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今天上午的城市副中心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共設置了12處配套服務建筑,包括5處保留建筑改造和7處新建建筑,總建筑面積約4.2萬平米。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胡越介紹,保留建筑在保留原有建筑的特色和歷史信息的前提下,通過深入挖掘場地的歷史脈絡、多元文化、建筑發展、情感記憶,再對建筑和環境進行整體提升,做到“留住記憶、留住鄉愁”。
例如藝術工坊的原址造紙七廠不僅伴隨著北京城的發展,也承載了幾代人的奮斗,在改造中,保留建筑的外觀盡可能保持不變,而著重于建筑內部空間的梳理和豐富。對于半拆除的建筑則融入景觀,以景觀構筑物的形式存在,對于已經完全拆除的建筑則轉換為市民活動的室外廣場空間,通過鋪裝及高差設計對原有建筑邊界進行回應,以保留藝術工坊原有的空間布局和場地記憶。
運動匯保留了廠房建筑原有結構,并外露部分結構構件,凸顯其工業風格。書香小院通過對不同時期衛星圖比對梳理,重拾歷史肌理,對傳統合院形式進行保留和復原。
所有保留建筑的結構都進行了加強處理,以確保老建筑在功能上、結構安全上、綠色環保上符合新時代的要求。
新建筑均為新中式風格,在設計中特別注重建筑物與自然景觀的協調,在建筑尺度上以小尺度為主,更融入周邊環境中。例如東區驛站通過室外連廊與建筑圍合成院,并在廊子頂部開兩個方形洞口,形成區別于開敞中心庭院的靜謐小院兒。削弱建筑室內與室外環境的邊界感,打造游園式的步行體驗,為市民提供歇息、服務的功能。
廊子的選材上以木色為主,取之于林,還之于林。建筑主體選用石材,并避免材料過于繁復,使建筑更純粹、自然,隱于林木之中。色彩上不強調凸顯,而是仔細推敲,選用最接近自然的色彩,做到與環境充分融合。另外在新建筑設計上也加入了許多景觀設計手法,使建筑成為景觀的一部分。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