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5個月,官方版新冠肺炎診療指南再度更新。今天(8月19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
新版診療方案明確,新冠肺炎在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后5天內傳染性較強,接觸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此外,新版方案新增“常陽”患者的出院標準,并首次明確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陽性可作為疑似病例診斷依據之一。
變化1:新增“在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后5天內傳染性較強”
記者注意到,新版方案對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學特點描述有所變化,進一步完善傳染源和傳播途徑,增加“在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后5天內傳染性較強”、“接觸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變化2:新增“極少數兒童可有多系統炎癥綜合征”
對于新冠肺炎的臨床特點,新版方案增加“極少數兒童可有多系統炎癥綜合征(MIS-C)”。根據方案,MIS-C多發生于恢復期,一旦發生,病情可在短期內急劇惡化。
變化3:明確兩類患者可通過抗體檢測診斷
目前,新冠肺炎的實驗室檢測診斷主要采用核酸檢測和抗體檢測兩種檢測方式。
哪些患者適用于抗體檢測?方案明確,對兩類患者可通過抗體檢測進行診斷,分別為臨床懷疑新冠肺炎且核酸檢測陰性的患者,以及病情處于恢復期且核酸檢測陰性的患者。方案還提到,一般不單獨以抗體檢測作為診斷依據,需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基礎疾病等情況進行綜合判斷。
方案提醒,“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IgG抗體在發病1周內陽性率較低”,并提到了可能導致假陽性的情形。方案提及,由于試劑本身陽性判斷值原因,或者體內存在干擾物質或者標本原因,抗體檢測可能會出現假陽性。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方案首次明確,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陽性可作為疑似病例診斷依據之一。
變化4:新增“確診病例應在發現后2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
對于新冠肺炎病例的發現與報告,第七版診療方案要求發現疑似病例后應立即隔離治療,專家會診后仍考慮疑似病例,應在2個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
新版方案在此基礎上,新增“對于確診病例應在發現后2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
變化5:明確尚未發現經循證醫學證明有效的抗病毒藥物
治療方面,新版方案對應急性臨床試用的抗病毒藥物做了簡要小結。
方案認為,某些藥物經臨床觀察研究顯示可能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仍未發現經嚴格“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證明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建議應在病程早期使用具有潛在抗病毒作用的藥物,并重點應用于有重癥高危因素及有重癥傾向的患者。
根據方案,不推薦單獨使用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和利巴韋林,不推薦使用羥氯喹或聯合使用阿奇霉素。
此外,α-干擾素、利巴韋林、磷酸氯喹、阿比多爾可繼續試用,在臨床應用中進一步評價療效及不良反應、禁忌癥以及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等問題。不建議同時應用3種以上抗病毒藥物。
變化6:強調“重視患者早期康復介入”
針對患者早期康復,方案強調要“重視患者早期康復介入,針對新冠肺炎患者呼吸功能、軀體功能以及心理功能障礙,積極開展康復訓練和干預,盡最大可能恢復體能、體質和免疫能力。”
方案還增加了“護理”相關內容。方案根據患者病情,明確護理重點并做好基礎護理,比如強調對重癥/危重癥患者要“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和意識狀態,重點監測血氧飽和度”,臥床患者要預防壓力性損傷。
變化7:新增“常陽”患者出院標準
患者出院標準也進一步細化。
對比新舊方案,普通患者出院標準并無變化。患者滿足4項條件即可出院,分別為: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癥狀明顯好轉;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連續兩次痰、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陰性。
不過,新版方案在此基礎上新增“常陽”患者的出院標準。方案提到,對于滿足前3項條件的患者,即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癥狀明顯好轉和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的患者,如核酸仍持續陽性超過4周者,建議“通過抗體檢測、病毒培養分離等方法對患者傳染性進行綜合評估后,判斷是否出院。”
變化8:新增去過高風險地區應主動進行核酸檢測
與第七版方案相比,新版方案增加了面向社會公眾的個人預防內容。
方案提出,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均衡營養、適量運動、充足休息,避免過度疲勞。
保持室內通風良好,科學做好個人防護,出現呼吸道癥狀時應及時到發熱門診就醫。近期去過高風險地區或與確診、疑似病例有接觸史的,應主動進行核酸檢測。據不完全統計,自7月以來,國內至少已有9地10起食品外包裝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事件,均與進口冷凍生鮮相關。
來源:綜合新京報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