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成基礎設施之后,數字化和智能化在各產業的落地已如火如荼。
7月21日,易觀國際發布了《中國汽車產業智能+生態分析》的行業報告。報告提出,汽車產業智能+依然處于早期階段,但已開始重構汽車產業鏈、競爭格局和服務模式。其中,能源補給領域涵蓋了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能鏈(能鏈云/團油/快電)、特來電及蔚來汽車,構建出一張油電一體化的能源補給網絡。
能源作為全社會最底層的動力,它的變革將會驅動著社會的變革,從而加速生產力的迭代。然而,在中國巨大的抱怨在能源,巨大的不均衡在能源,巨大的產能過剩在能源,巨大的雙邊分散市場也在能源。在當下技術驅動的社會環境中,能源需要從單邊走向市場化,從傳統走向數字化。
01
新舊動能轉換,汽車智能產業迎來變革
中國汽車行業已度過高速增長的時代,進入短期波動長期微增長的時代。
報告數據顯示,中國汽車銷量在連續增長28年后,在2018年、2019年連續下滑,2019年下滑速度居汽車消費大國第二名,達到-8.2%。究其原因除了和宏觀經濟環境有一定關系,根本性的原因離不開共享出行的發展、用車環境的惡化、以及人口變化等結構性因素變化。
在政策方面,國家大力推動汽車產業智能化變革,并將此當做換道超車的重大機會。
2017年4月,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等發布《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表明要“以智能網聯汽車為突破口之一,引領整個產業轉型升級”。2019年12月,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預測,到2025年,智能網聯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30%,高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
驅動汽車增長的核心動能發生變化,導致汽車銷量出現拐點。
今年兩會期間,工信部表示,為促進新能源發展,將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開放新能源汽車代工生產模式,加大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各類充換電設施實現互聯互通。中石化前董事長傅成玉預測,從全球范圍內來看,疫情后去石油化、碳減排會呈加速趨勢,歐盟也早就制定了相關標準——既2030-2035年基本上沒有燃油汽車。
此外,作為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電、氣、氫等新能源正成為全球范圍內的新動能規劃重點。2019年4月,歐盟發布碳排放標準《2019/631文件》,挪威、荷蘭、英國、法國等國將分別在2025-2040年完成燃油車禁售。石油公司方面,包括埃克森美孚、BP等均開始轉向清潔化、去碳化發展,由石油轉向天然氣業務。
據預測,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從目前的4%左右提升至10-20%。業內專家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預計達到700萬臺,占比新車銷售總量20%。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將是未來汽車產業的主旋律。
億歐智庫近期發布的《2020中國車聯網商業模式分析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車市“寒冬”之下,中國車聯網產業正在孕育新一輪生機。隨著汽車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的進程加速,百年傳統汽車產業迎來了大變革,“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已經悄然來臨。
破而后立,曉喻新生。未來所有的產業將都不是孤立的,產業互聯的大勢已不可阻擋。隨著汽車智能化的漸漸成熟,能源供給和智能車服將會在汽車產業鏈條中誕生一股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02
架起汽車產業與能源產業的數字橋梁
從易觀的報告中發現,報告將汽車智能+的主體歸納為三大部分:分別為以上汽為代表的傳統車企和以蔚來汽車為代表的新造車實力的整車廠;以中升集團、天貓、特斯拉、瓜子二手車等為代表線上線下渠道方;以能源補給、停車洗車、維修保養、保險等為汽車后市場,畫出了一張中國汽車智能+生態圖譜。
易觀分析認為,隨著智能化的推進,汽車產品和汽車產業商業模式也將發生顛覆性變革,主要變現在三點:汽車成為可進化的智能產品,由軟件定義;服務渠道被壓縮,中間環節被削弱;汽車服務的概念和市場規模將被大幅拓寬。
在智能服務方面,產業結合AI和車聯網技術,能夠讓車輛實現為用戶智能服務的能力。升級包含汽車從硬件(芯片、傳感器)、軟件(操作系統、軟件)、交互等一系列架構,讓汽車具備智能駕駛和智能服務的能力,升級為一個可迭代的智能產品,能夠實時主動服務用戶。
其中,在智能車服和能源補給領域,目前可做到基于車輛端和服務端的數字化與智能化升級,讓車主獲得智能加油充電、智能維保、智能洗車、智能停車、UBI車險,讓用戶在車輛使用過程中更高效、省心。
正如開篇所提到的,巨大的雙邊分散市場在能源。以加油站為例,直到目前,仍有大部分油站并不能夠系統化的認知進站的是貨車,還是網約出租車,抑或是私家車。在完全互聯網化的商業環境中,仍不能夠清晰地掌握自己的客戶,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
汽車產業和能源產業需要有一座能夠互通有無的橋梁,而兩端的連接點就是以車為載體。眼下,雙邊市場正在經歷一個以車為中心的車機互聯、人車交互的階段。因此,在汽車智能化的進程中,實現能源互聯也是一件極其具有社會價值的事情。
目前,中石油和中石化已然全面開展了能源數字化的網絡布局,但縱觀中國成品油市場,仍有絕大部分民營加油站和外資油站等因規模體量小、資金不足、缺乏技術支撐等因素難以實現油站數字化轉型。這也誕生了新的商業契機,如能鏈(能鏈云/團油/快電)。
隨著充電樁納入新基建戰略體系,以及新舊動能的轉換,油電一體化的能源供給網絡目前已經十分成熟。
據公開資料查詢,能鏈旗下的國內職業司機加油平臺團油已經覆蓋全國1700座城市,連接的加油站超過20000座;另一款國內職業司機充換電開放平臺快電也已經橋接了40萬余根充電樁。在近期公布最新一輪融資后,能鏈將團油和快電升級為能鏈云,為國內加油、加氣、充電等能源補給站提供全面數字化管理解決方案。
萬物互聯的時代并不遙遠,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單純靠汽車實現智能化,或者是能源產業實現互聯是遠遠不夠的。正如易觀所分析,汽車的產業鏈非常復雜、冗長和重資產,這就導致智能化能夠解決各節點上的諸多痛點,但也決定了汽車智能+將要打“持久戰”。
汽車產業尚且如此,能源產業亦概莫能外。所幸,我們正處于產業互聯網時代的黃金期,有著中國獨有的互聯網發展優勢、技術資源支撐以及政策扶持等等,創造了很多可實現可突破的機遇,我們要思考的應該是如何將這場無限戰役轉化成漂亮的有限戰役。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