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中國居住十余年,并長期從事汽車行業配件生產的江蘇鹽城韓國商會會長金福守(音譯),用“日久見真情”五個字來表示在華發展的感受;而他所在的鹽城市,則擁有在中國首批成立的中韓產業合作園。
采訪中,金福守打開鹽城地圖,向第一財經記者比劃了一塊地。在該地塊上,韓國第五大綜合集團SK旗下SK Innovation正在興建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工廠,預計投資額是該公司全球所有工廠中最大的一個。
在許多韓國企業及專家看來,中國市場對于具有實力的韓資企業仍有較大吸引力。
近日,一則由韓國方面發布的“建議將海外工廠遷至東盟國家”的報告引發各界關注,這份由韓國貿易協會(KITA)國際貿易通商研究院(下稱“國際貿易通商研究院”)所發布的報告認為,受中國工資上漲、中美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建議韓企考慮將海外生產基地從中國轉向東盟國家,在后新冠時代穩定全球供應鏈。
近年來,中韓兩國間投資額與貿易額出現一定下降的趨勢,也使許多業內人士開始猜測,中國對于一些韓資企業的魅力不再?
韓國企業界、經濟界的多位人士認為,對該報告的內容“無法完全認同”,可能僅適用于部分低端產業。而撰寫該報告的專家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的獨家專訪時表示,部分人士對于這份報告有過分解讀,甚至有所誤讀。他表示,中國市場仍是對韓企魅力最大的市場,這一點“無法否認”。
“誤讀了報告”
第一財經記者翻閱上述報告,發現報告共計38頁,主要以投資環境的經濟、政策和社會方面等三個維度,將中國與馬來西亞、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等東盟五國進行了對比。
該報告得出結論為,追求低工資型的海外設廠企業有必要擺脫以中國為主的一邊倒式投資,考慮采取在其他國家投資等戰略,并有必要進一步提升生產自動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報告是作為韓國政府推進在東南亞地區擴大合作的“新南方政策”的一環來進行的。2017年12月,韓國總統文在寅訪華期間,曾表示“希望將韓國正在推進的‘新北方政策’、‘新南方政策’等多邊外交政策,能夠盡快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接軌,加速拓展韓國的經濟應用領域”。
第一財經記者聯系到撰寫該報告的國際貿易通商研究院,該院首席研究員張成吉(音譯)是這份報告的主持者之一。他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份報告主要針對一些“勞動力密集型”企業提出部分建議,而在中高端制造業以及市場容量等方面,中國完全不可替代。
張成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份報告出爐以后,受到韓國社會的廣泛關注,部分人士對于這份報告有過分解讀,甚至有所誤讀。“其實,我并不主張具有技術優勢的中高端制造業撤出中國,而是提出韓國企業(如)進入中國市場,需要具備更大的競爭優勢。”
他還認為,中國人力成本確實出現了增長,這也是所有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均需要面對的一點。“不過,這也意味著中國市場的消費力增長與消費升級。許多中高端制造業更需要與客戶企業、消費者有密切的聯系與溝通,而且同時具備政策穩定、市場巨大且開放的國家,只有中國;這一點來看,在中國市場增加投資的必要仍然存在。”
張成吉表示,尤其是隨著中國消費升級步伐加快,韓國企業應當以中韓兩國率先消除疫情風險為契機,加快對接速度,以搶占市場先機。
韓國貿易協會駐上海首席代表沈準碩表示,尤其是通過這次疫情防控,中國快速走出經濟停滯并率先復工,這一點已經足以體現中國在制度保障方面存在的優勢。而韓國是一個高度依賴外貿經濟的國家,因此韓國與中國更應該相互合作、增進溝通,推進區域乃至全球的開放。
深度融入中國市場
相比于專家觀點,作為見證中國改革開放、市場開放及制度開放的韓國企業家們,對于中國市場的理解更加深刻。
金福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相比于十年前我剛到中國的時候,目前中國的商業環境進步非常明顯。尤其是中國致力于為本國企業與外國企業提供同等待遇,也使許多在海外長期從事業務的韓國投資者,最后還是選擇回到中國投資。”
他表示,長期以來,韓系汽車企業曾采取閉環式的供應鏈,韓系零配件企業跟隨韓系車企進入中國市場。不過,隨著韓系主車廠自身的銷售出現困境,一些配件企業開始把握中國汽車電動化的趨勢,向中國本土造車新勢力等企業供貨,“目前,在鹽城中韓合作產業園內,有大概100家韓系汽車配件企業,其中有將近60%的企業,已經或正在尋求與中國本土企業合作。這也會成為中韓經貿合作接下來的‘新常態’”。
作為韓國十大企業之一,CJ集團中國食品事業部總經理高漢元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該公司針對中國疫情下的“宅經濟”,推出了三杯雞、紅燒肉等多款適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方便食品。這類產品目前的銷量已經超越了韓國風味的產品,甚至使總部對這一成績大為驚訝。
即便是在芯片、顯示器等高尖端制造領域,中韓產業合作仍成為韓國業界最關注的話題。目前,韓國LG顯示、三星SDI等大型企業在中國市場仍在加碼投資。
打下“市場”仍需自身硬
韓國政經分析家樸尚熙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近期以來,確實有個別韓資企業逐步退出中國市場,少數人士因此得出中國市場不適合市場經營的結論,但這種結論非常片面,且沒有說服力。
根據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的一項調查數據,韓國國內近六成的消費品企業,以及近七成的中高端制造企業回復稱,中國市場仍然是其最重要且仍需要努力攻克的市場部門。
居住在北京的韓籍僑民金哲洙(化名),曾長期在樂天集團旗下的流通企業負責涉華業務,他所在的企業于2017年以來逐步撤出中國。
金哲洙認為,相比于外部或市場的原因,包括樂天在內的部分企業在華遭到“水土不服”,深究下來,自身的原因占了近九成。
高漢元也表示,中國市場,尤其是華東地區的消費者是中國平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接受新事物最快的一批消費者,如果無法征服華東消費者的“味蕾”,那就無法把握中國消費者的未來消費趨勢。所以企業在適應中國消費者消費升級的同時,也應當對于中國消費者的習慣進行大數據梳理和多方面了解。
曾擔任三星電子駐華高管、目前在該司戰略部門工作的樸承煥(音譯)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總體上三星在中國市場的大方向是,撤出低附加價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而在高附加價值產業保持甚至是加碼投資。而在每一次產業更新迭代的過程中,對于因此受到影響的員工進行補助補償,維護企業形象及社會責任,這也是希望在中國長期發展的企業應當考慮的要素。
韓國經營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名譽客座教授李斗熙向第一財經記者明確提到,中國市場規模之大,并不代表中國市場“滿地都是黃金”。消費升級確實是一大機遇,但中國市場也出現了許多具有競爭力的本土產品及海外產品。
“正所謂中國俗話說的‘打鐵仍需自身硬’,只有不斷了解中國市場,才能夠在市場變革升級的過程中獲得更加豐厚的利潤,這正在成為更多頭部韓企的共識;而這樣的市場,第三國是無法提供給韓企的。” 李斗熙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