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們乘風破浪,讓人們重新認識了30+女性的魅力。而《三十而已》熱播則放大了這一光環背后的危機和困惑。
全球經濟變局下,科技進步和時代發展正在無形中推動著女性力量的覺醒。顯然,這是一個“她力量”勃發的時代。女性不再是歷史敘事的“失語者”和“幕后人”,但面前仍有年齡、家庭、職場的約束與牽絆。
8月6日-12日,由新京報貝殼財經主辦的“中國經濟新格局:乘風破浪”夏季峰會在線舉行。在“她力量”女性領導力論壇上,知名超模、演說家、特斯拉總裁埃隆·馬斯克的母親梅耶·馬斯克,知名媒體人、陽光媒體集團董事長楊瀾,奧運冠軍、乒乓球女子單打大滿貫得主鄧亞萍,共話女性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成長和蛻變。
當你選擇繼續深造,確實會犧牲很多,但這只是在經濟上。——梅耶·馬斯克
放下一切去讀書,就是不想吃青春飯,我的事業應隨著年齡增值而不是不斷貶值。——楊瀾
女漢子也好,女強人也好,都是強加給女性的,為什么女的就叫女強人?——鄧亞萍
談“三十而已”
30歲無需焦慮,“小車不倒盡管騎”
新京報:最近《乘風破浪的姐姐》、《三十而已》熱播,也引發30歲以上女性在職場、生活中關于困惑和焦慮方面的熱議。你們是否害怕過這個年齡以及有過焦慮?
梅耶·馬斯克:我從不害怕變老。30歲時我還沒離婚,所以還處在擔驚受怕、極不愉快的婚姻狀態之中。直到31歲時,我才帶著三個孩子從婚姻中逃脫出來,并從頭開始。所以,直到31歲我的生活才開始好起來。
楊瀾:完全沒有焦慮。現在大學畢業就已經22歲、23歲,30歲僅僅是職業生涯的一個開始而已,我們可能剛了解自己的優勢以及真正的理想所在,也可能剛開始組建家庭或是成為母親。我30歲的時候正是處于這樣一個剛剛開始的狀態,所以沒有任何時間焦慮,而是一心往前奔跑的時候。
在30歲的時候,我創立了中國電視上第一個高端訪談節目《楊瀾訪談錄》,一直做到現在。我那時候就是想做一個高端節目,把國際化視角帶給我的觀眾。應該說過去了20年,也做到了,所以我覺得非常有價值感。
30歲的時候我也成了母親,一方面要工作,一方面要帶孩子,的確有時候感到精力有點不太夠用。其實就是勇敢地往前走。我很欣賞愛因斯坦說過的一句話,就是小車不倒盡管騎。
鄧亞萍:其實我是非常焦慮的。24歲之前是我非常輝煌的人生,拿到了所有我能拿到的冠軍,四個奧運金牌,18個世界冠軍,連續排名世界第一,連續八年時間,到現在也沒有人能夠超過這個紀錄。我比較焦慮的是,24歲以后到30歲,退役以后,我是一切從零開始,別人介紹時永遠是前世界冠軍、前奧運冠軍,那時候是我人生的高光時刻。我非常焦慮,我做什么事情還會有那樣的高光時刻嗎?
但是畢竟我還年輕,怎么辦?我怎么樣能夠實現自己更大的價值?所以只能是重新低下頭、彎下腰好好去學習。
我用了11年時間從運動員身份轉型,從清華本科一直讀到劍橋的博士。咱們中國有句話,十年磨一劍,我們可以用十年時間,慢慢打磨這把劍,讓自己這把劍更加鋒利,任何女孩子都有機會成功。
新京報:30歲對于女性來說可能已并不是一個特別特殊的節點,但不可否認,一些女性正在經歷著30歲焦慮包括催婚催生以及回歸家庭,對此你怎么看?
梅耶·馬斯克:我會說為什么30歲要感到焦慮?30歲你才剛剛起步,我72歲了,也才剛剛起步。我的意思是,你沒有必要焦慮,只需前行。如果有任何人讓你感到焦慮,你需要讓他們從你的生活中消失。
楊瀾:其實對于女性來說,還是要對自己的人生有所規劃,這個規劃并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按部就班,但是女性同胞們要有一個方向。其實我在30歲以前也是在做主持人,順風順水的時候決定放下一切去讀書,我不想吃青春飯,我的事業應該隨著年齡增值而不是不斷貶值。
鄧亞萍:我認為,我們一定要非常清楚在任何一個階段里要完成什么樣的任務,這可能是基于我是運動員的習慣。當你有了計劃以后,執行力怎樣,這非常考驗你最終是不是能夠成功地達到你計劃的目標。
我認為,關鍵在于,第一,計劃。第二,執行力。第三,成功所帶來的自信,有了自信以后你就會認為你的方法論是行得通的。
談深造學習
學習并非只是完成學位和學歷教育
新京報:根據你們的經驗,在學術或學歷上不斷追求會讓女性獨立并帶來更多收益嗎?
鄧亞萍:就我自己來講,我確實覺得當運動員的時候讀書太少,沒有辦法去跟很多大學生競爭。我想象如果我去當教練,30年以后會是什么樣,我仿佛看穿了自己的人生,當時覺得這挺嚇人的。我認為應該看看有沒有更多的人生可能性。所以選擇了去讀書。
讀書過程當中,并不是說從本科一直讀到劍橋。上清華時我從ABC開始,老師讓我寫26個字母都沒有寫全,就這樣開始了。我覺得能在清華畢業已經很棒了,后來是沒辦法,因為申奧要逼著去講英文,然后還要去國際奧委會工作、開會,也得講英文。
我在劍橋曾經有一段學習英文的經歷,當時就看到劍橋的畢業典禮,所有的學生們非常驕傲和自豪,他們家人盛裝出席。我那時候推著自行車,特別羨慕,我當時想我要是能在劍橋畢業多好,但馬上自我否定了。結果最后讀著讀著發現有戲,我因此要試一試,我這輩子能做的,為什么等下輩子。當然讀起來沒那么容易,也做好了扒幾層皮的準備。五年的時間非常辛苦,終于拿下來了。
中國現在校門對校門的比較多,特別著急。讀書學習是終身伴隨我們生活的一種方式,隨時隨地都得學,就像現在,時代發展太快,不學習自然就會被淘汰。
梅耶·馬斯克:當我離婚的時候,經歷了一個比較糟糕的階段,后來我選擇去上大學,拿到了營養學的文憑,后來在醫院工作時,因為非常喜歡研究工作,也獲得了理學碩士學位,此后繼續攻讀了博士學位。直到現在,我的孩子們還會說,真不敢相信,我們曾住在只有一個臥室的公寓里,孩子們住在臥室,而我睡在客廳的廚房里。我們會在醫院的自助餐廳吃飯,他們還記得漢堡都是潮乎乎的。所以,正像我說的,當你選擇繼續深造,你確實會犧牲很多,但這只是在經濟上。
我想說的是,當你的人生發生轉變,計劃也會隨之改變,而各種困難需要你不斷學習,并努力取得成功。你知道正在為新計劃而努力,并且會變得越來越好,這就是我們需要的勇氣。這就是我們要傳達給中國女性的信息,讓她們繼續前進,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楊瀾:我覺得學習不完全是要完成一個學歷教育或者學位教育才叫學習,其實學習應該成為我們一種終身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工作是學習,跟人的交往也是學習,主動的去看書,跟專業人士請教,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一種方式,不拘泥于它的形式。
沒有什么比一個愛學習的母親能夠給孩子樹立更好的榜樣,比你千言萬語、苦口婆心說教要管用得多。
談子女教育
楊瀾建議誠實面對不完美,鄧亞萍用體育精神教子
新京報:很多網友表示,三位都是非常成功的母親代表,其中梅耶·馬斯克之子埃隆·馬斯克有著“硅谷鋼鐵俠”之稱,在中國和美國都是創新、創業的代表,三位的教育理念是怎樣的?
梅耶·馬斯克:我自己的父母從沒說過你做這個了嗎?你還好嗎?要我帶你去那嗎?他們讓我們完全獨立,從不檢查功課,我們也必須自己完成家庭作業。所以,在我的孩子們成長過程中,我認為這是很好的教育方式,我也不喜歡檢查家庭作業。如果孩子不做家庭作業,老師就會生氣,孩子必須對自己負責。
埃隆·馬斯克從很小的時候就擁有特有的想象力。如果我有什么想做、或需要做的事,他總是會給我一個聰明的回答。從他三歲起,就開始有著成年人的智慧。我覺得他生來就是這樣。但是有些天才不知如何造福于人,不知道如何付諸實踐。但埃隆·馬斯克付諸實踐了,我們都為他感到驕傲。
他是靠自己創業成為電動汽車公司創始人,工作非常努力。說到(鄧亞萍)花這么多時間練習乒乓球,埃隆·馬斯克的工作時間也比我所知道的任何人都長。
現在SpaceX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這花了埃隆很長時間而且一路上經歷太多失敗。美國從3月起一直在封鎖期,只要飛機一通航,我們就會來中國。我一定會來參觀特斯拉上海工廠,這對我來說是令人興奮的事。
楊瀾:我對家庭教育有兩個建議。一個是一定要讓孩子的爸爸參與進來,一方面是給孩子一種陪伴,同時也能給父親很多陪伴孩子的樂趣。第二個建議,作為職業女性,千萬不要以所謂的完美標準來要求自己。我兩個孩子小的時候,因為一些工作不能推遲,我有時也會錯過他們的家長會和生日派對。我會跟孩子坦誠地說出自己的困難。
前幾天我問我19歲的女兒,有這么一個忙碌的職場媽媽會不會覺得在成長過程當中有一些欠缺或者不滿意的地方?我女兒說,小的時候可能看到別人媽媽一直都會出現在每一個生日派對上,有一點點羨慕。但后來想,其實對擁有這樣一位獨立的職業的媽媽,感到驕傲。所以,我想和很多掙扎在事業和家庭,特別是在時間平衡點上的媽媽們說,你不需要面面俱到,坦率地承認自己做不到,爭取家人或者是同事的理解和支持,用誠實的態度來面對生活就好。
鄧亞萍:我怎么培養孩子源于我父親培養我的一種理念。我10歲的時候到河南省隊集訓后曾被退回。我父親告訴我,教練認為我個兒太矮,沒有任何發展前途,但是我有點不服,為什么隊里的小伙伴們都贏不了我,我卻走了。我父親問我,你是想繼續打球,還是走上一個正常的人生軌跡,就是讀書。我想打球,我想試一試,就是這一點點不服,成就了我。
我的教育理念是,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問題,我都會很坦誠地和孩子交流,征求他的意見,我不會強壓他。他喜歡打電競,并稱自己能在北京的業余選手中打進前八名。我覺得他有這個熱情和天賦,可以去嘗試。但是像籃球、足球,他可能不會取得很好成績,我就會從專業的角度來說服他,經過基因遺傳和身高分析之后,認為乒乓球可能更適合兒子。體育給予我一種精神,我們先要學會輸,才能去贏得人生,我也用這個精神去教育我的孩子。
談教育公平
最重要的社會公平就是教育公平
新京報:前段時間,一些頂替他人高考成績、上大學的事件引發全國熱議,事實上,世界各地的教育都存在很多不均衡和不平等的地方,該如何提升教育公平,特別是有關女童的教育公平?
楊瀾:我覺得這是一個很迫切的問題。我在上中學的時候,父母對我最重要的一個教育就是男女一樣,要通過教育來爭取自己的人生的機會。
在我看來,最重要的社會公平就是教育公平。無論是城里、鄉村的孩子,還是男孩女孩,都應該享受公平。但是在很多地方,還是會把優先的教育機會給男孩,這種觀念必須要改變。
還有一些潛意識中的障礙,比如說很多人認為女孩不應該學數理化,就像說女司機一定沒有方向感一樣,這其實都是偏見,女性也要去打破這樣的偏見。打開眼界,打開思維,打開無形的藩籬,讓女性知道,她只要有夢想、優勢和特長,都可以勇敢追求。
鄧亞萍:據我了解到的數據,特別是到研究生這個階段,女生比男生要多。事實上,在中國女孩受教育的程度,或者受高等教育的程度比男孩要高,因為現在的家長都比較開明。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女孩子一定要強,這也培養了很多所謂“女漢子”出來。
但不管女漢子也好,女強人也好,都是強加給女性的,為什么女的就叫女強人?說明社會對女性有約定俗成的印象,覺得女孩就應該在家里待著才是賢妻良母。其實不是,女性可以給社會貢獻很多價值。比如這次疫情,到武漢支援的醫護人員,60%以上都是女性,女性能頂半邊天。中國的女性應該要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
談女性“平衡”
保護女性權益并非帶薪產假拉得越長越好
新京報:如何看待當下不少女性面臨的家庭和事業兩難選擇?你如何兼顧或者平衡兩者?
梅耶·馬斯克:我三年時間生了三個孩子,基本上也沒辦法工作,我當時想做的事情就是好好睡上一覺,然后喂他們吃飯、換尿布。當他們長大上幼兒園,我才開始有一點空閑時間,慢慢開始發展事業。我28歲的時候三個孩子都上學了,我又重啟模特職業生涯。
母親會經歷不同的階段,對于孩子來說,一個快樂的母親比因為不能工作而生氣、難過的母親重要的多。
楊瀾:首先我覺得女性不需要在家庭和事業當中被迫選擇。我常常會問,你是用左腿走路還是右腿走路?答案肯定是兩條腿一起走路。事業和家庭是自我價值實現和家庭責任平衡的問題,我們在人生當中可以努力做到兼而顧之。
同樣,我覺得也一定要讓孩子爸爸參與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中來。值得注意的是,就算一個母親今天沒有做好,只要努力,孩子會看到母親的用心。我覺得不需要把所有的責任都承擔在一個人的肩膀上去硬扛,我們應該去積極爭取家人和同事的理解、支持和分擔。
鄧亞萍:一方面,我很感恩能成為一個中國女性,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向來是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可能)樂意來幫助我們解決困難,讓我們能夠放下手,好好去工作。
作為一個媽媽,我們責無旁貸地要去撫養孩子,不能完全把這個責任推給老人,而且我相信大家有很多共識,我們的教育理念和老人的教育理念不太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其實也是考驗著我們怎么樣能夠把時間更好地利用起來。我也相信一個好的女性,有這樣的平衡能力。
新京報:全球頂尖公司中,女性工作者正在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貢獻,但在各公司核心管理者圈層,女性領導者的數量其實小于男性,很多女性領導者在接受采訪中表示,到達職業的某個位置會發現很難再上升。在三位親身經歷或接觸中,職場女性是否常常面臨這樣的“性別之困”?
鄧亞萍:現在的女性,尤其在中國,我看到身邊很多女孩子,她們第一恐婚,第二恐育。為什么她們怕結婚也怕生孩子?我認為社會競爭加強的同時,沒有給她們創造更安全的保障。她們覺得結婚后,可能馬上面臨生孩子的問題,一旦結婚生子了,就會影響職業生涯。現在整個社會、制度安排中,對于女性來講,確實有不周到的地方。
新京報:從激勵機制、公司架構甚至社會角度來看,怎么才能給女性營造更好的上升空間?
鄧亞萍:我希望呼吁相關機構,能夠考慮到女性的特性并給予她們保障。讓她們能夠大膽結婚,放心生孩子,同時還能夠實現女性的自我價值,這個要好好去研究,我覺得現在中國的低生育現象非常嚴重。
楊瀾:我也覺得在政策層面確實需要更深入考量。過去我們覺得要保護女性的權益,就把女性的帶薪產假拉得越長越好,實際上并非如此。當一個女性帶薪產假從三個月延至四個月甚至半年的時候,用工單位就不選擇女性,門檻隨之提高。
政策的出臺,一定要考慮多重社會效應和不同反應。有一些學者建議得很好,當女性在職場當中進入到生育階段,國家應該給企業減輕一些負擔,比如減免稅收,讓企業更愿意去雇傭女性。同時,也要義務或是強迫男性休產假,這樣企業就不會因為招聘女性員工有太多顧慮。
第二個層面,建議女性也可以更加主動,有理有節地去要求自己獲得相應升職或者加薪的權利和機會。
來源:新京報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