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訊網消息 2020年中國財富論壇于本月22日至23日在青島舉行,本次論壇圍繞“全球劇變下的財富管理趨勢”這一主題展開,論壇由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財經》(博客,微博)、《財經》智庫承辦,和訊網作為特邀媒體進行全程圖文直播。
金融專業人士 朱云來
“疫情提醒了大家,經濟是一個非常系統精密的周轉循環。而在疫情沖擊下,雖短期內需要積極紓困,用積極的政策保持經濟穩定。但也不能忽視經濟發展的效果、效益,也需注意投資過度的潛在風險。”金融專業人士朱云來如此表示。
朱云來認為,2020年的經濟運行,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還是很大的。舉個例子,一個小商店,一停就沒有收入,員工養不活,房租交不起。而員工不上班沒有收入,下一步的消費也就成問題。所以,疫情提醒了大家,經濟是一個非常系統精密的周轉循環。
朱云來也提到,除了應對新冠,經濟大環境還存在一個比較長期的遺留問題,就是全世界都在印錢(也就是貨幣擴張),如之前的嘉賓所言,低通脹、低利率、低增長的“三低”。而所謂的低通脹、低利率,也是有不斷擴大貨幣供應的因素。錢多了,利率就上不去,而擴大貨幣供應帶來過多的投資使得產能過剩,供大于求又使得價格上不去,所以就低通脹。
朱云來分析道,累計投入與當期產出之間的比率,從世界范圍看,過去十幾年效率降了幾乎三分之一(收益率幾乎降了一半)。我們還是要著重提高資產的產出效率。畢竟,過度的投資會使得產出效率更進一步降低。而在疫情沖擊下,雖短期內要積極紓困,用積極的政策保持經濟穩定。但也不能忽視經濟發展的效果、效益,防止投資過度的潛在風險。因為,社會財富的未來收益取決于未來的經濟效率。如果經濟效率越來越低,持有財富的價值也會越來越低。
朱云來最后談到,投資的規模至少不是唯一追求的目標。在系統抗疫調整的前提下,應該繼續進行系統且穩健的市場改革。提高收入、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從效率入手再提高收入,就會走入一個更良性的循環。
以下為發言實錄:
朱云來:我就說一下最近這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感受。經濟在2020年最突出的現象首先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疫情也提醒了大家,甚至很多經濟學家也才發現,經濟是一個非常系統的精密的周轉和循環,突然出現這樣一個不可抗力的疫情,只要一隔離,只要一封區,整個經濟就陷入困境甚至停滯,這時候你就發現整個經濟所受到的沖擊非常大,而且它直接跟時間相關,一個月就是8.3%,再停一個月又少8.3%。當然這個是假定經濟的影響程度是100%。即使打個折扣,例如,假定影響的程度是50%時間3個月,算出來還是很大的數,相比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大出不少。我們中國還是很快地應對這個事件,調整還是不錯的,但總歸還是受到了一定程度影響的。
這個時候政府的政策,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救助。經濟循環是一個很精密的系統。一個小商店,一停就沒有收入,員工養不活,房租交不起。而員工不上班沒有收入,下一步的消費也就成問題。而除了應對新冠,還有一個比較長期的病癥——全世界都在印錢。自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后長期的刺激。剛才蔡院長也提到“三低”,低通脹、低利率、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也是不斷地擴大貨幣供應(也就是貸款)。錢多了,利率就上不去,帶來很多的投資使得產能過剩,這又使得價格上不去,所以就出現了低通脹,而這種情景的結果就是低增長。也可以倒過來反證一下,如果通過這樣大量地放水、放貸,就能把經濟增長拉起來,那就不是低增長(”三低”)了。然而實際情況是”三低”,也就是說通過擴張貨幣來拉動增長可能最終是無法實現的。
我做過一個分析,把經濟總的資產,也就是累計的固定資產投資(它是經濟賴以生產的基礎)跟當期的經濟產出相比,一個是累計的投入,一個是當期的產出。本來經濟追求的效率是給定同樣的基礎資產,產出最大化,或者給定一定的產出,你的資產最小,這個比例就是經濟的效率。根據世界宏觀經濟統計數據計算,全世界這個效率在過去的十幾年里來說,降了幾乎三分之一。究其原因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資產增長太快。
每年總在談經濟,談流量談得多,經濟學里最重要的是兩個概念:一是流量,二是存量。流量就是每年的產值GDP,產值產出來這么多,產值留下來的尤其多,將近45%左右是固定資產形成。比如2019年一百萬億的GDP,四十五萬億變成資本形成。也就是說我們的資產又增加了四十五萬億,年年這樣快速地增長,我們資產的增長比產值的增長還要快。累計下來,現在已經有一個非常大的存量資產,相對來說產出的增長速度反而是沒有累計資產的增長速度高。也就是說,其實經濟效率是在下降的。因此,一個比較長期的問題,我們還是應該把重點放在提高資產的產出效率,過度的投資就會使得這個產出更進一步降低。
有時候大家會看到這樣一個經濟效應,如果新投的資產過多過大,原本已經投入的優良資產,最后也會相對變差。我們拿一個城市的酒店舉例,隨著城市發展,差旅人數增加,原本數量是不夠,那個時候酒店投資回報很好,大家就都愿意投酒店。如果是在投資比較適當的時候,那么先投的酒店就是非常好的資產,收益非常好。當你周圍再新蓋了十個以后,原來那個酒店的生意就會受到很大影響,原本還是優質資產,最后也可能變成了不良資產,市場的供應是要與需求相匹配的,投資過度是會有潛在的風險。
從經濟角度來講的話,這是一個辯證法的兩方面:一方面短期看肯定要積極地紓困,積極的政策保持經濟的穩定,特別是還在疫情直接沖擊之下的時候。另一面,要看經濟發展的長遠效果和效益。我們一直在講經濟的高質量增長,什么是高質量?說到底是經濟的效率最高,同樣的資產產出的回報最高。我們財富論壇講的是什么?財富是什么?具體一點兒講,是你可以持有的一種有價值的東西,未來可以支撐你的生活,也同時可以有未來收益的。這個未來收益就取決于未來經濟的效果、效益、效率。如果這經濟效率越來越低,持有東西的價值也會越來越低,這個也是直接關系到未來的財富。經濟發展最終的結果,最終以財富形式表現出來,另外就是一個財富的分配問題。順便提下,關于經濟增長,大家都講“三駕馬車”,你仔細分析一下,其實就是一駕,就是需求。國外的需求也是需求,國內的需求也是需求。有人說投資需求,真正的經濟學原理中“投資”不能算是“需求”。之所以有投資需求,是由于長遠供應所需要的那個“需求”而產生的投資需要,因此才要去投資,說到底它還是產生于一個真正的”需求”。要按照市場需求來投資,但是消費的需求從哪兒來呢?本質上還是要提高收入。
我們剛才講的人口的問題,學生差不多占了2個億(如果加上學齡前兒童,這個數字還要更大一些),離退休人員占了2個億,14億人里還有不到10個億符合工作年齡的人群。他們養活前述這4億人。換個角度看,前面是20歲,后面退休以后20年,中間工作40年,也就是說每個工作的人要養他自己工作時間的兩倍,80年(根據2019年中國統計年鑒,平均壽命大約80年)的時間。如果簡單一點計算,在物價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如果達到了一個收入倍增的概念(至少作為一個目標),我們養老問題基本上可以平衡了。
張燕冬:其實您的意思是,現在是低利率,包括全球都在放水,低利率和負利率的時候更要強調投資的效率,把政策放到民生問題上。
朱云來:盡量增加收入。投資需要不需要那么大?至少這不是一個唯一追求的目標,因為它還有一個經濟學的綜合平衡問題需要考慮。
張燕冬:擴大內需這是根本。
朱云來:擴大內需主要還是要靠提高收入。
張燕冬:今天感到非常遺憾,很多問題應該向這些嘉賓再繼續提問,由于時間關系,我們結束之前請每一位嘉賓,包括線上和線下的用一句話總結,您對全球經濟的一些判斷。
朱云來:在系統抗疫調整的前提下,應該繼續進行系統、穩健的市場改革。要提高收入、提高效率。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從效率再提高收入的話就會走入一個更為良性的循環。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