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港新片區揭牌一周年之際,上海出臺42條舉措加快新片區建設,未來三年將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6000億元。
8月20日發布的《關于以“五個重要”為統領加快臨港新片區建設的行動方案(2020-2022年)》(下稱《行動方案》)提出,臨港新片區要推動產業規模能級跨越發展,全力打造智能汽車、高端裝備、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民用航空等千億級產業集群。
同時,《行動方案》提出,圍繞“五個重要”,對標國際最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快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探索實施具有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
前一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赴臨港新片區調研時就指出,要堅持危中尋機,持續打造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增長極。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重點產業,抓緊強鏈、固鏈、補鏈,加快引進一批高能級項目、龍頭型企業,加快形成若干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前沿產業集群。
而新片區積極爭取新一輪政策制度創新突破,“持續加大開放型經濟的風險壓力測試力度,將為新時代我國全方位擴大開放作出新貢獻。”上海市常務副市長陳寅說。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院長黃建忠對第一財經表示,一年來,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一方面要求臨港新片區更有緊迫感,另一方面則要謀求更大的突破。重點之一,就是進一步的制度創新!巴ㄟ^制度創新讓新片區成為國際經貿規則對話的平臺,同時吸引、培育有全球話語權和競爭力的市場主體落地,既可以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也可以為進一步的制度創新提供突破空間!秉S建忠說。
千億級產業集群如何打造
目前,臨港新片區的產業布局主要圍繞“7+5+4”產業集群體系進行,其中的“7”,是指七大前沿產業集群,包括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民用航空、智能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綠色再制造。
揭牌一年來,新片區已累計簽約前沿產業項目140個,涉及總投資約2000億元。到2022年,將力爭新增產業簽約4000億元,完成產業投資1500億元。
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總工程師劉平表示,還要進一步拓展產業布局“深度”。今年上海全市首推的26個特色產業園區中,3個(“東方芯港”“生命藍灣”“大飛機園”)坐落于臨港新片區。
“這些園區今后都將圍繞特色主導產業,加強產業鏈關鍵核心環節布局,大力提高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智能化水平!眲⑵秸f。
比如,12平方公里的“東方芯港”,今年以來正加快打造集設計、工藝制造、裝備材料等于一體的集成電路綜合性產業基地,目前已簽約數個百億級投資項目,總投資超過千億元;“生命藍灣”正在打造從創新藥到醫療器械的產業鏈,前期已有30多個項目落地,涉及總投資達百億級;“大飛機園”則圍繞發展大型客機、航空發動機、衛星制造等重點領域,聚焦總裝試飛、裝機配套、航空材料等關鍵環節。
8月19日下午,中國第一座12英寸車規級功率半導體自動化晶圓制造中心項目正式與臨港新片區、臨港集團簽約。項目總投資120億元,預計達產后年產能36萬片。
“在我們的地塊對面,就是供應商格科微。”項目投資方聞泰科技(600745,股吧)(600745.SH)董事長助理鄧安明對第一財經表示,上海作為中國半導體的產業龍頭,在芯片設計、晶圓、封測、設備、供應鏈等方面都積累了深厚的基礎。而且上海市委市政府對半導體這一國家戰略非常重視,重點投入資源,確保臨港新片區成為中國半導體產業戰略重地。
政策環境也是吸引企業落地的重要考量。“上海的政策環境無疑是最好的,特別是臨港。”鄧安明說。
目前,臨港新片區已初步構筑了“1+4+X”的產業及創新生態支持政策體系。黃建忠說,這些產業政策優惠幅度大、涵蓋環節廣,支持性措施涉及企業落戶、采購、研發、銷售、資質認證、并購重組、外部環境建設、人才發展等多個環節,體現出專業化、全方位與精準化產業規劃,積極發揮引領作用。
接下來,劉平表示,還要繼續加大產業政策的支持“力度”,護衛開放型產業體系建設。比如,當前相關部門正在制定重點產業企業所得稅優惠資格認定管理辦法,爭取讓更多企業受益。
財政部、稅務總局近日發布的關于臨港新片區重點產業企業所得稅政策的通知明確,對新片區內從事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民用航空等關鍵領域核心環節相關產品(技術)業務,并開展實質性生產或研發活動的符合條件的法人企業,自設立之日起5年內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行動方案》也提出,要構建活力迸發的創新創業生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資金達到1500億元以上,設立引導基金,吸引各類社會資本在重點產業領域組建產業發展基金群;設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資金。建立資本市場服務聯動工作機制,加大對科創企業掛牌、上市的培育輔導和財政獎勵。
新一輪政策制度創新突破
積極爭取新一輪政策制度創新突破,更是臨港新片區站在一周年的時點上,給自己的新任務。
一年來,圍繞“特殊經濟功能區”與“特殊綜合保稅區”,臨港新片區開展了一系列差異化的制度創新。根據《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差異化被歸納為“6+2”的開放政策和制度。其中,“6”是指投資經營便利、貨物自由進出、資金流動便利、運輸高度開放、人員自由執業、信息快捷聯通,“2”是指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稅收制度和全面風險管理制度。
截至目前,從《總體方案》中分解出的78項政策和制度創新任務,已落地45項,另有22項已形成方案;國家、上海市、管委會累計制定發布各類政策107個,形成典型創新案例32個,差異化探索的廣度、深度、力度不斷加大。
“開放型政策制度體系框架初步形成。”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朱芝松表示。
比如,在投資自由方面,新片區加大外資開放力度。5月8日,全國首個合資理財公司——匯華理財有限公司落戶臨港新片區。在此基礎上,新片區也在進一步爭取更多的合資理財公司落戶,積極探索在電信、科技、教育、衛生等領域放寬外資持股比例。
在貿易自由方面,洋山特殊綜保區5月16日正式掛牌運作,成為全國唯一一個特殊綜保區。目前,國內首單徑予提發貨、國內首單跨口岸國際中轉集拼、國內首單全球大型設備集貨采購貨物進境免備案手續等創新業務已相繼落地。
在資金自由方面,臨港新片區率先實行優質企業跨境人民幣結算便利化、一次性外債登記、境內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高新技術企業跨境融資便利化額度、本外幣合一跨境資金池等創新試點,外資、外貿企業開展跨境業務、離岸業務的便利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結合當前國際形勢,上海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資深專家楊建文建議,此時更要加快制度創新的推進。
今年3~6月,上海市政協組織開展的一項對臨港新片區建設的跟蹤性調研建議,著力推動“6+2”含金量高的特殊政策落地,創建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境內關外”的政策制度體系,最大限度兌現政策釋放改革紅利,為新片區全方位高水平高層次的開放提供政策制度供給,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
在加速已有開放政策制度落地同時,新一輪制度創新要聚焦什么?
黃建忠認為,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離不開金融的循環,因此,上海要主動作為,在離岸金融、金融衍生品交易等方面主動與國際市場掛鉤,展開有效循環,實現謀篇布局。
另外,黃建忠說,中國可以通過升級現有的雙邊貿易協定,強化與亞太分工網絡的鏈接。“從全球生產網絡來說,亞太尤其重要,大部分中間產品是在亞太網絡中完成的。”而在升級FTA等國際經貿規則談判中,黃建忠認為,臨港新片區有基礎有條件爭取先行先試。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