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奔向火星的賽道,迎來了新的太空競技參與者。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7月20日成功升空——它不僅僅搭載了阿聯酋航天事業的希望,還寄托著阿聯酋經濟轉型的希望。
阿聯酋當地時間7月20日凌晨1時58分(北京時間5時58分),該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搭乘H2A運載火箭在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在一個小時后,“希望”號與運載火箭成功分離。
“希望”號探測器不僅是阿聯酋首個火星探測器,也是整個中東地區和阿拉伯世界的首個火星探測器。它重約1.5噸,設計壽命為2年,主要任務是觀測火星大氣的溫度和濕度,以及火星氣候的變化等。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預計將經過7個月左右時間,于2021年2月抵達火星軌道,阿聯酋希望屆時以此紀念建國50周年。
阿聯酋的雄心不止于此。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研究員鄒志強表示,阿聯酋通過發射火星探測器帶動航天產業發展,有助于從科技進步和高新技術產業培育角度,推動其“石油經濟”轉型。
與此同時,多個國家不約而同將目光投向火星這一“紅色星球”,希望充分利用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時機,開展火星探測。
彎道超車的阿聯酋航天
“希望”號原定于7月15日發射,但由于發射地日本鹿兒島遭遇洪災,天氣不佳,發射日期多次推遲。
火星探測器發射的時間點一般會選擇在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這樣航空器的航程和燃料消耗都可以降到最低,今年7月至8月迎來了這樣兩年一次的火星探測發射窗口期。
“希望”號在進入軌道后,將開啟為期約687天的探測任務。如果“希望”號最終成功進入火星軌道在軌運行的話,阿聯酋也將成為繼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印度之后,第五個成功完成火星探測的國家或組織。
阿聯酋不是傳統的航天強國,但是近年來該國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并穩步推進。
為了20日的成功發射,阿聯酋足足準備了6年。在2014年7月,阿聯酋總統哈利法(Khalifa Bin Zayed Al-Nahyan)宣布,阿聯酋啟動火星探測器項目。在2017年,阿聯酋甚至還提出百年火星戰略計劃,計劃2117年在火星建立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實現向火星移民。
阿聯酋主管先進科學事務的國務部長薩拉·艾米莉(Sarah bin Yoursef Al Amiri)稱,該國的火星任務耗資約2億美元,旨在通過研究火星每日和季節性的大氣變化,并首次提供火星大氣的完整圖片。
火星移民聽起來似乎不是很“靠譜”,但接下來阿聯酋推進了很多務實的項目。2018年10月,阿聯酋首顆國產衛星——“哈利法”地球觀測衛星搭乘日本火箭進入太空。
阿聯酋還與俄羅斯合作啟動宇航員培養計劃,2019年9月,阿聯酋首位宇航員哈扎·曼蘇里(Hazza Al Mansouri)搭乘俄羅斯“聯盟”號載人飛船進駐國際空間站,成為國際空間站的第一位阿拉伯宇航員。2019年3月,阿聯酋政府更是制定了2030國家太空戰略,旨在吸引更多的太空探索項目。
阿聯酋的航天工業起步較晚,不具備航天領域全產業鏈模式,沒有自主開發火箭,也沒有建造發射場,但是通過國際合作的方式,達成了自己的目標。如在此次“希望號”中,美國科研機構包辦了3個載荷和探測器的總裝,而探測器發射最終選中了日本的H2A火箭。
助力經濟轉型
阿聯酋當前之所以在航天事業上投入重金,是希望以此努力推動經濟多元化改革,設法降低國民經濟對于能源產業的過度依賴。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鄒志強表示,航天產業是阿聯酋致力于發展的高科技產業之一,還有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這與阿聯酋可持續發展轉型的目標一致,有助于從科技進步和高新技術產業培育角度推動其經濟轉型。
同時,阿聯酋政府希望以“希望”號的成功升空,激勵和吸引阿聯酋和阿拉伯世界更多年輕人在中學和大學選修科學技術課程,最終將本國年輕人引入高科技產業,進一步提升阿聯酋的綜合國力和應對未來風險挑戰的能力。
阿聯酋火星任務項目經理奧姆蘭·沙拉夫(Omran Sharaf)說:“阿聯酋政府積極鼓勵本國年輕人才,進軍包括航天在內的前沿科技領域,進而致力于構建以知識創新為基礎,具有競爭力的經濟發展模式。這是阿聯酋在后石油時代的發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阿聯酋對于現代化的追求并不局限于科學技術,在“希望”號項目中,有34%的阿聯酋籍員工是女性,各項目組負責人中有一半副職也由女性擔任。
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阿聯酋能源行業因油價暴跌受損,而非能源行業如旅游等,也因國際旅行停滯而幾乎“顆粒無收”。為此,阿聯酋政府在5月推出了經濟刺激計劃,該計劃中,不僅有短期刺激方案,更制定了通過鼓勵對數字化經濟的投資的長期方案,重點發展5G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綠色經濟等前沿科技領域,以推動阿聯酋經濟轉型升級。
阿聯酋經濟轉型的模式為其他中東國家提供了參考。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鄒志強表示阿聯酋是中東地區能源經濟轉型的先行者,相對于沙特等國還是走在前列的。而且,阿聯酋在推動國家發展轉型方面一直有比較明確的戰略規劃,總是提出較為領先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政策,包括2021愿景、2030愿景、文化包容等,也能夠堅持加以推進,這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轉型奠定了基礎。
中美接力發射火星車
按計劃,繼阿聯酋之后,中國和美國也將發射火星探測器,與阿聯酋的火星項目不同,中美探測行動還計劃將著陸器送至火星表面。
美國航天局“毅力”號火星車計劃于7月30日發射升空,并將攜首架火星直升機“機智”號一同前往火星。按計劃,“毅力”號將于2021年2月18日在火星赤道以北的耶澤羅隕石坑登陸。
特斯拉CEO、SpaceX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火星計劃更加雄心勃勃,他宣稱2030年人類就能登上火星。
不過科學家對于人類是否可以真的居住在火星上仍然存在質疑。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榮譽天文學家迪特里希·巴德(Dietrich Baade)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人類的火星任務非常雄心勃勃,但我還是沒有看到關于把人類送往火星的令人信服的論點。”
即使是最近的位置,地球和火星的距離也足有5500萬公里。巴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隨著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提升,機器人探索火星已經是太空發展的必經之路。“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將能夠更加廣泛地證明這一點。”巴德說道。
中國將于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火星著陸器重約240公斤,幾乎是“玉兔”號月球車重量的兩倍,它將在火星上運行90天左右。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