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8月7日電 題:《劉剛:人工智能步入以融合產業部門為主導的新階段》
作者 劉剛(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
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正在步入以融合產業部門為主導的新階段。如何推動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是新階段發展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關鍵。
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發展源于經濟轉型升級創造的智能化需求,是內生性的。隨著核心產業部門的發展和關鍵技術的成熟,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步入以融合產業部門為主導的新階段。與核心產業部門的發展相比,融合產業部門的發展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 2020》研究表明,目前人工智能已經廣泛分布在包括智能制造、新零售、新媒體和數字內容、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在內的18個應用領域。從2019年各應用領域的融資情況看,排名前三的分別是新零售、新媒體和數字內容、金融科技。從總體看,消費互聯網升級仍然是人工智能投資的熱點領域。人工智能在產業互聯網領域的深度應用,還需要基于網絡空間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體系的創新與積累。可以預期,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將引發新一輪科技創新浪潮。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形成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和規模生產(應用)之間良性創新循環,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從歷次工業革命發生發展的歷程看,與通用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相伴隨的是生產方式的創新。例如,隨著蒸汽機的應用,機器工廠取代工場手工業,成為制造業占主導的生產方式。而隨著電力的應用,福特制開始出現,并最終成為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生產方式。盡管豐田制只是福特制的改良版,但是局部柔性化的實現使日本制造在20世紀80年代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的前沿。
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IT技術的應用,溫特制成為新的生產方式。模塊化實現了產品設計和制造業內部分工的深化,實現了制造業資源的全球配置。因為創新主要集中在包括美國、歐洲和日本在內的少數國家,跨國公司成為技術創新和產品內分工的主導者,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而集群生產的崛起,使包括中國在內的后發國家嵌入到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價值鏈。
進入21世紀,網絡空間的發展催生了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興起。隨著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智能時代的生產方式將有別于福特制和溫特制。其中,網絡化、數字化、平臺化和生態化是新生產方式的基本特征。因為人工智能應用的基礎和前提是網絡空間的發展,其中信息物理系統和數字孿生是基本技術手段。隨著物理與信息空間融合程度的提高,網絡空間可以實現對物理空間生產制造活動的優化和控制,從而實現制造業的智能化。基于網絡空間的制造業智能化,是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和全球價值網絡形成和發展的基石。
人工智能屬于通用技術。在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過程中,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培育和完善是產業智能化的關鍵。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對50家非初始人工智能上市公司智能化技術來源的研究表明,傳統產業智能化的技術來源不僅來自平臺和人工智能上市公司,而且來自大學、科研院所、人工智能新創企業、獨角獸企業和其他中小企業。其中,中小企業提供的技術占傳統產業智能化技術來源的25%。從技術類型看,大數據、云計算、芯片和計算機視覺是實現傳統產業智能化的關鍵技術。包括平臺、大學、科研院所和中小企業在內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是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基礎。
從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和發展看,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是一系列互補性創新和專用性知識積累的結果。核心產業部門與融合產業部門的良性互動是實現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創新循環的基本條件。為了實現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循環,發展以“雙創”為導向的新經濟是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根本途徑。(中新經緯APP)
劉剛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