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務貿易是我國對外資開放的重點部門,負面清單上的重點也越來越多地覆蓋在服務貿易領域,其中包括今年繼續開放的金融業,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可能會開放的電信業。 ]
服務貿易正變得越來越容易,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日益增長的數字化跨境服務貿易能力為各個經濟體及個人打開了新的機會之門。
服務貿易有4種提供方式,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自然人流動,其中跨境交付主要是通過遠程通信手段進行的。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海南研究院院長、國際經貿學院教授崔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種方式的服務貿易原來就存在,但在目前的信息技術發展環境下,它在4種服務貿易的提供方式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隨著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制造業的服務化以及采用遠程通信手段的服務貿易也會迅速地發展,這些都是新一輪的全球化可能包含的特征。”
與此同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半年,我國服務貿易規模有所下降,但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占比提高。如何從服務貿易大國成為服務貿易強國,是我國當下的課題。
服務貿易與全球化解綁
在某種程度上,套利行為推動了全球化。
瑞士日內瓦高級國際關系及發展研究院國際經濟學教授、歐洲智庫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鮑德溫(Richard Baldwin)認為,只要各國相對價格不同,人們就可以通過低買高賣的雙向套利賺錢。當涉及到商品時,套利被稱為貿易。幾個世紀以來,技術限制意味著套利主要發生在商品上。全球化主要意味著商品跨越了國界,不過大約從1990年開始,信息和通信技術使得一種不同類型的套利成為可能,即跨國工廠。
協調技術使七國集團(G7)的公司得以將一些生產階段擴展到附近的發展中國家去,同時仍保持整個生產過程平穩可靠地運行。巨大的工資差異使得這種通過制造地點的套利有利可圖。
鮑德溫認為,歷史上全球化的發展經歷過四次浪潮,共發生了三次解綁。第一次解綁可以追溯到1860年左右的國際貿易興起,發生了貨物貿易的供給方和需求方的解綁。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全球價值鏈逐步成形,這被稱為“全球化3.0”。這一次的全球化也伴隨著第二次解綁,其中不僅涉及到貨物貿易的供給和需求解綁,而且是整個生產鏈條上各個生產環節的解綁,生產環節在全球空間上的分離。到了現在,貨物服務貿易的供給和需求在空間上的分離現象變得更加突出了。
鮑德溫認為,全球化4.0就是第三次解綁,當數字技術允許在沒有勞動力流動的情況下利用國際工資差異套利時,這就會發生。
他表示,全球化4.0將沖擊服務業,在發達經濟體中,數以億計的服務業和專業人員將有史以來第一次面臨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數字貿易飛速發展
跨境交付指服務的提供者在某一世貿組織(WTO)成員方的領土內,向另一成員方領土內的消費者提供服務的方式,如在中國境內通過電信、郵政、計算機網絡等手段實現對境外的外國消費者的服務。
可以看到的是,數字貿易中的跨境交付的地位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了推動,開始飛速發展。
據商務部服貿司8月初發布數據,受疫情沖擊,2020年上半年,我國服務貿易規模有所下降,總體呈現趨穩態勢,服務出口表現明顯好于進口,貿易逆差減少。
其中,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占比提高。1~6月,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9744.3億元,增長9.2%,占服務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43.7%,提升9.6個百分點。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趨向“在線化”與“零接觸”發展,受疫情影響總體可控,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在疫情沖擊下更顯優勢和潛力。
相比之下,傳統服務貿易受疫情影響明顯。1~6月,我國旅行服務進出口5580.8億元,下降42.9%,其中出口下降45.0%,進口下降42.6%,是導致服務貿易下降的主要因素。
崔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疫情暴發后,第三次解綁的跡象已經明顯得到加強,包括遠程醫療、辦公、教育和會議等都有了飛速的發展。
“以遠程醫療來說,這原來只不過是簡單地遠程互傳一些信息,但通過現在的手段,已經開始有了一些遠程連接診療設備的試驗,醫生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直接看到病人的狀態,這些發展會成為服務貿易進步的重要的動力。”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研究所所長李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在國家有關部門在積極推動數字貿易的發展,包括傳統服務業的數字化轉型,在未來,雖然挑戰較大,但是挑戰對各個國家都一樣,而且可能對其他國家的挑戰更大,因此要仔細思考如何在疫情存在的情況下,對外輸出我們的商業模式,比如中國的互聯網技術、軟件服務以及社交媒體等。
服務貿易逆差來源與繼續開放
根據WTO發布的《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2019)報告,2018年,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占世界的比重為4.57%,世界排名第二。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53.9%,比上一年提高0.6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14.9個百分點。
這一水平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不過仍有差距。據世界銀行統計,發達國家服務業產值占GDP比重一般在60%以上,以美國為例,2019年美國21.43萬億美元的GDP中,服務業占81%。
我國如何能從服務貿易大國成為服務貿易強國呢?
值得指出的是,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的一個重要來源是知識產權使用費。據商務部統計,2017年,我國知識產權使用費進出口總額為2252億元,占服務進出口總額的4.79%;其中,知識產權使用費出口322億元,進口1930億元,貿易逆差達1608億元。
相比于知識產權使用費,同屬知識密集型服務的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以及金融服務則呈順差態勢。2017年,我國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進出口總額為3171億元,占服務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約6.7%,排名第四,僅次于旅行、運輸和其他商業服務;其中出口1876億元,進口1295億元,形成581億元順差。同期,金融服務進出口總額為359億元,占服務進出口總額的0.76%;其中出口250億元,進口109億元,形成141億元順差。
崔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服務貿易是我國對外資開放的重點部門,負面清單上的重點也越來越多地覆蓋在服務貿易領域,其中包括今年繼續開放的金融業,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可能會開放的電信業,這些都是外資含量和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現代服務業。
在推動服務貿易繼續發展的背景下,近日,商務部印發了《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新一輪試點從原有的17個試點地區擴圍至28個試點地區,同時,在前兩輪基礎上“全面深化”,重點圍繞推動服務貿易改革、開放、創新,提出三個方面8項試點任務、122項具體舉措。
商務部服貿司司長冼國義在近期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在開放方面,新一輪試點的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在運輸、教育、醫療、金融、專業服務等領域,重點推出26項舉措。
具體舉措主要包括:針對跨境交付和境外消費,進行開放壓力測試,如推動允許外國機構獨立舉辦涉外經濟技術展會、在中國境內經營無船承運無須為中國企業法人、支持與境外機構合作開發跨境商業醫療保險產品等;針對自然人移動,探索放寬特定服務領域限制性措施,推動職業資格互認,便利境外專業人才來華創新創業,如試點允許符合條件的港澳專業人士在海南、深圳、廣州等試點地區提供工程咨詢服務,開展與港澳專業服務資質互認試點,探索整合外國人工作許可和工作類居留許可,便利外國人來華就業等;鼓勵試點地區加強服務貿易國際合作,如積極推進教育、法律、金融等領域國際合作,建設國際服務貿易合作園區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