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胥會云
截至2019年底,上海全市的市場主體數量達到250萬家以上,相當于每10個人左右就有一個在當“老板”。
7月27日,世界銀行(下稱“世行”)公布了《中國優化營商環境的成功經驗——改革驅動力與未來改革機遇》專題報告(下稱《報告》)。《報告》援引上述數據,以表明隨著中國營商環境改革的不斷深入,北京和上海兩地的市場活力不斷提升,競爭力不斷增強。
“展望未來,至關重要的是將北京和上海的先進經驗有效復制推廣至全國,并升級體制和監管框架以保持改革勢頭。”世行在報告中稱,考慮到中國經濟的整體規模,升級全國所有城市的監管框架對中國乃至全球經濟都將產生切實的影響。
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擴大有效投資,上海28日新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的若干措施》(下稱“若干措施”)。若干措施從準入立項、用地管理、規劃許可、開工手續、竣工驗收和服務效能等6個方面,提出23項改革措施,將于8月1日起施行。
對沖不確定性
當下,以優化營商環境的確定性來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成為不少經濟體的選擇。
“要把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作為當前保市場主體、保就業和吸引外商外資的重要抓手,緊緊抓住不放。”李克強總理在7月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相關工作該加快推進的要加快,這是大局的需要。就某種意義上說,營商環境會極大影響生產力和競爭力。”當天會議確定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措施。李克強強調,優化營商環境更要著眼長遠,用改革的辦法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大量的實證佐證了這一判斷:2003~2020年期間,在全球范圍內實施的3500項營商環境改革措施產生了積極的經濟影響。有研究估計,平均而言,每一項營商環境改革措施能帶來0.15個百分點的GDP增長率。
近年來,中國開始采納世行的《營商環境報告》排名作為一種監督和激勵機制,來促進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經濟增長。
自2003年開始,世行每年發布《營商環境報告》,目前已經覆蓋190個經濟體,并通過對10個指標的考察形成全球經濟體的營商環境排名。這10個指標分別是: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證、獲得電力、登記財產、獲得信貸、保護中小投資者、納稅、跨境貿易、執行合同和辦理破產。
“2018~2020年期間,中國在國家層面以及北京和上海進行了廣泛的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改革力度史無前例。”世行在《報告》中表示。
在全球營商環境的排名中,世行選取了北京、上海兩座城市來衡量中國的上述10個指標。以占了55%權重的上海為例,史無前例的改革力度,體現在連續三年,優化營商環境成為上海開局之際的重點工作。
2017年底,上海召開優化營商環境推進大會,向全市發出營商環境再優化的總動員。2018年,上海市推出營商環境改革1.0版,提出了逾40項改革任務和政策以及20個線上政務處理系統。2019年及2020年1月,上海市又相繼推出了營商環境改革2.0 版和3.0版,共計涵蓋188項改革任務和58項改革政策。
而在北京,2018年~2020年,北京也進行了廣泛的營商環境改革,重點在于簡化行政審批程序以及降低企業和個人的交易成本和時間。
世行稱,中國人均GDP在2005~2018年間實現了年均8%以上的快速增長,但這主要歸功于巨額公共投資、大量的勞動力以及不斷增長的出口。
世行稱,隨著中國經濟日漸成熟,營商環境監管方面的短板和限制會顯得越來越突出,對中國先進城市來說尤其如此。例如,北京和上海正越來越多地與世界上營商環境最優秀的城市如東京、首爾、新加坡或舊金山展開競爭,后者這些城市都從高質量的營商環境中受益頗多。
史無前例的改革力度,不僅推動北京和上海在部分指標領域進入全球領先行列,也推動中國的全球營商環境排名從2018年的第78位,升至2020年的第31位。同時,中國連續兩年被列入全球優化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
世行稱,中國尤其在2018~2020年的營商環境報告中的進步顯著,在此期間,絕大多數的指標都得到了改善。目前,中國在特定指標方面已經位于世界前列。例如,在獲得電力方面,中國已處于全球領先者行列,排名全球第12位;在合同執行方面,中國位列世界第六。
指標的改善,直接體現在了市場主體活力和中國市場的競爭力上。
截至 2019 年底,北京市全市實有企業約165萬戶,當年新設企業18.58萬戶,其中約90%為新設私營企業,同比增長2%。上海市企業期末戶數約為220萬戶,新設企業367620戶,同比增長約8%。
第一財經記者查詢發現,即使在疫情影響下,今年1~5月,上海的內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累計戶數和累計注冊資本都實現正增長。其中,累計戶數同比分別增長2.6%、2.3%、7.6%、2.6%,累計注冊資本同比分別增長5.6%、8.2%、6.4%、8.9%(資金金額)。
圍繞企業需求開展地方試驗
世行將中國優化營商環境的成績歸功于六個關鍵因素——高層領導對改革議程的重視、地方的政策試驗、國內外知識交流、對改革議程的強大執行力及結果問責、私營部門的積極參與和電子政務服務的廣泛運用。
中國鼓勵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采取差異化的、適合本地的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措施,并在更大范圍內推廣那些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被世行認為是中國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成功的因素之一。
2017年7月17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就提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
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通報了部分地方開展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等28項優化營商環境的典型做法。
201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優化營商環境改革舉措復制推廣借鑒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全國復制推廣借鑒京滬兩地優化營商環境改革舉措。
世行表示,這些舉措會加快全中國營商環境改革的步伐,進一步擴大改革的影響。
在這些政策試驗中,另外一個關鍵點,世行表示,在于中國政府越來越意識到,改革應圍繞私營部門的實際需求進行。
以上海為例,2018~2019 年,上海市政府先后召開16場企業家調研座談會、深度訪談了120名在滬企業家,并在 2019 年完成了1077 份營商環境的結構性評估問卷。2019年8月7日,上海在全國首創成立了營商環境優化提升咨詢會,第一屆咨詢會由24名委員組成,均為來自各行各業的專家。
上海市外商投資協會會長黃峰是咨詢委員之一,他告訴記者,7月9日剛剛舉辦了一場“上海營商環境優化提升咨詢會涉外營商環境調研會”,該協會邀請了9家在制造、商貿、研發、服務等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外商投資企業,分別在會議上表達各自的訴求。
按照要求,營商環境咨詢會議每季度舉行一次,咨詢委員負責收集梳理企業集中訴求,并組織開展解決方案研究;同時對影響上海營商環境優化提升的法律、政策規定、管理要求、操作流程等開展研究分析,提出可操作的建設方案;為政府和企業、行業等搭建溝通平臺,就相關改革建議開展咨詢共商。
圍繞企業需求進行的營商環境改革,使得企業的滿意度提升。
根據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19萬家民營企業評價營商環境調查》,企業對中國營商環境的滿意度正在提升;企業對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地的營商環境滿意度最高;企業對政務環境優化成效的滿意度最高,其次分別為法治環境、創新環境和市場環境。該調查涉及全國31個省(區、市)、200個城市、25個行業、41275家企業。
(第一財經記者金葉子、實習記者許子怡對本文亦有貢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