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6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5114.9億元,同比下降12.8%,降幅較1-5月收窄6.5個百分點。其中,6月當月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大幅增長11.5%,增速較5月份加快5.5個百分點。>>工業企業“量、價、成本”均改善,但工業品價格回升是利潤改善主因">
工業品價格反彈是利潤邊際改善主因
2020年1-6月工業企業利潤的點評
文?伍超明宏觀團隊
伍超明(財信研究院副院長) 胡文艷
投資要點?
>> 2020年1-6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5114.9億元,同比下降12.8%,降幅較1-5月收窄6.5個百分點。其中,6月當月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大幅增長11.5%,增速較5月份加快5.5個百分點。
>> 工業企業“量、價、成本”均改善,但工業品價格回升是利潤改善主因。6月份工業生產銷售加快、產品價格回升、企業成本改善,均對工業利潤回升起到了助推作用,但工業品價格變動影響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比5月份回升5.3個百分點,貢獻了全部增幅的90%以上,毫無疑問是本月工業利潤大幅改善的主因。具體看:一是受益大宗商品價格回升和國內建材產品價格上漲影響,6月份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降幅較上月大幅收窄0.7個百分點;二是國內基建等投資回升,引領企業產銷加快,6月份工業增加值、營業收入增速,分別較上月加快0.4和2.8個百分點;三是受益石油等原材料價格整體仍低于去年同期,疊加減稅降費扶持政策效果顯現,企業成本壓力繼續緩解,如6月份工業企業營收與營業成本增速差回升,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繼續下降。
>> 分行業看,上游原材料制造業是利潤回升主推力,結構上新舊動能轉換繼續加快。1-6月份上游原材料制造業利潤多數出現邊際改善,如石油等加工業、黑色、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業等利潤增速均環比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同期中游裝備制造業和下游消費品制造漲跌不一,汽車制造、專用和通用設備制造業利潤呈持續修復態勢。此外,從利潤增長結構看,1-6月份高技術制造業累計利潤增速為10%,高于同期整體工業22.8個百分點,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持續加快。
>> 受益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私企和外企成加杠桿主力。如受益于國家加大穩企業、穩就業金融扶持力度和多措并舉穩外資穩外貿措施,年內私企與外企的資產和負債增速持續抬升,加杠桿步伐明顯加快,6月末兩者資產負債較上月分別提高0.1和0.2個百分點。相比之下,國企投資意愿仍偏弱,5月末國企資產和負債增速均低于去年末水平,但受益寬信用,其負債增速已連續兩個月回升。
>> 企業繼續主動去庫存。1-6月份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增長8.3%,較1-5月降低0.7個百分點。工業庫存繼續環比下降:一是國內外需求回暖,推動企業銷售狀況好轉,產成品庫存下降;二是前期庫存被動大幅增加后,企業主動去庫存意愿較強,部分企業生產節奏有所放緩,降低了庫存積壓,如6月份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增速較上月降低0.1個百分點。往后看,預計國內擴內需政策效果將加速顯效,但全球疫情和經濟不確定性加劇,企業去庫存周期或被拉長。
正文
一、工業品價格回升是利潤大幅改善主因
1-6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5114.9億元,同比下降12.8%,降幅較1-5月收窄6.5個百分點。其中,6月當月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大幅增長11.5%,增速較5月份加快5.5個百分點(見圖1)。
從“量、價、成本”三因素框架看,6月份工業生產銷售加快、產品價格回升、企業成本改善,均對工業利潤回升起到了助推作用;但根據統計局初步測算,6月份工業品價格變動影響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比5月份回升5.3個百分點,貢獻了全部增幅的90%以上,表明價格因素是本月工業利潤大幅改善的主因。具體來看:
(一)受益國內外需求回升,工業品價格降幅大幅收窄
受全球經濟陸續重啟,銅、鋁等大宗商品價格回升,國內基建投資加快帶動建材類產品價格上漲影響。6月份,國內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和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分別下降3.0%、4.2%(見圖2),降幅較5月分別大幅收窄0.7和0.9個百分點。從歷史經驗看,PPI尤其是生產資料PPI與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具有很強的同步性,兩者雙雙扭轉今年以來降幅持續擴大趨勢,對利潤改善的貢獻顯著。4月份以來,全球主要大宗商品價格先后持續反彈,銅、鎳等商品價格均已收復年內跌幅轉漲,考慮到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對國內PPI的傳導通常存在1-2個月的時滯,預計未來數月PPI降幅將繼續收窄,有利于工業利潤修復。
(二)基建等投資回升,引領工業生產銷售增長有所加快
受益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措施加快落地實施,國內基建等投資需求持續回升,帶動工業企業生產與銷售雙改善。如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分別同比增長4.8%(實際值)和4.2%,增速較上月分別加快0.4和2.8個百分點。工業企業生產與銷售規模擴張,有利于盈利增加,但生產增速仍快于銷售,如6月工業增加值增速高出工業營收增速0.6個百分點,表明需求恢復依舊偏慢,且需求疲弱對未來生產增長也會產生一定拖累,其對未來工業利潤的支撐仍存在不確定性。
(三)原材料價格低于去年疊加政策扶持,工業企業成本壓力繼續緩解
從營收與營業成本增速差看,1-6月份,工業企業名義營收與營業成本增速差為-0.5%,雖仍為負值但較1-5月提高0.1個百分點,表明企業成本端大幅上升壓力得到緩解(見圖3)。但進一步剔除價格因素,觀察工業企業實際營收與營業成本增速差,發現1-6月份該差額為-1.2%,較1-5月降低0.1個百分點,反映出企業實際的盈利壓力猶存(見圖4)。
從百元營收成本看,受益石油等原材料價格整體仍低于去年同期,疊加減稅降費扶持政策效果顯現、產品銷售加快,制造業企業生產成本與費用均有所下降。如1-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較1-5月減少0.21元,同比增幅也由上期的0.41元降至0.23元;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費用與1-5月持平,同比增幅由上期的0.41元降至0.39元。此外,具體從行業看,受原油價格波動影響,石油加工行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同比大幅減少7.13元。
二、上游原材料制造業是利潤回升主推力,新舊動能轉換繼續加快
從三大門類看,制造業和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利潤改善明顯。如1-6月份,制造業以及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利潤分別同比下降9.8%和8.7%,降幅較1-5月份分別大幅收窄6.8和8.0個百分點;同期,受原油價格同比降幅仍逾三成拖累,采礦業利潤同比下降41.7%,降幅較1-5月僅小幅收窄1.9個百分點(見圖5)。
從具體行業看,上游原材料制造業是工業利潤改善的主推力。受益國內外需求回升,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反彈,1-6月份上游原材料制造業利潤多數出現邊際改善,如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業、橡膠塑料制品業利潤增速均環比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見圖6)。同期,中游裝備制造業和下游消費品制造漲跌不一,其中前期利潤修復較多的計算機通信電子、農副食品加工業,利潤增速環比均有所回落;受益基建等投資需求回升,汽車制造、專用和通用設備制造業利潤則持續修復(見圖6)。
從利潤增長結構看,高技術制造業保持高增,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如根據我們的統計數據,1-6月份高技術制造業累計利潤增速為10%,較1-5月小幅回落0.2個百分點,但仍保持在10%以上的高位,且高于同期整體工業22.8個百分點,表明疫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持續加快(見圖7)。此外,從利潤占比看,1-6月份高技術制造業利潤在工業利潤的比重為18%,基本與上月持平,較去年同期提高4.2個百分點,也反映出國內新動能的力量正不斷增強。預計在政策大力支持和國內消費升級大趨勢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已步入加速期。
三、受益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私企和外企成加杠桿主力
6月末,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9%,與上月持平。其中,國企、私企和外企資產負債率分別為58.0%、58.7%和53.7%,較5月末分別持平、提高0.1和提高0.2個百分點,表明私企和外企逐漸成為企業加杠桿主力(見圖9)。
具體從資產和負債的增速變化看,私企和外企屬于主動加杠桿,且步伐持續加快,國企被動加杠桿情況有所緩解,資本開支逐漸回升,但加杠桿速度仍偏慢。如受益于國家加大穩企業、穩就業的金融扶持力度,強調貨幣政策直達實體經濟并向中小微企業傾斜,5月末私企資產與負債增速分別達到9.5%和10.1%,分別較上月提高0.1和0.7個百分點(見圖10);同時國家多措并舉、擴大開放穩外資穩外貿,5月末外企資產與負債增速繼續回升,分別較去年末提高1.6和3.3個百分點(見圖11)。相比之下,國企投資意愿整體仍偏弱,5月末國企資產和負債增速均低于去年末水平,但同樣受益寬信用影響,其負債增速已連續兩個月回升(見圖12),預計隨著下半年財政加快發力,國企資本開支有望趨于改善。
四、企業繼續主動去庫存
1-6月份,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累計同比增長8.3%,較1-4月降低0.7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提高5.5個百分點(見圖13),仍處于高位水平。工業庫存繼續環比下降:一是國內外需求回暖,推動企業銷售狀況好轉,產成品庫存下降,如受國內投資回升和國外經濟重啟影響,6月份國內PMI新訂單指數、PMI新出口訂單指數分別比上月提高0.5、7.3個百分點;二是前期庫存被動大幅增加后,企業主動去庫存意愿較強,部分企業生產節奏有所放緩,降低了庫存積壓,如6月份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增速較上月降低0.1個百分點至5.1%。
往后看,在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全年“六保”目標和財政刺激禮包后,預計未來國內擴內需政策效果將加速顯效,但全球疫情和經濟不確定性加劇,將對制造業形成拖累,企業消化庫存仍需要一定時間,去庫存周期或偏長。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明察宏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