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是“兩新一重”(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
在當前整體經濟受到疫情沖擊的情況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對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穩住經濟基本盤具有重要意義,是在投資、消費、就業和民生等各方面的一舉多得之舉。下一步,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方面是補齊短板。
短板在哪里?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建立起一個可持續的投入機制。
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今年以來,無論是新冠肺炎疫情給大城市帶來的新挑戰,還是暴雨給許多城市造成的嚴重內澇災害,都直觀地顯示出我們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
雨下大了,積水就排不出去;居民生病沒有場所就近、盡快就醫。這就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存在的短板。
6月初,國家發改委曾下發文件,從公共服務設施、環境衛生設施、市政公用設施、產業培育設施等四大領域提出了十七項建設任務。雖然這份文件是針對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所發,但也是對整個新型城鎮化的基礎設施硬件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
要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就必須把軟件建設和硬件建設作為同等重要來對待。拿上海市來說,今年啟動了大規模的社區工作者招聘活動。計劃招錄1000人,卻吸引了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名校在內的近5000多名畢業生應聘。吸納更多年輕的專業人才充實到街道、居民區,成為當前社區工作的大趨勢。不管是大中城市,還是新興城鎮,相信會有更多專業人才加入到新城鎮建設中來,這是在補齊新型城鎮化人才方面的短板,也是軟件建設的重要方面。
新型城鎮化建設要補齊的另外一個短板,是建立可持續的投入機制。這方面,既需要政府方面的專項財政支持,也需要社會力量參與和金融方面的多元化支持,僅僅依靠財政投入是不可持續的。
單純依靠財政方面投入造成的弊端是有教訓的。最近曝出的貴州省獨山縣就是一個例子。這個剛脫貧的縣截至目前仍留有135億元的政府債務,平均到該縣每個人身上有近4萬元。雖然這中間有一些投資是前任領導搞的形象工程,但大部分舉債投資還是投在了改善當地基礎設施等方面。這當然包括對城鎮化的投入,沒有基礎設施的改善,也就難以實現城鎮化。
國家發改委在7月例行發布會上表示,將充分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抗疫特別國債等的撬動和牽引作用,優化投資方向,推進新型城鎮化在內的“兩新一重”建設。另有數據表明,2020年全國安排新增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4.4%。
除了這些政府性投入方面之外,在新型城鎮建設方面還需要探索出一些新的盈利模式,讓多元化投資成為可能。
其實,在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公用事業項目建設和管理方面,已經有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在城鎮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公共停車場等市政公用領域,因為社會資本參與,正在逐步改變過去市政公共產品和服務由政府單一供給的方式,發揮了政府和社會資本各自優勢。
總之,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我國內需最大的潛力所在,也是我國通往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這中間需要補齊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兩個短板,而補短板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投入,這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資金投入領域,有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城鎮化、進入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領域,既能拓寬城鎮化建設融資手段和渠道,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機制,又能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拓展企業發展空間。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