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實體經濟主體降成本一直在進行。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積極出臺了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措施,緩解了企業經營困難,有力促進了全面復工復產和經濟社會平穩運行。日前,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4部門又聯合印發了《關于做好2020年降成本重點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從減稅降費、金融支持、降低制度性成本等方面做出了進一步安排部署。
《通知》部署了23項具體任務,綜觀這些任務有一個明顯特征,就是“國字頭”被賦予了更多重任:減稅降負、降低制度性成本的執行主體是政府部門;加強金融支持的重要執行主體是國有銀行;降低電力使用成本、物流成本、寬帶使用成本等的執行主體也是具有優勢地位的國有企業。
這體現了降成本過程中的政府責任。
各級各部門已經出臺的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預計全年可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現在重要的是要把該減的稅堅決減到位,該降的費堅決降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強調了在研究制定政策過程中,要避免隨意制定加重企業負擔的“隱性”條款。“隱性”條款是企業負擔中的重要一項,比如開辦企業要經過一系列的審查,要蓋幾十個公章,這中間既有時間成本,也有市場主體可能要付出的灰色成本;再比如,一些地方隨意提高環保標準,動輒就對企業甚至整個行業進行關停,其對企業造成的損失不言而喻。這次《通知》明確指出,要持續推進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規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防止出現“一刀切”,避免過快提高標準導致企業應對失措。這既是對過往教訓的總結,也是對將來可能出現情況的警示和約束。
減稅降費無疑會加大財政緊張局面,但財政再緊張也不能增加企業的額外負擔。李克強總理7月23日在國務院第三次廉政工作會議上指出,減稅降費將加大地方財政收支平衡壓力,但財力再緊張也不能動市場主體的蛋糕,打違規收費的主意。對收“過頭稅”、擅自提高社保繳費基數下限等行為,要嚴肅查處。
再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方面,包括國有銀行在內的金融系統首先要兌現向企業讓利1.5萬億元的承諾。
金融系統有無讓利空間呢?上半年的數據還未全部發布,但根據一季度的數據,銀行業實現凈利潤7102億元,同比增長5.62%,其中商業銀行實現凈利潤6001億元,同比增長5%。雖然銀行業利潤增長有生息資產增長較快等因素的影響,但在疫情影響下,銀行業的表現還是不俗,同時也說明其有讓利空間。
讓利有多種方式,除了推動貸款利率下行之外,更重要的是銀行要大幅增加小微企業信用貸、首貸、無還本續貸,大力推廣“信易貸”模式和“銀稅互動”,推出適合小微企業特點的信貸產品。不能因為規模小而不為、利薄而不為、有風險而不為,勇于承擔風險也是讓利的一種方式。在疫情沖擊影響下,要引導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而不能“空轉”,更不能增加企業融資成本,要為企業解饑救渴、雪中送炭,切實保障企業的流動性。
再次,要積極推動一些自然壟斷行業減收費、降價格,幫助企業降低生產經營成本。《通知》中明確點了幾個行業的名,比如電力、交通和互聯網服務收費。
在電力方面,要繼續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降低除高耗能行業用戶外的現執行一般工商業、大工業電價的電力用戶到戶電價5%至年底;在交通方面,要深化收費公路制度改革,全面推廣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回購經營性普通收費公路收費權,對車輛實行免費通行;在互聯網服務收費方面,主要針對企業實施互聯網接入寬帶和專線降費,并重點向中小企業和制造業傾斜,整體上實現企業寬帶和專線平均資費降低15%。這些都是貨真價實的具體措施,給實體經濟主體帶去的是真金白銀。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