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鄒臻杰
[ 如何看待組團式醫療援藏工作的意義?“原來無法診斷的病癥現在能夠明確診療了,老百姓(603883,股吧)原來不敢在市里看的病現在敢看了,原先不敢在市里做的手術現在敢做了。”上海第九批援藏干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萬興旺告訴記者,“我們仍要提升當地醫院的‘造血’能力,盡最大努力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
一系列格局性變化、進步在西藏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體現得淋漓盡致。
“那天14時30分許,當救護車閃著警燈呼嘯駛來時,我們創傷中心急診及各專科醫生已經全部到位。”上海第九批援藏干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創傷中心醫療總監婁佳寧對最近發生的一起農用三輪車側翻掉入山溝引起的嚴重交通事故急救仍印象深刻,事故導致多人受傷。
最終,所有傷員完成急診處置、檢查和收治的處理一共耗時1小時55分鐘。婁佳寧感慨說:“這次急診救治是我院創傷中心成立后的第八次大型救治工作,相較于前幾次救治工作也有了較大改進,這主要表現在:急診人員安排更為合理有序,各專科處理傷員更加積極主動,救治流程出口得到保障,傷員急診滯留時間明顯減少等。”
今年是上海對口援藏日喀則市的第26年,也是組團式援藏的第5年,醫療專家人數也從最初的12名增加到了31名。截至目前,日喀則市已實現90余種“大病”治療不出藏、2000種“中病”不出市就能治療。
如何看待組團式醫療援藏工作的意義?“原來無法診斷的病癥現在能夠明確診療了,老百姓原來不敢在市里看的病現在敢看了,原先不敢在市里做的手術現在敢做了。”上海第九批援藏干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萬興旺告訴記者,“我們仍要提升當地醫院的‘造血’能力,盡最大努力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因地制宜,醫研結合
創傷中心的運行里,一套完備、合理的急救流程必不可少,而這也與醫院綜合能力的高低直接相關。
正如婁佳寧向記者闡述的,“應對突發急救,應由醫院總值班負責開通綠色通道,行政主任負責通知臨床各專科值班醫生及備班主任,業務主任會同急診值班主任安排急診搶救人員、檢查搶救設備和騰出搶救復蘇床位。”
又比如,對于事故中的危重傷員,需要夾上帶有編號的紅色胸牌,負責處理的醫生護士也將同樣的胸牌別在胸口,這項措施保證紅色重危病人必須有一名醫生和護士專門負責。“這也是創傷中心各項流程與方案不斷改進的結果。”婁佳寧說。
接下來,所有傷員在完成檢查后,會按照損傷各部位嚴重程度和處理優先順序收治到相應科室。婁佳寧進一步表示:“科室間沒有推諉,沒有扯皮,主治科室負責收治,合并損傷科室負責聯合診治、定期會診。”
記者也了解到,規范的流程還得益于早期的制度建設。“比如,在2017年爭創三甲期間,我院得以全盤采用了上海三甲醫院的規章制度,這對醫院體制機制建設促動很大。”萬興旺說,援藏醫療專家幫助健全規章制度300余項,優化和再造流程260多個。
萬興旺表示,目前醫院正在申請以創傷急救為內容的“省級臨床醫學中心”,已經通過了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的第一批立項,并有望在下半年掛牌。“根據這邊車禍較多的情況,來設立以臨床應急為主、結合教學與科研的綜合臨床醫學中心。”
由于當地車禍引起的急救事故占相當大的比例,創傷急救的臨床醫學中心將由骨科團隊來牽頭。“該中心在此前也沒有先例可循,其進步、發展也集合了很多來自國內外大型醫院的優秀經驗。經過幾輪提質量建設,包括一些反復演練與實踐,如今證明,該中心在覆蓋整個日喀則市的公共衛生急救能力的改善上,意義非常大。”萬興旺說。
在萬興旺看來,任何臨床醫學中心,最終都要依賴基礎救治、后續研究等臨床內容來支撐,這也非常契合該院五大多學科會診(MDT)中心建設的初衷。
在醫院下一步發展規劃中,將著力建設的五大多學科會診中心包括胸痛、創傷、卒中、危重孕產婦及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此外,以放射影像診斷、檢驗病理診斷和臨床藥事為主的三大區域中心的軟硬件建設也將進一步完善,這也包括要購置一批床旁纖支鏡、治療型纖支鏡、視頻氣管插管鏡、床旁血濾機、清醒鎮痛儀等設備。
截至2019年12月底,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年總診療人數達到24余萬人次,比2015年增加50.4%,患者平均住院診療日為10.75天,比2015年下降3.83天。
人才帶教,授人以漁
除了依據當地情況進行重點工作安排之外,人才帶教也成為維持穩定、持續的醫技水平的關鍵。
“目前我院三、四級手術占到總手術量的45%,若開展一些如微創等難度較高的手術下,醫生所獲的工作績效也會有所翻倍。”萬興旺認為,人才培養是組團式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造血遠比輸血來得重要。醫技提升的同時,團隊的積極性才能被逐步帶動起來。
據了解,2015年以來,共227名醫務人員組成82個承接團隊結對跟學,所開展的568項新技術中有263項為本地醫務人員完全掌握,89余項新項目填補了全區的空白。
以當地群眾多發的卒中疾病為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梁曉峰教授團隊研究發現,1990年到2017年,西藏地區腦卒中的發病率居全國首位。因此在當地開展腦卒中的救治工作意義重大,且十分迫切。
“臨床醫生的援藏時間短、任務重,我們的目標就是要盡快讓當地醫生掌握一些實用的臨床技能。”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高超告訴記者。
如何帶教?高超表示:“我們科室一共有10名本地醫生,相對來說臨床基礎薄弱,特別是在腦血管病的處理上。結合當地疾病譜和自身專長,通過教學授課+教學查房+手術指導的方式開展科室帶教。”
“通過近一年的帶教,我們科室已經有3名醫生熟練掌握全腦血管造影術,2名醫生初步掌握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治療和開顱動脈瘤夾閉術,1名醫生初步掌握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高超說。
記者也了解到,為了加快卒中中心建設,高超的團隊已經申請采購“動脈瘤介入治療人工智能微導管塑形系統”和“神經介入手術人工智能模擬系統”。上述兩套系統的引進可極大縮短當地醫生介入治療培訓周期,更好地服務于當地卒中患者。
數據顯示,2020年,上海醫療援藏干部帶教學員50名,5批次醫療組團式援藏專家共帶教284人次本地醫療業務骨干。如心血管病介入治療、內鏡治療、胸壁外科綜合治療、卒中動脈內取栓、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治療、ERCP技術、關節鏡及關節置換手術等先進技術均已被當地醫務人員悉數掌握。
“幫助當地提升造血能力,滬藏醫生間的帶教是第一步。”萬興旺說,“除了早期的臨床帶教,如今我們也將上海成熟的常規教學、科研體系等引用過來。比如,在師帶徒的一對一模式下,每位專家平均都要帶教2~4位本地的醫學生。”
第二步,則是要陸續形成院際間的定點教學、培養。比如,經溝通后,西藏大學醫學院在該院設立了臨床醫學的教學點,并定期向該院派駐臨床醫學實習生。另外,該院現也成為西藏大學醫學院的碩士培養點。這意味著,此前該院醫務人員進行學歷化進修的機會比較少,但如今能由該院自主培養醫學碩士生,從而提升他們在臨床教學科研上的思路。
第三步,從長遠來看,則是要推進遠程會診方面的進展。萬興旺認為,如今,從疑難病癥會診,到常態的會診、咨詢,以及教學查房、帶教等方面,都可以在滬藏的遠程對接下形成一次次互動與聯系。
“上海醫學的進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系列高頻次、高層次的自由學術交流。”萬興旺感慨說,依托上海大后方的學術團體資源,各類培訓班、研討會等陸續與當地行政、信息等各板塊醫務人員實現分享,“下階段,我們還要啟動后備人才隊伍的建設,加強培養,來推動現有的中層干部更積極、有效地開展工作。”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