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潘寅茹
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因健康原因突然請辭。鑒于安倍已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在繼任者確定前將繼續保留首相職位,而不是按照程序請副首相麻生太郎代理首相一職,因此,執政黨自民黨內部已暗流涌動。由于自民黨占據日本國會多數議席,在這種情況下,自民黨新任總裁便會成為日本新任首相。
目前,自民黨考慮在9月15日前后舉行總裁選舉,新黨首將完成安倍剩余近一年的首相任期。截至第一財經記者發稿時,已有多位熱門人選或明示或暗示將投入這場競爭。其中自民黨政務調查會長岸田文雄、現防相河野太郎、此前兩次敗給安倍的石破茂、副首相麻生太郎、現任外相茂木敏充等均是熱門人選。而現任官房長官的菅義偉近期與黨內以麻生太郎為代表的高層多次會面,也被視為安倍繼任者的大熱門。
中國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經濟中心主任陳子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無論是安倍“宿敵”石破茂,還是勞苦功高的菅義偉,或者躊躇滿志的岸田文雄等,究竟誰會接任,其實還是取決于自民黨內的“游戲規則”,因此,自民黨內近幾日的動向非常值得關注。
選戰打響
28日在“安倍即將請辭首相”的消息傳出后,自民黨內第一時間舉行臨時會議,下任首相暨自民黨新黨首的選舉安排已交由自民黨干事長二階俊博負責。至此,日本下一任首相“寶座”爭奪戰正式打響。
而陳子雷所稱的“游戲規則”,就是自民黨總裁選舉的方式。據日媒報道,自民黨總裁選舉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采計自民黨籍國會議員票及全國黨員票,兩者票數相同。目前國會議員有394票,因此黨員票也是394票,合計788票。這種投票的選舉方式,從公告到投票至少要有12天以上的選戰時間。安倍第一次擔任首相期間,當他在2007年以健康原因請辭時,當時自民黨就采取兩院議員總會選舉方式,選出福田康夫擔任總裁。
另一種方式主要是緊急情況下采用,即舉行兩院議員總會時,采計國會議員394票,及47個都道府縣各3張代表票共141票,總計535票來決定總裁人選。在這種選舉方式下,可以不用黨員投票,也能縮短選戰時間。2000年時,時任首相小淵惠三因腦梗死住院,當時由兩院議員總會以“不投票”的形式選出由自民黨干事長森喜朗接任。
據日媒報道,此次選舉的具體形式將等到9月1日才能確定。
潛在候選人不少
在28日記者會現場關于繼任者的問題上,安倍表示,自己不方便回答這個問題,但他相信那都將是非常優秀的人選。
目前,在一眾候選人中,只有副首相麻生太郎已明確表示,不會參選自民黨總裁。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麻生太郎本人已80歲了,過高的年齡或許是他不參選的最主要因素。
而安倍的“老對手”石破茂,雖然也是當前的大熱門,卻被日媒形容為“安倍最不希望的接班人”。一直以來,石破茂被視為自民黨內的“異端”,積極扮演安倍政策批評者的角色。他曾在多個公開場合質疑安倍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少子高齡化的政策。
而根據自民黨總裁選舉的規則,要勝選總裁,取決于個人在自民黨的國會議員中,首先能否拉到提名門檻的20張選票,其次再是各派系成員的具體支持情況。自民黨目前總共有大大小小10個派系,近400名成員。石破茂領導的派系規模很小,只有19名成員。在此情況下,石破茂必須先拉攏其他黨派,才能獲得提名的資格。
28日在接受采訪時,石破茂已表示:“只要有20人推薦我參選,我肯定會出馬,估計不會太晚。”
至于岸田文雄,他在28日于新潟市對媒體表示,希望參加下一屆自民黨總裁選舉,并稱安倍曾打來電話就辭職與他進行了聯絡。今年63歲的岸田文雄從政經驗豐富,先后擔任過內閣府特命擔當大臣、外務大臣、防衛大臣。
目前,自民黨內的岸田派包括47名國會議員。長期以來,岸田文雄被視為安倍潛在的繼任者。據日媒報道,他一直“耐心等待成為首相那一天”,但黨內存在感不強。即便在岸田派內部,也有人認為他缺乏領導氣場,這讓一些成員擔憂,岸田文雄在日后的眾議院選舉中是否能撐起強大的門面。
陳言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一眾候選人中,擔任整個安倍內閣政策制定、發布角色的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不僅全面、穩定地繼承安倍的所有政策,而且能力很強,因此,作為安倍繼任者的可能性非常大。
8月30日,菅義偉已向二階俊博表示,決定競選自民黨總裁。現年71歲的菅義偉在自民黨內不屬于任何一個派系,掌握的確切票數不多。他曾在2006~2007年安倍首次擔任首相時出任總務大臣一職,并在2012年安倍再度成為日本首相之后一直擔任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至今,被日媒視為安倍的“左膀右臂”。
陳言表示,在日本,公布新年號的人往往會被認為是下一任首相,“令和之年的年號公布者,就是菅義偉。”
陳言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無論誰接手完成安倍的剩余任期,都需要面對這一現狀:經濟政策被不斷詬病、外交政策被指過度親美,這些政策其實并沒有給日本帶來過多的經濟、安全利益。“這些政策的確需要調整,但調整勢必會影響到自民黨的利益。所以,在自民黨內肯定會經過多番博弈后,出爐全新的經濟、外交、社會政策,會有全新的首相出現。當前的政府僅是個‘短命’的政府,一個全新、穩定的政權還是要看明年9月大選之后。”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