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解讀|二季度強勢回升至3.2%!三大維度看透上半年經濟數據,機構預判經濟會持續回升至4%-6%
積極政策保持力度,根據形勢適時調整。
7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上半年經濟數據。
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4566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
二季度經濟增速回升至3.2%,這超出了不少市場機構的預期。
3月之后,海外疫情不斷蔓延,世界經濟陷入衰退,我國不少出口企業訂單消失;疫情影響下,二季度未能出現報復性消費,部分地區6月還出現散發病例,餐飲旅游文化娛樂等消費總體低迷。考慮到種種不利因素,二季度我國經濟恢復正增長,且增速達到3.2%,的確反映出我國經濟有較好的韌性。
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擴散,其他外部風險挑戰也有所增多,后續國內經濟恢復面臨壓力。不過,隨著各國對疫情的適應,世界經濟也將逐漸復蘇,我國經濟有望持續恢復。部分市場機構預期,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速有望回升至4%-6%。
7月16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二季度經濟出現明顯回升,多數指標處于回升或降幅收窄態勢,但上半年GDP、工業、服務業、投資、消費等指標仍在下降區間,所以目前經濟回升屬于恢復性增長。對下半年經濟復蘇有信心,經濟回升有基礎、有潛力、有條件實現。但穩企業、保就業壓力比較大,要圍繞“六穩”“六保”,狠抓政策落實,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
二季度經濟強勢回升
疫情對我國經濟短期沖擊明顯,一季度經濟下降6.8%,但二季度經濟增速很快修復至3.2%。
季度環比增速,更能說明問題。按照前幾年經驗,季度GDP環比增速大致在1.5%左右。今年一季度GDP環比增速為-10%,二季度環比增速強力回升至11.5%。
(二季度經濟加快修復,GDP環比增速提至11.5%)
二季度經濟的快速修復,是一季度積壓需求集中釋放的結果,也跟較為積極的政策有關。
比如,率先恢復的工業生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3個月保持正增長,4、5、6月份增速分別為3.9%、4.4%、4.8%,工業生產在穩步回升。
在政策力量的推動下,工業規模化生產恢復較快,但也存在產能利用率較低的問題。隨著需求的復蘇,工業產能利用率也漸趨常態。二季度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4.4%,略低于前兩年76%左右的水平,而一季度工業產能利用率僅為67.3%。
(二季度工業產能利用率趨近正常水平)
服務業生產指數的修復程度,超出部分機構的預測,這是造成市場預期增速偏低的重要原因。
疫情對旅游餐飲文化娛樂等部分服務業影響較大,這使得服務業指數較晚轉正。6月國內部分地區出現散發病例,也并未對服務業的恢復勢頭造成太大影響,5、6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分別增長1%、2.3%。
不得不說,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服務業的正常開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撐。比如,上半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4.5%、6.6%,部分現代服務業實現逆勢增長。
從生產端數據來看,工業、服務業增加值二季度均恢復至正增長,分別為4.4%、1.9%,二者一季度增速分別為-8.4%、-5.2%。
擁有較大的國內市場、回旋余地較大,使得我國經濟能較快實現恢復。上半年進出口數據超預期,也綜合體現出我國經濟的韌性。其中,民營企業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使得民營企業進出口占比上升,這是典型例證。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他們預計二季度經濟增長3.4%。之所以比部分機構預測要高,在于進出口等數據反映出我國經濟恢復動能好于預期。
花長春表示,按照原來與歐美經濟的關聯度,預計上半年出口增速下降15%,這對我國制造業部門打擊很大。但現實是,上半年出口訂單超預期,降幅較小(以美元計價,上半年出口額下降6.2%)。我國工業率先恢復,能較好地供應歐美居家辦公、防疫物資等需求。
除了較大的國內市場提供了回旋余地,上半年經濟回升勢頭較好,較大力度的逆周期政策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最明顯的莫過于基建投資。隨著國債、地方債的放量發行,上半年基建投資下降2.7%,降幅較一季度收窄17個百分點,恢復勢頭好于整體投資(下降3.1%)。
部分重點群體就業面臨壓力
雖然二季度經濟在快速修復,但上半年經濟依然為負增長(-1.6%),要回補疫情造成的損失還需要時間。
經濟負增長對就業、居民收入帶來壓力。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同比名義增長2.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1.3%。
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64萬人,同比少增173萬人。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比去年同期高0.6個百分點。其中,25-59歲群體人口調查失業率為5.2%,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8%。
(疫情影響下,城鎮調查失業率高于正常水平)
隨著經濟的恢復,就業形勢有所好轉。比如6月城鎮調查失業率5.7%,比上月下降了0.2個百分點。統計局調查的勞動參與率、在職未上班比重在持續下降。
考慮到疫情影響,今年就業目標有所下調。全年完成新增城鎮就業900萬人以上,目前任務已經完成62.7%,超過時間序列。
不過,部分重點群體就業面臨壓力。據劉愛華介紹,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有所減少,二季度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同比減少496萬人,下降2.7%。大學生失業率創同期新高,6月份,全國20-24歲大專及以上人員(主要是新畢業大學生)調查失業率達到19.3%,比5月份上升2.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上升3.9個百分點。
今年畢業大學生數量創歷史新高,達到874萬人,疫情影響高校畢業生招聘需求下降,畢業生的求職和面試也受到一定限制。
不過,針對性的積極政策也在持續推出。7月1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重點支持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就業創業。近期,中央部委還陸續推出鼓勵靈活就業、新業態就業等舉措。前期推出的積極就業政策,還包括援企穩崗、擴大研究生招生等。
三季度經濟有望恢復至4%-6%
劉愛華表示,從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各個經濟指標回升情況看,下半年經濟的持續恢復是有支撐的。但也必須強調,當前境外疫情仍在快速的蔓延擴散,世界經濟經貿重啟舉步維艱,國內的需求恢復目前受到一定的制約,穩企業、保就業壓力比較大。
劉愛華表示,上半年為應對疫情沖擊,我國采取了財稅、金融方面的支持,以及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這些政策目前已經見到成效。當前,宏觀政策既要考慮保持政策力度,也要考慮可持續性,未來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目前的政策保持一定靈活性,下半年會根據“六穩”和“六保”的落實情況作出適度調整。
依據當前經濟表現,部分機構預測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速有望恢復至4%-6%。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疫情好轉疊加積極政策顯效,下半年經濟增長將明顯加快。基準情景下,三季度經濟增長恢復到6%左右,全年經濟增速大概在2.5%左右。
“如果全球疫情持續反復,將影響中國三四季度經濟反彈力度,但全年仍可能實現經濟增長。如果全球疫情很快消失,外需恢復疊加國內積極政策見效,那么下半年經濟回升幅度將比較大”,劉學智指出。
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組負責人楊暢表示,展望三季度,經濟增長向上修復的態勢比較明顯,一方面以美國為代表的經濟體已經出現修復跡象,對于中國出口的拉動作用有望進一步顯現;國內防疫進入常態化,經濟修復到潛在增長水平的態勢比較明顯。
“二季度經濟修復是在政策強力推動復工復產情況下獲得的,后續推動的空間相對有限,例如工業復工進入高位后難以續升,居民收入下降對于消費存在壓力,房地產政策的變動對于房地產開發投資形成擾動,近期洪澇災害對于基建投資形成沖擊,進入三四季度后又將面臨冬季休工的壓力,因此未來經濟仍將進一步修復,但修復過程中仍然存在壓力,三季度預計GDP同比增速有望修復到4-5%的空間”,楊暢表示。
(作者:周瀟梟 編輯:林虹)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