
例如,各地可以根據當地災害特點及經濟規模、保險缺口、財政負擔等因素,從臺風、強降雨、地震三種重點自然災害中選擇1-3種進行投保。承保公司針對試點地市政府需求、量身定制個性化的費率和產品。各地自行決定前述三個主要災害風險因子是否疊加、抑或只選擇單個因子進行投保,若有特殊的風險因子希望投保,則由地方政府與保險公司自行協商。
“因地制宜”的難點在于,鑒于巨災指數保險“理賠前置”的特性,保險公司在前期產品設計與費率厘定中,需要做海量的調研工作:包括對每年災害發生的時間點、對每個城市的工業數據、遭遇不同類別災害后人均GDP損失等予以梳理統計。
但巨災指數保險的另一特點,在于災害發生后將直接由保險公司賠付給地方政府,再由政府統一安排救災。通過政府轉移支付,使賠付資金全面覆蓋受災地區,特別是部分缺乏保險意識或沒有經濟能力購買商業保險的企業、群眾亦將從中受益。
四大因素推動巨災保險發展
瑞士再保險sigma研究報告《經濟積累和氣候變化時期的自然災害》(Natural catastrophes in times of economic accumul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 顯示,隨著城市中心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密度的不斷增加,加上氣候變化的影響,未來天氣事件造成的損失將會進一步加劇。如果保險行業可以與客戶和政府機構合作開發出靈活可擴展的解決方案,通過管控與可再生能源項目相關的風險,并利用再保險/保險轉移風險,提高這些項目對于投資者的吸引力,幫助造就一個低碳化的世界,我們就能更好地發揮保險業的重要作用。
此前不久,瑞士再保險中國總裁陳東輝在接受采訪時透露,目前中國巨災險的賠付占到經濟損失的10%左右!斑@10%來之不易,中國的巨災保險取得了很大進展!
陳東輝認為,推動巨災保險發展的因素有三:一是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和造成的沖擊不斷增強這一宏觀背景;二是國家經濟的發展,財富的積累;三是政府理念的轉變;四是保險公司和保險行業的不斷成長。
具體而言,保險公司要有足夠的承保能力,有充足的資本金,才能承擔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損失。比如地震或臺風災害,保險公司給政府、企業或社會所提供的賠付不像一些小險種的賠付,如果行業沒有成長到一定程度,這個事情只能停留在理論探討的層面。在這一過程中,再保險公司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直保公司償保能力需要補充時,再保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
瑞士再保險瑞再研究院認為,只要采取一定的適應性調整措施,天氣風險仍然屬于可保范疇。保險公司需要在建模工作中密切監控和結合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考慮有關氣候變化影響的最新科學研究以及地方風險緩解措施的情況等,以適應動態的風險格局。如今的許多災難模型都是以歷史損失數據為基準建立的,但這些數據無法體現當前的城市化水平,因此不能完全說明現代社會中迅速累計的風險、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環境和氣候狀況。要確保將保險風險轉移模型作為增強韌性的強大工具,保險公司需要在事件發生前、而非事后做出適應性調整。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