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東京出席記者會 攝影/新華
向長河(國際問題學者)
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因健康原因(患潰瘍性結腸炎)將辭去首相職位。4天前,他剛剛因連續在任2799天成為日本連續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日本史上“最長命”首相的離去,引發了人們對安倍的政治功過、外交遺產等話題的持久討論。安倍本人則用“志向未酬”“如斷腸之痛”來形容其辭職決定,不甘之心凸顯。
安倍出生在一個政治世家,他的父親安倍晉太郎擔任過日本外務大臣,他的外公岸信介、外叔公佐藤榮作均出任過日本首相一職。在安倍成為日本連續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之前,這一紀錄的保持者就是他的外叔公佐藤榮作。
安倍不僅是日本連續執政時間最久的首相,在2006年他第一次當選首相時,他也是日本戰后最年輕的首相。但他的第一次首相任期并未持續太久,2007年9月,他因同樣的健康問題宣布辭職。戰后最年輕的首相、任職最長的首相——僅這兩項政治紀錄,日本政壇的后來者若想超越,恐怕需要更多的天時、人和與運氣吧。
政治人物需要有個好身板,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令安倍兩度從首相任上辭職不是政治原因,而是健康問題。事實上,潰瘍性結腸炎這個疾病已經困擾了安倍的大半生。2008年1月,日本雜志《文藝春秋》報道中首次透露,潰瘍性結腸炎是安倍的老毛病了,他在17歲時就患上了這種病。安倍本人也曾坦言,他常常每過半個小時就要去一次廁所。65歲的安倍被此疾病折磨了幾十年,其中的苦楚非外人所能體會。
據報道,今年年初之前,安倍的結腸炎一直得到控制,但在6月進行年度體檢時發現病情復發。安倍本人在宣布辭職的記者會上說,自己目前正在接受新治療,但不能保證一定能治愈,所以他決定辭職。面對病患折磨與執政的雙重壓力,安倍決定不戀權棧,是個痛苦但不失為明智的抉擇。
在安倍二次擔任首相之前,日本換相如同走馬燈,“5年6換相”成為國際笑談。日本媒體認為,安倍第二次上臺后能夠長期執政,除了政績不錯,選舉是關鍵。自2012年從民主黨手中奪回政權之后,安倍領導自民黨在國政選舉中六戰六捷,這使得自民黨內覬覦首相職位的對手難以對他構成實質性挑戰。
安倍政權穩固還得益于在野黨太弱。近年來,民主黨與其他在野黨不斷分裂重組,一盤散沙,導致在野勢力進一步弱化。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名譽教授詹姆斯·E·奧爾認為,與歷任首相相比,安倍首相在穩定性、能力、連續性等方面表現優異。
內政方面,安倍最大的夙愿是修改和平憲法,擺脫“戰后體制”。安倍曾在自己的書中坦言:“我的政治DNA更多地繼承了岸信介的遺傳。”2012年底,安倍二次就職前專門返鄉祭祖,明誓“我決心完成使命”。安倍在為日本軍事松綁上取得了一些進展,如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解禁集體自衛權、通過安保相關法案等,在修憲方面進展有限,沒有得到國民的廣泛支持。
經濟方面,安倍政府致力于推進經濟政策“安倍經濟學”,有一定效果。安倍政府以金融緩和政策為杠桿,解決了日元升值、股市低迷的問題,經濟復蘇基調持續多年。但是,安倍經濟學恐怕持久力有限。連安倍身邊人都說,短期經濟指標的改善恐怕很難成為流傳后世的遺產。
外交上,安倍本來躊躇滿志,但最終成果不大。安倍的父親是中曾根康弘的外務大臣,這也奠定了安倍后來“地球儀外交”的思想源泉。事實證明,“地球儀外交”只是名稱好聽,成果乏善可陳。在日美關系方面,特朗普甫一當選,安倍首相就趕在其他國家領導人之前與其會面,建立起表面上的親密關系。然而,正如日本媒體指出,特朗普的性格和政治操作都異于常人,日本在貿易談判和安全保障方面并沒有取得顯著成果。
對俄對朝關系上,安倍也未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安倍在辭職記者會上公開承認自己未能解決多年前朝鮮綁架日本人的問題以及與俄羅斯的領土爭端,稱之為“志向未酬”。
應對新冠疫情不充分給力,是安倍政權最后的一道傷疤。隨著新冠疫情蔓延,安倍從今年1月份開始連續無休工作了147天。這不僅拖垮了安倍自己的身體,防控效果也不完美,導致內閣支持率持續下跌。這也是壓倒安倍的“稻草”之一吧。
原定于今年舉辦的東京奧運會本可成為安倍的一大政績,但受新冠疫情影響,東京奧運會已被推遲到明年,而最終能否舉辦仍是未知數。
隨著安倍時代落幕,誰來接班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按照規定,自民黨將迅速實施總裁選舉,選出新總裁。在候選人方面,自民黨政務調查會長岸田文雄、前干事長石破茂、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等人的名字被提及,但誰也不能一家獨大,群雄混戰是大概率。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