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關糧食安全的討論由來已久。如果從1994年由“布朗命題”所激起的討論算起,至今跨度達26年。然而,近期糧食安全再度成為輿論熱點,資本市場也開始炒作“糧食安全概念股”。這些還是在中國官方公布糧食大豐收的背景下: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創歷史最高水平,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六連豐”;2020年全國夏糧生產再獲豐收,產量創歷史新高?雌饋硭坪跤行┓闯#衲暌詠恚鹿诜窝滓咔樵谌蚵印鴥扔衷庥龊闉牡茸匀粸暮,一系列突發因素的疊加,讓人們對“手中有糧、心里不慌”有了切身認識。
“布朗命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歷了將近40年的“票證時代”,直至1993年國務院一紙通知:自當年4月1日起取消糧票和油票,實行糧油商品敞開供應。次年,全國各地基本取消糧票。
另一方面先天性的資源相對不足。一直以來,談及糧食安全,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必會援引“我國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近20%的人口”所代表的現實國情。
在糧票、油票等票證退出中國歷史舞臺之際,“布朗命題”開始問世。1994年8月,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創始人萊斯特·布朗發表《誰來養活中國》的論文。次年,該文章匯編出版成書。文章核心觀點“如何養活中國人”也順理成章地被命名為“布朗命題”。
這引起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于是,1996年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正面回應了“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并首次提出糧食自給率不低于95%的目標。2008年,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再次明確這一目標。
然而,到“十二五”中期,包括谷物、豆類和薯類等在內的糧食自給率已經不足90%。為重新調整糧食安全戰略目標,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目標貫徹至今。在此,需要厘清三個概念——糧食、谷物與口糧。糧食是中國特有概念,包括谷物、薯類和豆類。其中,谷物是糧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小麥、稻谷和玉米稱為三大谷物,也稱作主糧?诩Z指小麥和稻谷。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第十三屆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魏后凱日前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稱,在具體目標的確定中沿用了早期糧食自給率目標值,將“谷物基本自給”量化為谷物自給率達95%的目標,這種過渡既避免了前后目標矛盾,又很好地體現了政策延續。
魏后凱認為,糧食自給率與谷物自給率目標上的銜接,說明中央決策層面對于糧食安全的目標瞄準,已經由名義上的糧食自給率轉向為實際的谷物自給率。這是基于國際標準和中國國情的多重考量,特別是考慮到中國糧食生產以谷物為主,近十年來谷物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90%以上,而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占谷物的98%以上,因此只要穩定稻谷、小麥、玉米三大谷物供給,中國糧食安全就有保障。
“口糧絕對安全”遭遇食品消費結構升級
“由于中國無法做到糧食自給,為養活那么多人口,必須依靠全球資源大量進口糧食。然而,即使中國有足夠的外匯,世界也無法滿足這一巨額缺口”,這是“布朗命題”的核心,預測時間設置在2030年。于是,討論糧食安全必然談及自給率、對外依存度這兩個一體兩面的概念。
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糧食進出口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累計進口小麥349萬噸,同比增加12.5%;累計進口玉米479萬噸,同比增長36%;累計進口稻米255萬噸,同比減少17.3%;累計進口高粱83萬噸,同比減少77.2%;累計進口大麥593萬噸,同比減少13%。
以谷物來統計,2019年,中國累計進口1083萬噸。以口糧來統計,2019年,中國累計進口604萬噸。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按照品種來分,谷物產量61368萬噸、豆類2132萬噸、薯類2883萬噸。
這意味著,2019年,中國谷物自給率98.27%(對外依存度僅為1.73%),分品種來看,稻谷自給率98.8%(對外依存度1.2%),小麥自給率97.45%(對外依存度2.55%),玉米自給率98.2%(對外依存度1.8%)。
值得說明的是,口糧的進口并非產量不足,更多是出于結構性短缺,進口主要是調劑品種余缺。
糧食自給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糧食安全的基本指標,從谷物角度來看,中國完全能夠達到“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要求。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發布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下稱《報告》)顯示,近年來,口糧的自給率均在100%以上,一直處于完全自給的絕對安全范圍內。
2019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近幾年,稻谷和小麥產需有余,完全能夠自給,進出口主要是品種調劑,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目前,我國谷物自給率超過95%。
根據前述《報告》,糧食外主要農產品(000061,股吧)穩步增長,居民食品來源日趨多樣化。自2013年以來,居民在其他食品方面的人均消費量已經明顯超過在糧食或谷物方面的消費量,并呈現穩步增長趨勢,而糧食或谷物的人均消費量繼續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2018年,其他食品人均消費量比2013年增長了5.3%,而糧食和谷物人均消費量分別下降了14.5%和16.3%。這表明,中國居民食品消費結構正在加快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升級,糧食安全也將向確保多元化的食品安全轉變。
即便是在農村,從消費質量來看,口糧需求也在下降!秷蟾妗贩Q,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從2010年的41.1%下降到2015年的33%,2019年進一步下降到30%。這表明,近年來中國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目前已經接近聯合國劃分的20%~30%的富足標準。
大豆主導型的糧食進口
中國統計口徑下的糧食,除了谷物外,還包括豆類。中國這些年來的糧食進口,其實是需求增加驅動下的大豆主導型進口。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國產大豆產量增至1810萬噸。而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1~12月份,我國總計進口大豆8851.1萬噸。這意味著,2019年,我國大豆進口依存度為83%,自給率僅為17%。
作為大豆的原產地國家,中國曾經是最大的大豆出口國。據統計,1994年之前,中國為大豆凈出口國。2000年前后,旺盛需求促使中國大豆進口量逐年飆升。1999年,中國進口大豆剛突破1000萬噸;2017年,進口量為9554萬噸,創歷史新高;2019年,進口量為歷史次高。
短短25年左右的時間,中國就完成了由大豆凈出口國向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角色的轉變。這背后是國民消費水平提升,居民人均日蛋白攝取量持續提高,而且居民營養膳食中蛋白結構發生轉變,動物源蛋白需求增加,刺激了養殖行業快速增長。
中國進口的大豆,主要為轉基因大豆,絕大部分來自美洲,主要用于榨油和提供豆粕飼料。換句話說,中國進口這么多大豆,直觀上更多是為了養活豬和雞等畜禽。
那么,降低大豆進口量,提高自給率如何?囿于水土資源稟賦不及美洲,以及大豆產品差異化競爭的需要,這并非優勢選項。
根據國土資源部《2016中國國土資源公報》,截至2015年末,全國共有耕地13499.87萬公頃(20.25億畝)。如果用這些耕地來種植大豆,姑且以國外轉基因大豆單產來計算,以2017年進口大豆數量為例,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肖國櫻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就需要7.9億畝的耕地,還不考慮水資源。
另外,鑒于中國是大豆原產地,中國先后提出的兩輪大豆振興計劃,也是著眼于種植非轉基因大豆,跟國外產品進行差異化競爭。
現實條件決定了大豆無法完全自給,需要積極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正是考慮到特殊國情所帶來的現實困難,一些中國企業早就漂洋過海,謀求在南美洲種植轉基因大豆,一旦中國批準進口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就尋求向中國出口,實現“出口轉內銷”。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