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寂了一周后,A股終于又迎來了大漲,萬億成交也回來了!
今日收盤,上證指數大漲2.06%,逼近3300點關口,深成指漲3.12%,創業板大漲3.78%,兩市成交額重回萬億大關,市場情緒再度被點燃。整體來看,A股整體市值一天大漲超1.8萬億。
盤面上,申萬一級28個行業板塊全線上漲,家電、電子和醫藥生物行業領漲,其中,電子和醫藥生物行業的成交額均超過1000億元;作為“牛市旗手”的券商板塊今天也扛起進攻大旗,板塊大漲4.34%,成交額達到737.64億元。
此外,北向資金也回來了,終結此前連續4個交易日凈流出局面,全日合計凈流入77.31億元。
券商、醫藥和電子爆發,兩市成交重回萬億
萬億成交是牛市的標配,然而昨日兩市成交量已經縮至9000億,已經連續兩日低于1萬億元,加上行情的持續調整有些看不到盡頭,本周市場情緒頗為低沉。
然而今日早盤,隨著券商、家電、醫藥和電子等權重板塊相繼發力,指數走出了單邊上行的強勢走勢,午后市場情緒徹底被點燃。截至收盤,上證指數大漲2.06%,逼近3300點關口,深成指漲3.12%,創業板大漲3.78%,兩市成交重回萬億。
盤面上,申萬一級28個行業板塊全線上漲,無一下跌。家電、電子和醫藥生物行業領漲,漲幅分別達到5.37%、4.07%、3.71%,共有16個行業漲幅超過2%,其中,電子和醫藥生物行業的成交額均超過1000億元。
具體來看,家電行業中,海爾智家(600690,股吧)和澳柯瑪(600336,股吧)漲停,老板電器(002508,股吧)大漲9.27%,美的集團則大漲6.74%,股價創下歷史新高,市值突破5000億大關,繼續穩居家電板塊市值“一哥”,空調老大格力電器(000651,股吧)亦大漲超4%;電子行業,士蘭微(600460,股吧)、瑞芯微、聞泰科技(600745,股吧)等十多只股票漲停;醫藥生物板塊則繼續狂歡,板塊內多達20只股票漲停,其中,智飛生物(300122,股吧)繼續創歷史新高,總市值達到2800億。
截至目前,今年以來醫藥生物板塊的漲幅高達58.46%,在申萬28個行業中排名第二,僅次于休閑服務,該板塊上漲69.04%。此外,食品飲料今年以來漲幅也達到43.55%。
作為“牛市旗手”的券商板塊今天也扛起進攻大旗,板塊大漲4.34%,成交額達到737.64億元。其中,財通證券漲停,西南證券(600369,股吧)、中信建投、東方財富(300059,股吧)漲幅均超過7%。
此外,科創板今天也迎來大爆發,科創50指數大漲5.45%,成交金額達484.68億元,年初至今漲幅已經達到47.69%。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科創板迎來了眼科醫療器械第一股愛博諾德,發行價33.55元/股,今日開盤暴漲500%,收盤大漲616.84%,總市值達到253億元。
兩大原因或致A股大漲
為何市場突然爆發,一家大型私募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天大漲可能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海外疫苗有比較好的進展,所以醫藥尤其是疫苗行業領漲;另一方面可能這周召開政治局會議,市場預計將見到結構轉型、貨幣政策或不會緊縮等預期。
截至7月28日,美國新冠病毒肺炎確診病例數高達440多萬。據相關媒體報道,周一,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和摩德納(Moderna)公司而開發新冠疫苗進入了最后的試驗階段并開始了其最大規模的人體測試,參與測試大概有30,000名志愿者;另一家疫苗研發公司——輝瑞公司(Pfizer Inc.),也在周一晚些時候宣布已經開始對其公司的疫苗招募試驗志愿者。
此外,由中國和英國牛津大學生產的其他幾種疫苗,也于本月初在巴西和其他受災嚴重的國家開始了較小規模的最后階段試驗。
今日上午,北京市發改委主任談緒祥介紹,北京經受住了新發地批發市場聚集性疫情的嚴峻考驗,科技抗疫支撐作用突出,目前已有5個新冠疫苗獲批進入臨床研究,其中2個已進入Ⅲ期臨床試驗,4個中和抗體藥物獲批臨床試驗。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上周日的一場網絡研討會上表示,自己已經接種一實驗型新冠病毒疫苗。
本周,備受關注的二季度政治局會議即將召開,會議將總結上半年經濟形勢,并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方面定下基調,處于節點的貨幣政策走向何方值得期待。
方正證券方正證券(601901,股吧)首席經濟學家顏色表示,貨幣政策將在保持總體穩健的同時強調靈活適度,總體而言還是延續5月底、6月初以來貨幣政策總體偏穩健,但是還要強調靈活適度,以及進一步強調降準降息、再貸款。
“而且今天漲得好的以科技、消費為主,這兩大板塊前期調整了一段時間,現在反彈一波也正常。”上述私募負責人表示。
安信證券認為,市場在經歷7月過快上漲,短期在面臨外部不確定環境下,可能還面臨一個階段的整固,新一輪上行行情還需要等待轉機。從中期看,全球流動性泛濫、中國復蘇趨勢占優,A股配置吸引力占優這三個核心因素都還沒有破壞,我們對A股市場中期看多維持不變。
北向資金又回來了,全天凈買入超70億
值得注意的是,在連續4個交易日凈流出后,北向資金終于又回來了。
Wind數據顯示,截至收盤,北向資金全日合計凈流入77.31億元,其中,滬股通凈流入4.15億元,深股通凈流入73.1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北向資金在A股的權重不斷上升,已經逐漸成為A股的風向標。由于北向資金的數據公開透明,如何跟隨北向資金發現投資機會備受市場關注。
中郵證券在研報中指出,北向資金可以分為三類風格:
第一類資金我們給它起名叫“配置型外資”,主要托管在外資銀行,配置型外資的投資風格比較穩健,交易頻次較低,且配置風格比較穩健,這部分資金是北向資金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占比在60%-70%左右。
第二類資金我們可以稱作“交易型外資”,主要托管于外資券商,交易型外資奉行高頻交易,根據中信證券(600030,股吧)研究所的分析,其交易頻繁系數是配置型外資的117倍,資產配置風格較為多樣化,這部分資金在北向資金中占比為25%-30%,但在成交量部分貢獻極大,我們每日看到的流入流出大多為這部分資金所為。
第三類資金我們可以叫它“兩岸游資及散戶”,主要托管于中資、港資金融機構,同樣是高頻交易,但配置撲朔迷離,因其在北向資金中占比不足10%,所以不做特別的分析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從2018年9月份以來,無論滬深300如何波動,配置型外資基本呈勻速流入狀態。從2020年以來,配置型北向資金主要集中在醫藥、電子、家電、電力板塊。
交易型外資追漲殺跌起來毫不手軟,而且擇時及其精準。
開源證券也表示,2020年7月以來北上資金波動加劇和風格漂移,不建議投資者以“假外資”和“洋游資”的態度選擇性忽視。這種力量在熱錢流入的背景下,大概率不是“曇花一現”,未來我們認為將重構市場對于原先北上資金的風格、交易者結構的認知。我們目前能夠觀察到的現象是:“熱錢”正在涌入A股的估值“洼地”,這與當前國內機構投資者抱團高估值成長板塊形成鮮明對比,這或將是后續市場風格與波動的重要預期差來源,A股專業的機構投資者應該從配置上為迎接“遠方來客”做好準備:衡量當下所有資產的風險與收益比。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證券時報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