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鄧琦)7月15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汛期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王志華介紹,6月以來(截至7月14日)我國天氣氣候形勢復雜,總體偏澇,全國平均降雨量為172.7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2.1%,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資料)以來歷史同期第6多。
焦點1:長江流域暴雨是否強于1998年?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在發布會上介紹,綜合來看,今年長江流域強降水比1998年弱,比2016年強。
他表示,氣候中心將今年長江流域強降水從暴雨持續時間、暴雨強度兩個指標與1998年、2016年的強降水進行分析比較,1998年長江流域主雨帶降水量超過700毫米,2016年是580毫米,今年到目前為止是600毫米。
從降水范圍看,1998年是全流域的暴雨,今年的強降水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和沿江地區,與2016年相比范圍較廣,但比1998年范圍相對小一些。因此綜合分析研判顯示,今年長江流域的暴雨和1998年相比較弱,但比2016年強。
焦點2:鄱陽湖地區目前防汛形勢如何?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介紹,最新監測結果顯示,7月14日6時,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403平方公里,較7月2日和8日分別擴大549平方公里和197平方公里,為10年來最大。
最新監測面積比5月27日增大2196平方公里,較歷史同期平均值(3510平方公里)偏大2.5成,五大支流入湖口濕地,鄱陽縣昌江和潼津河、千秋河區圩堤決口導致耕地和村莊大面積被淹。
楊軍介紹,根據衛星連續監測,近日鄱陽湖地區的強降水逐漸弱化,水位正逐漸下降。但是未來長江上游仍有強降水過程,長江九江段水位將持續超警,對鄱陽湖水位具有頂托作用,延緩退水速度,相關圩堤仍面臨較大壓力。建議保持鄱陽湖周邊圩堤巡查力度,加強圩堤除險和群眾轉移安置工作,鄱陽湖周邊需要加強險情的排除,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焦點3:北極高溫與南方暴雨是否有關?
今年以來北極地區接連出現創記錄高溫。從全球氣候角度來看,這次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強降雨和北極創記錄高溫有無關聯?宋連春表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北極的創紀錄氣溫和我國南方暴雨有直接聯系。
宋連春介紹,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評估報告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了一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北極地區是全球增暖速度最快的區域之一。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之下導致很多極端事件發生,比如極端的高溫事件和極端的降水事件。
我國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暴雨日數明顯增加,降水極端性明顯增加,高溫日數也明顯增加,干旱地區也在增加。“這樣的一些事實表明,極端天氣氣候的頻率和強度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至于今年北極的氣溫創歷史紀錄,這是一個事實。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北極的創紀錄氣溫和我國南方暴雨有直接的聯系。”宋連春說。
焦點4:南方強降水是因太陽活動異常?
針對傳言稱今年多災多難是否與太陽活動有關,楊軍解釋,從目前來看缺乏科學依據。我們最近監測到的地球引力場和磁場都非常平靜,沒有發生任何異常。我國持續不斷地對太陽總輻射、太陽活動和太陽磁場進行長期觀測,沒有發現這樣的異常。
另外,太陽活動本身是有一定的周期,一般來講有11年的長周期變化,對地球的氣候有一定的影響,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謠言所講的問題跟南方的強降水和今年的災害有關系。
目前,我們正處于第24個太陽活動周期向第25個太陽活動周期轉變,太陽活動處于最平靜期。講到太陽活動以及引力場的紊亂,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問題。至于傳言所提到的今年180周期的白元年,這純粹不是科學的問題。
預報:長江上游未來十天強降雨維持,致災風險很高
中國氣象局15日消息,預計未來十天,南方地區主要有兩次降雨過程,特別是長江上游地區未來10天強降雨維持,疊加效應明顯、致災風險很高。
具體而言,7月15-16日即昨天起這次過程的強降雨帶主要位于四川盆地至長江中下游地區,預計四川東北部、安徽西部等地局部雨量達200~300毫米。長江中下游沿干流大部面雨量達50~100毫米,長江上游干流宜賓至宜昌段面雨量達40~60毫米。7月17-21日,主雨帶東段有所北抬,西段仍維持少動。
預計“七下八上”期間(7月16日-8月15日),我國降水總體呈現“北多南少”空間分布。我國東部主雨帶呈現明顯階段性變化特征,7月中旬末,主雨帶位于長江與黃河之間,降水強度強;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主雨帶將北抬至黃淮、華北至東北中南部地區。
中國氣象局提示,15日至16日長江中下游地區仍將有強降雨,特別是長江上游地區未來10天強降雨維持,疊加效應明顯、致災風險很高,需繼續做好當前長江、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防汛工作。
北方降水具有特殊性,做好南方防汛的同時,北方的防汛壓力也較大。“七下八上”期間,需加強淮河流域北部、黃河中下游、海河流域、遼河流域和松花江流域防汛工作;加強西南地區北部和西北地區東部和南部山洪地質災害防范;做好華南和東南沿海的防臺風各項準備工作。
新京報記者 鄧琦
編輯 陳思 校對 李立軍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