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監管,防止資金’空轉’套利后,金融監管部門陸續釋放出強監管信號,市場對于刺激政策加碼、嚴監管邊際放松的幻想也隨之破滅。穩增長和防風險,依然是宏觀調控兩大并行不悖的主線。
7月14日晚間,銀保監會官網發布消息稱,為進一步鞏固深化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業務整治成果,堅決糾正資金空轉、脫實向虛等行為,提高銀行業保險業支持“六穩”“六保”的質效,近日,銀保監會向系統內各級派出機構和銀行保險機構印發《關于近年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業務監管檢查發現主要問題的通報》,通報了近年來對相關機構監管檢查中發現的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業務領域的突出問題,并提出了規范整改的工作要求。
銀保監會強調,將持之以恒打擊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業務領域出現的違法違規行為,堅決防止影子銀行回潮和結構復雜產品死灰復燃。此次通報沒有提新的監管要求,所提要求均為對現行監管規定的重申和強調;但要以突出問題通報,為銀行保險機構行為“劃出紅線”,督促銀行保險機構不得再拉長融資鏈條、提高融資成本,不得再利用通道等方式搞資金空轉、脫實向虛。
集中通報六大領域問題,再強調“五個禁止”
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經過連續三年多的亂象整治,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業務已大幅壓縮,相關業務逐步回歸本源,風險持續收斂,為此次應對疫情沖擊帶來的復雜局面,創造了寶貴的政策空間和回旋余地。但監管檢查也發現,該領域仍然存在一些新老問題,局部風險隱患仍不容忽視,稍不留意又可能死灰復燃。
據了解,銀保監會通報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執行不到位,過渡期業務整改不到位,新業務違背禁止剛性兌付要求等;
2、業務風險隔離不審慎,理財資金違規承接表內不良資產,理財產品間通過非公允交易調節收益等;
3、同業業務專營及授信管理不到位,同業交易對手選擇不審慎,同業投資多層嵌套,隱匿業務風險等;
4、非標投資業務管控不力,資金違規流入股市,違規投向房地產領域、“兩高一剩”限制性領域等;
5、發行的金融產品超出內控水平和管理能力、盡職管理不到位等;
6、同時,還通報了結構性存款、委托貸款、銀信業務、銀保業務、信保業務及投資者保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央行前不久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末,資管產品直接匯總的資產總量是90.1萬億元,比年初增加了4萬億,同比增長3.5%。由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牽頭的《中國資產管理業務監管研究》近日發布,報告認為,當前影子銀行治理主要出現三方面新問題:
第一,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定位不夠清晰。在經營管理上不能獨立自主,而是繼續由母行實施部門化管理,很有可能繼續依賴與母行的管理交易盈利,新瓶裝舊酒,不僅自身難以實現發展初衷,還會對資產管理業務的市場秩序和發展方向產生新的沖擊。
第二,新產品不夠“新”。僅僅是通過將預期收益率改為業績比較基準并定期公布凈值,就簡單認定為是轉型成功的“凈值型產品”,離公募基金和國際證監會組織的標準還有差距。
第三,老產品和老資產壓降緩慢。滾動發行老產品對接老資產仍然是主流,滾動發行的老產品有過渡期政策背書,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剛性兌付預期,影響了新產品的市場需求。
因此,針對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業務在監管檢查中發現的新問題,此次銀保監會在通報中再次強調“五個禁止”。一是嚴禁多層嵌套投資、資金空轉,結構復雜產品和業務死灰復燃;二是嚴禁監管套利、假創新和偽創新行為,發行超出風控水平和管理能力、盡職管理不到位的金融產品;三是嚴禁選擇性落實新規要求,過渡期整改不積極不到位,過渡期內新增資金池運作、長期限的非標資產,母行與理財子公司間產品劃轉不合規、利益輸送、風險交叉傳染;四是嚴禁資金違規流入股市,違規投向房地產領域、“兩高一剩”等限制性領域;五是嚴禁不當宣傳和銷售,降低投資者準入門檻,嚴重侵害金融投資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
壓實各方責任,呼吁投資者要理性投資
此次通報對金融機構、監管部門和金融消費者等各方的責任均有強調。對于金融機構,銀保監會要求,各銀行保險機構要落實主體責任,全面排查存在問題,建立整改臺賬,切實整改到位;嚴防屢查屢犯,緊盯本機構易犯多發的問題,集中力量,一抓到底,對有令不行、屢禁不止的部門、分支機構和人員,要嚴肅處理和問責;要舉一反三,建立健全管理機制,積極穩妥推進有關業務規范轉型。
對于監管機構,通報明確,銀保監會將保持監管定力,堅持依法監管,綜合運用現場檢查和非現場監管方式,督促銀行保險機構落實通報要求,切實規范整改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業務。持之以恒依法打擊相關領域出現的嚴重違法違規行為,對于典型問題加大曝光力度,對于落實不力的銀行保險機構及時采取監管措施。
此外,鑒于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產品中,相當部分結構較為復雜、風險水平較高,有的風險很高。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強調,各銀行保險機構要嚴格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堅決杜絕向低風險承擔能力客戶銷售高風險產品。要嚴格披露信息,堅決整治產品開發設計、銷售過程中存在的不審慎、不合規問題,依法保護金融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對金融消費者集中反映的突出問題,要加強應急管理和危機處置,及時妥善處理糾紛。
“金融消費者自身也要充分認識到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產品的復雜性、風險性,增強風險意識、自身責任意識和法治意識,做到理性投資、恪守契約、依法維權。”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稱,投資過程中要堅持“自主決定、自擔風險”的投資原則,不能抱有只負盈、不負虧的心態。
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雙底線思維
自“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監管,防止資金‘空轉’套利”后,金融監管部門陸續釋放出強監管信號,如央行邊際調整貨幣政策避免資金利率過低引發套利、監管壓降違規結構性存款等。即便經濟遇到較大下行壓力,也不會放松對金融風險積聚的警惕,這體現出穩增長與防風險是兩大并行不悖的宏觀調控主線。
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7月14日在穆迪—中誠信國際中國信用展望會議上表示,2008年以來,穩增長、防風險的雙底線思維就成為宏觀調控的中國經驗。所謂雙底線,是指經濟保持一定增長,為防風險贏得時間和空間,但要避免因增長而加劇風險;防風險利于經濟長遠健康發展,但也需避免防風險節奏和力度不當危及經濟增長。
據毛振華介紹,2008年至2019年,上述雙底線思維的宏觀調控經歷了三個階段:2008年到2016年以穩增長為主,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以防風險為主,2018年到2019年中美博弈下又轉回側重穩增長。2020年疫情沖擊下宏觀調控注重“六穩”“六保”,但長期看仍會重回穩增長、防風險雙底線調控。
毛振華認為,要守住穩增長、防風險的雙底線,就要把握好短期政策和長期發展的平衡。短期內,要統籌好疫情防控與穩增長,將落實“六保”尤其是落實保就業、保市場主體工作作為穩增長的前提與底線;長期看,則要注重結構調整。
長期的結構調整有哪些內涵?毛振華表示,一方面,不走“債務—投資”驅動老路。避免貨幣政策“大水漫灌”,加劇債務風險;避免再度過度依賴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穩增長;適當控制傳統領域基建投資,著力新基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另一方面,穩增長的同時注重結構性的調整和優化。毛振華特別呼吁要把提高企業股本率作為基本國策,拓寬渠道增強企業融資能力。
“當前我國仍以債券融資為主,銀行貸款仍是主要來源。應加大股本融資力度,提高股本融資比例,慎用負債工具,降低企業負債率,避免債務風險的進一步大幅擴大。”毛振華稱。
此外,對于資管新規過渡期改革,盡管過渡期延長是大概率事件,但這并不意味著是監管放松資管新規要求。吳曉靈近日就呼吁,實現新老產品的平穩過渡,除了政策和技術上的配套外,每一位監管人員和每一位從業人員,都應該轉變理念,要樹立“回歸本源、規范發展”的明確目標。無論是監管者還是從業者,都應該有一些擔當,在自己的崗位上積極地為這個目標做出自己的努力。
“我們國家的內外部政治經濟環境都面臨諸多挑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明確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克服困難,勇于擔當,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一些事情,讓我們國內的市場能夠發展得更好。如果我們自己沒有一個好的環境,沒有很好的競爭力,就難以走向世界,也難以打開大門讓外資放心地進來。”吳曉靈稱。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證券時報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