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錢童心 魏中原 金葉子
北斗升空,航天板塊成了8月3日A股兩市的最強熱點,應用領域市場火熱。
耗時10余年,由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下稱“北斗三號”)于7月31日建成開通。3日,在北斗三號開通的強勢“助攻”下,航天成為全天最火熱的板塊,整體漲幅達8.26%,資金凈流入達69.22億元,領漲兩市。其中,衛星導航、國防軍工、航天航空等細分領域個股紛紛漲停。
在國新辦同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衛星(600118,股吧)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稱,北斗三號具備導航定位和通信數傳兩大功能,可提供定位導航授時等7類服務,是功能強大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且全球范圍定位精度優于10米、測速精度優于0.2米/秒、授時精度優于20納秒、服務可用性優于99%,亞太地區性能更優。
北斗三號開通并使用標志著北斗應用進入新的時代。作為我國一項戰略性工程,該系統所有部件和核心器件實現國產化率100%,已形成由北斗基礎構件、終端集成、系統集成以及下游應用服務構成的全產業鏈。
業內分析人士表示,目前的A股軍工板塊業績穩步回升且在成長領域中估值偏低,北斗概念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或迎來發展機遇。其中“5G+北斗”的天然融合性最為業內所期待。
按照我國導航戰略需求,2035年還將建設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定位導航授時系統。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北斗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林寶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下一代北斗衛星不僅要滿足用戶的簡單需求,還要創造需求和引領需求。未來北斗將不僅能為地球提供導航,還能面向深空,支持天文導航。”
2萬億導航產業市場
林寶軍表示,導航系統全產業鏈是一個2萬億元人民幣規模的市場,去年北斗市場的產值已經達到3000多億元人民幣。隨著北斗用戶規模進一步上升,未來成本降低是必然趨勢。
他還稱,我國的北斗產業鏈已經從材料、芯片到終端單機,都實現了技術的自主可控。“我們用的龍芯CPU以及北斗的操作系統,都是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林寶軍說,“北斗的核心器部件已經實現了完全的國產化。”
位于上海張江的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是北斗衛星團隊中的主力軍。35顆包括試驗衛星在內的北斗三號衛星中,有12顆是上海研制和發射,實現了眾多關鍵技術的突破與創新。林寶軍對第一財經記者介紹稱,北斗導航系統的定位精度指標在國際四大導航系統中處于領先,北斗系統時頻精度更優、信號質量更好、用戶體驗更佳。
林寶軍稱,北斗工程設計之初打破了新技術不超過30%的慣例,新技術占比超過70%,從而保障長壽命衛星的持續先進性。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冉承其在發布會上表示,北斗應用前期取得很大進展,衛星導航產業產值2019年超過3450億元,但和系統建設成就來比,北斗未來應用道路依然漫長。接下來將從構建完整的政策保障體系,更加開放、融合,推動衛星導航和新興技術的融合,注重科研創新幾個方面來推動北斗系統的深度應用。
在上海交通大學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重點實驗室/上海北斗導航創新研究院副院長裴凌看來,北斗三號開通正式提供全球服務后,下一步就是關注應用的規模化、產業化、國際化。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北斗+”高精度行業應用和“+北斗”的高精度大眾化應用潛藏較大機遇。
裴凌告訴記者,現在大家平時用手機就可以定位導航,所以對于高精度的感受不明顯。但是對于輔助駕駛、自動駕駛而言精度要求會更高,而手機導航目前無法滿足要求,因此需要靠衛星定位增強技術,依靠天上或者是地面上建的參考站,修正一些誤差并告訴用戶。“原來手機定位可能存在5米、10米的誤差,如果用這種精度的導航去做自動駕駛是不行的,這個時候就需要高精度的技術,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業內看好“5G+北斗”
冉承其在發布會上表示:“我們要多關注北斗導航系統未來的創新應用。只有利用更高精度的導航,才能提供更精準的位置服務。隨著互聯網時代逐漸發展演變為物聯網時代,會催生出新的產業和行業。”
他介紹稱,目前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與其他全球導航系統相比,有“人有我優,人無我有”的優勢,比如短報文服務功能,可以輸入1000個漢字的信息;高精度應用覆蓋中國境內3000個地面站,可以實現毫米級的應用,比如車道級的導航等,未來還將在防災減災、國際搜救等方面提供服務。
“北斗三號導航系統首先要解決系統的連續穩定高效運行,接下來要謀劃未來發展。”冉承其表示,“比如低軌衛星的增強手段,以及厘米級的高精度應用網絡。”他表示,隨著定位技術手段的增強,未來衛星導航在水下和室內信號弱的問題會得到解決,并且能夠向更遠的宇宙深空探測方面拓展。
“未來國家建成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就是要跨物理領域的定位,這是一個以北斗為核心定位體系,把水下、室內和太空聯系起來。”郁文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安信證券研報表示,北斗組網短期內利好北斗三號軍工裝備行業,中長期利好民用北斗基礎設施及終端的持續普及。在商業領域,預計2021年后北斗民用基建將拉開帷幕。隨著北斗終端逐步普及,其新興商用領域應用或值得關注自動駕駛、5G授時、物聯網、精準農業、高精度測繪等。
華創證券研報認為,北斗系統具備高精度導航、實時定位、精確授時等能力,在地基增強系統的服務下可提供亞米級甚至厘米級的位置信息。同時,5G具備大帶寬、低延時、高可靠特性,可在衛星信號被嚴重遮擋時及時補足感知情況。未來,5G+北斗的高度融合可加大北斗高精度導航的技術價值,在物聯網、智能駕駛、車聯網、智慧交通等領域帶來新的活力與機遇。
不僅如此,北斗已經著手下一代技術的發展,計劃將于2035年前建立一個更加智能、更加泛在、更加融合的系統,這些系統將是一個從深海到室內、到地面、到深空,空天地海一體,能力更強、更安全、更可靠的系統。
根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發布《2020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較2018年增長14.4%,預計2020年達到4000億元。導航定位終端社會總持有量超過10億臺。
在這個千億市值的市場藍海中,最為業內看好的是“5G+北斗”組合。冉承其表示,“5G是正在逐漸深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中,對時間和位置就會提出更高要求。在目前可以認知的未來,只有衛星導航系統能夠提供更高精度的位置和時間信息。所以,5G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具有天然融合性。隨著5G的到來,從互聯網到物聯網時代,我們也特別希望北斗和5G、人工智能、新興技術等的融合,一定會催生出新興產業、行業,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位TMT行業的分析師也對記者表示:“北斗三號涉及的導航和通信擁有多種技術,該系統會與5G、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智慧城市等新技術加速融合,涌現多項產業融合現象。具體到車聯網方面,雷達感知、模塊終端、邊緣計算設施等細分板塊的個股或是值得關注的投資重點。”
據悉,北斗系統28nm工藝芯片已經量產,用戶規模達億級,此外北斗系統22nm工藝芯片即將量產。冉承其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大部分智能手機均支持北斗功能,支持高精度應用的手機已經上市,未來將構建起集芯片、模塊、板卡、終端和運營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