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將以“金融科技”之名,搶占新一輪發展浪潮制高點。
近日,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前夕,官方披露了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行動方案,重點提出“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全球金融科技創新高地。這一創新且又罕見的提法,引得社會廣泛關注。
“金融科技”到底是什么?著名經濟學家管清友曾提出,其是美國硅谷和英國倫敦的高科技公司利用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對傳統金融進行顛覆和改造。英國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提出,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它能創造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響。
可以說,對于金融科技的定義尚未形成統一標準,但本質基本一致,簡單來是將科技與金融相融合,利用新興信息技術,改造和創新金融服務,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服務實體經濟與社會民生。
為何瞄準“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是深圳?眾所周知,深圳積淀了一系列的先發優勢,政府歷來重視創新,政策舉措也不斷傾斜,近年來更是“筑巢引鳳”夯實金融科技發展根基,落地了一批金融科技研究院或機構,加碼金融科技人才招募等,深圳在這些方面的確走在了前面。此外,不僅金融科技專利儲備量不僅領跑全球,其在全球金融科技發展指數中還超越香港和廣州。得益于金融科技崛起,2019年首次躋身“全球十大金融中心”。
要實現這一目標,深圳最直接的驅動力來自于哪?縱觀國際國內任何一個新興產業的誕生與壯大,都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先鋒示范與帶頭作用,它們好比產業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長何杰曾公開表示,“深圳已培養出一批優秀的金融科技領軍企業,例如目前已是國內最大規模金融科技集團的中國平安(601318),國內首家互聯網民營銀行微眾銀行,推出業內首家人工智能投顧服務的招商銀行(600036,股吧),唯一持牌市場化個人征信機構百行征信等!
這些龍頭企業,儼然將扮演深圳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先鋒部隊,在新的歷史使命下,它們勢必將在未來很長時間里發揮出更強的主導作用。
做全球金融科技NO.1,深圳有何底牌?
無論是北京、上海、廣州、杭州,還是香港,這些城市在金融科技賽道上,都在搶先布局爭當“一哥”。但為什么是深圳率先提出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央對深圳的定位有一項是“支持深圳市建設保險創新發展試驗區,推進深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開展科技金融試點,加強金融科技載體建設!边@意味著,發展科技金融是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次提出此目標便不難理解。
事實上,深圳金融科技起步早,專利儲備、創新研究等方面的能力都處于領先位置,科技創新企業密集活躍。
今年7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專利數據庫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專利排行榜TOP100》中,前十家企業中有八家為中國企業,深圳本土企業獨占5席,全球第一。其中,中國平安以1604項金融科技專利申請量位列全球第一,阿里巴巴以798項名列第二,緊隨其后的也是來自深圳的騰訊,專利申請量為442項。
近年來,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院、未來金融監管科技研究院、全國唯一的金融科技測評中心、全國唯一的市場化個人征信公司百行征信、具有EID數字身份認證技術的中信網安等一批金融科技重要機構落戶深圳,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了基礎設施保障。
此外,深圳多措并舉鼓勵創新項目,“筑巢引鳳”吸引金融科技人才加盟,深圳已設立了金融科技專項獎,全年市、區有1200萬獎金被用于獎勵金融科技、綠色金融科技、社會影響力等應用項目;在政策扶持上,金融科技也已被納入了《深圳市十大重大科技產業專項實施方案》。
針對金融科技的發展,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長何杰曾說,“政府除了在扶持企業之外,還要建設完整的金融科技生態,包括建立人才的標準,與高校開發相應的課程和專業,成立金融科技委員會等等。”目前,深圳在人才培養上探索出了更多新路子,例如2019年3月正式啟動的“深港澳金融科技師專才計劃”,該計劃仿照CFA(特許金融分析師)模式,將在深港澳區域推動金融科技師的培訓認證,旨在推動深港澳金融業界攜手合作,實現三地金融人才標準一致。
憑借先發優勢,深圳這座“金融科技”創新之城,早已亮相國際舞臺。數據顯示,在浙大AIF、浙大ZIBS、浙江省IDR聯合發布的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報告中,深圳市位列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第6名。英國智庫Z/Yen集團聯合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于2020年3月發布的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中,深圳金融科技位列全球第6名,領先于香港。
中國(深圳)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余凌曲博士表示,“從全球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在金融領域廣泛應用,正加快顛覆傳統金融發展模式。深圳提出建設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和全球可持續金融中心,是順應全球金融變革趨勢的戰略舉措!
在經濟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下,金融科技代表著經濟發展未來時。有分析認為,金融科技是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底層技術,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支持實體經濟取得新發展,提升風險防控能力,改善服務體驗,核心是掌握未來經濟活動定價和定規則的能力,深圳未來大有可為。
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歷史風口下,深圳本土成長起來的平安、騰訊已“先行先試”,探索發展金融科技產業,搶占發展先機。其中,騰訊創建了國內首家互聯網民營銀行微眾銀行,為廣大客戶提供互聯網貸款、理財服務,中國移動支付領軍者微信支付,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日常消費生活,服務惠及廣大用戶,騰訊近年來也逐步布局企業金融科技業務,勢頭迅猛。
平安金融科技正發力:“殺雞用牛刀”
金融起家的平安,其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布局更為立體和系統化,不妨作為典型案例予以探究。作為深圳金融業的金字招牌,中國平安在金融科技賽道上,有著自身的深刻見地與獨特模式。
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曾在內部會議上說,“金融科技創新,必須是殺雞用牛刀。過去十年,平安累計投入1000億元建立領先科技能力,研發人員從幾千人擴展至3.5萬,科技人員近11萬。平安看似用力過猛的戰略,正是要打造一把金融科技‘牛刀’,先賦能自身,待業務經驗與技術成熟后向外輸出,利用金融科技從銷售、產品、風控、客服、作業、經營、科技等各方面全面徹底替換、賦能和升級!
平安依托傳統金融優勢以及對創新科技布局,不斷夯實底層技術基礎,深入開展人工智能、區塊鏈、云等核心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同時設立了8大研究院,57個實驗室。自主知識產權方面,平安的科技專利申請數累計達21,383項,在金融科技和數字醫療科技領域已公開專利申請數分別位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
平安打磨的“牛刀”,已在金融場景中得到全面深入運用,并為實體經濟、社會民生、智慧城市注入強勁“動力”與新鮮“活力”,乃至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貢獻出“深圳力量”。
1、鍛造金融黑科技,武裝自身主業
站在金融行業立場看,科技正顯著改變金融業基本要素。創新性的金融解決方案,逐步對更多底層運行環節完成智能化改造,幫助降低人工成本、交易處理成本、提升服務效率。在平安內部,“黑科技”打通了業務全流程,卓有成效。
例如,在客服務場景中,平安智能語音機器人已覆蓋集團83%的金融銷售場景、81%的客服場景,全年累計服務量達8.5億次,可實現每年坐席成本下降11%;在員工招聘場景中,AI面談官已累計面試超600萬人次,累計減少人工面試68萬小時,極大提升效率、減少人力成本。
在保險理賠場景中,以智能理賠為例,平安先以“牛刀”賦能自身保險金融主業,通過積淀了數十年的理賠資料庫大數據,以及遠程智能圖片定損技術,實現最短3分鐘內完成車險理賠審核,遠超世界保險業平均一周的理賠時效。而現在,該解決方案已部署于全國90多家保險機構,每年理賠量超過1200萬次。
2、開放賦能,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生
當平安成功踐行“科技賦能金融主業”后,將這些金融科技能力開放給更多的C端、B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已成功用金融科技“渡己”的平安,正將金融科技開放“渡人”,最為典型的就是廣泛服務于中小金融機構、廣大普惠金融人群。
今年1月2日,廣東省中小企業融資平臺上線,廣東省省長馬興瑞親自出席上線儀式。該平臺由平安旗下金融壹賬通主導,憑借其積累的金融科技服務,可著力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為企業提供多維度商業信用畫像,量身訂做提供供應鏈融資、貿易融資、知識產權融資等多種融資方案,并幫助金融機構強化風險管理能力、提高金融服務效能。目前,平臺已成功對接省內100多家金融機構,上線300余款金融產品,將成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載體,為充分釋放中小企業發展活力提供有力支撐。
金融壹賬通致力于打造“牛刀”,從賦能自身金融出發,逐步成為整個行業的金融科技的“提供者”、“輸出方”,構建了13大標準化端到端解決方案,50+核心模塊,包括云核心系統、2400+個API接口的軟件+服務云平臺(Technology-as-a-Service TaaS),服務超過3700家金融機構,每年支持金融交易規模超過20萬億。
除了傳統中小金融機構,還有一類對象,更是飽受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困擾,那就是廣大中小微企業及普惠金融人群。
今年疫情期間,平安普惠首創非銀抵押借款無接觸、零上門極速全線上流程,小微企業主可直接通過APP自助申請、全線上辦押、多方視頻簽約,享受“足不出戶家中坐,申請到放款3小時”的高效服務,真正實現利用創新科技推進“放管服”改革工作,目前該產品已開始在河南鄭州試點。
據悉,平安普惠主要解決小微人群從0到1的信貸可獲得性難題,在業內率先應用AI視頻面審,大幅降低了風控成本,更以統一對外審批形象提供標準面審,提升了服務品質。數據顯示,平安普惠新增客戶中60%在過去3年內沒有從銀行貸款,但通過平安普惠的借款服務,兩年后45%的客戶自行獲得了銀行貸款。平安普惠已經服務了超過1100萬小微為主的普惠金融人群,無抵押貸款占比74%,借助科技運營成本降低了58%。
3、精準輸出,助力現代化城市治理
早在2010年,IBM就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短短幾年的時間,“智慧城市”已在中國遍地開花:超過95%的中國副省級城市、76%的地級城市,總計超過500個城市都在布局智慧城市建設。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智慧城市試驗場,中國平安則利用自家的金融科技看家本領,以“優政、興業、惠民”為目標,精準打造系列智慧城市標桿,助力深圳城市現代化治理。
今年1月1日,由平安智慧城市承建的深圳市智慧財政一體化平臺正式上線運行,該平臺綜合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實現從“傳統經驗型人力管財”向“可數據化智慧理財”的跨越轉變,全面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前述平臺上線運行不久,即出現了新冠肺炎疫情,通過平臺先進的全生命周期項目管理功能,快速回收各已下達項目10%的資金,支持企業共渡難關。截至7月上旬,該平臺共完成深圳市本級18億元防疫資金安排,防疫支出約10.9億元,切實保障了防疫資金有效使用。
“交通擁堵”恐怕是每一座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的一大痛點。有調查數據顯示,全國361個城市中,有61%的城市通勤高峰時處于緩行狀態,有13%的城市處于擁堵狀態——城市智慧交通建設刻不容緩。
平安深耕車險三十多年,構建起業內規模最大的“5大汽車出行數據庫”,車主服務量每年超過6000萬,對交通行業和市民出行場景有著深刻理解;谧陨韴鼍盎芰,平安智慧城市為深圳打造了智慧交通一體化平臺,以實現對交通需求的精準管理。比如,為了解決“小事故、大擁堵”的難題,平安將圖像識別技術和視頻通話結合,上線“輕微事故遠程視頻處理平臺”。以前,市民遇到交通事故都需等待交警到現場取證定責,現在涉事司機只需掏出手機,即可與交警視頻通話并在其指導下對事故現場拍攝,實現“報案‘0’門檻”“撤離‘0’等待”。如今在深圳,超過70%輕微交通事故通過遠程視頻處理平臺受理,日均處理量約500起,事故平均撤離時長從40分鐘減少到5分鐘,最快2分鐘可完成撤離,極大緩解了交通壓力。
這些都是平安通過長期以來積累的金融及科技優勢,賦能現代化城市治理的縮影。
結語
在金融科技賽道上,以平安、騰訊為首的深圳龍頭,不僅立足本土,更是讓金融科技走向海外,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2018年,金融壹賬通和平安科技憑借區塊鏈平臺及專業技術,擊敗微軟、IBM、埃森哲、R3等區塊鏈行業巨頭在內的11家競標機構,中標香港金融管理局旗下的國際貿易融資平臺項目,并得到香港政府部門以及七家國際銀行的認可。中國平安成為國內首家區塊鏈技術“出海”的金融科技企業。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不掌握核心技術,我們就會被卡脖子、牽鼻子,不得不看別人臉色行事。而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市場換不到的。我們必須爭這口氣,下定決心、保持恒心、找準重心,增強抓核心技術突破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在金融科技領域,我國正逐步主導全球發展浪潮,而在新的歷史起點,深圳已提出一個遠大目標——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這既是深圳特區第二個40年將要肩負的歷史使命,也更是那些誕生于深圳、伴隨深圳特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深圳企業的共同責任。
深圳造就的創新產業發展環境,與樣板龍頭企業相得益彰,互為成就。得益于這座創新之城與生俱來的前瞻謀劃,持續培育的科技土壤,無數具有科技夢想的人才加盟,平安扎根并成長于深圳,將金融演繹極致,將金融科技發揚光大。以平安、騰訊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已悄然“出圈”,在全球金融科技戰場,勢必將在未來綻放出強大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將代表深圳乃至全球金融科技的未來!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