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拉薩市人民醫院骨科病房內,北京積水潭醫院兒童骨科援藏醫生楊劼正在與其他醫生會診一位藏族老年患者。
8月27日,一位藏族大媽雙手抬起,祝福并感謝拉薩市人民醫院落松群培醫生對她的治療。
8月27日,北京積水潭醫院兒童骨科援藏醫生楊劼在為一位藏族婦女檢查腿部腫脹。
8月27日,北京婦產醫院婦瘤科援藏醫生趙輝正在查看患者病歷。
8月27日,一位藏族母親正在詢問如何才能掛到北京援藏醫生的號。
8月27日14時左右,拉薩市人民醫院婦科辦公室,醫生繁忙間隙吃飯。
8月27日,患者在拉薩市人民醫院樓下扎起帳篷。
8月30日上午9點,雙側髖關節高位脫位的3歲藏族小姑娘卓瑪(化名)被推入手術室,進行首次單側治療。矯正手術將進行三次,持續時間超過兩年。
而就在一個月前,這樣復雜的手術在拉薩市人民醫院還難以完成。
今年7月31日,北京積水潭醫院小兒骨科副主任楊劼隨第六批21人的援藏醫療隊抵達拉薩,填補了西藏兒童骨科專業診療的空白。
從2015年北京市第一批組團式醫療援藏專家人才隊伍進藏,截至目前,從北京22家醫院派出92名專家人才,協助拉薩市人民醫院成為西藏唯一一家“三甲”級醫院。
手術兩小時后險些站不住
正常的股骨頭是在髖臼內,但由于遺傳等因素,卓瑪的雙側髖關節在媽媽子宮里時就出現了高位脫位。幾個月前,卓瑪家里發現,孩子走路時撅著屁股。家人帶著孩子求醫問藥,卻得知在當地無法治療。楊劼來到醫院沒多久,卓瑪的手術就被安排上了。
8月30日上午十點一刻,楊劼走進手術室,主刀卓瑪的手術。“我算上手術臺比較早的。”楊劼說,此前有不少援藏醫生因高原反應出現較為嚴重的癥狀,為此醫院給了大家一段休息適應期。在這期間,楊劼看到有患者求醫,沒忍住就上了手術臺。卓瑪的手術前,楊劼已經完成了七八臺手術。
然而高原環境終究給援藏醫生們帶來了桎梏。
一天半夜十二點,醫院送來急救患者,楊劼疾步走去手術室,連續站立手術兩個多小時。“回來后就吸氧了。”楊劼說,醫院在宿舍準備了幾臺供氧設備,自己此前一直沒用,但那一次體力消耗讓他有些站不住。
趙輝是第二次來援藏,九年前他作為婦產科大夫來援助,現掛職醫院婦科腫瘤科主任。“上次來的時候是三十歲出頭的小伙子,每天運動跑步,現在盡量保障不做太大動作。”趙輝笑笑,九年的變化之大也讓他感慨。“以前一個手術可能就要轉移到內地去做,現在拉薩市人民醫院已經建立起婦產科危重癥救治中心,越來越多疑難重癥可以在本地解決。”
科室門外患者排起長隊
8月底,北京多家醫院專家在拉薩市人民醫院開展免費義診,重點幫助建檔立卡戶進行高原藏區常見的白內障和膝關節病手術篩查。
北京醫生來拉薩義診了,消息傳開,門診樓隊伍排出20米遠。
41歲的德吉出現在隊伍中。去年在北京醫生的手術治療下,德吉重新站了起來。這次她從將近兩百公里外趕來,希望進行復診和指關節的進一步檢查。
德吉老家位于那曲市尼瑪縣,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2.2℃。以放牧為生的德吉,32歲起出現關節疼痛等癥狀,由于缺乏醫療條件和自己輕視治療,德吉漸漸坐上了輪椅,甚至吃、穿、上廁所都需要丈夫幫助。“成了一個沒用的病人。”德吉回憶起來有些傷心。
讓她沒想到的是,癱瘓乘坐輪椅多年,竟然在去年10月手術后,第三天就成功下地。
2019年8月,第五批援藏醫療隊來到拉薩,新增北京積水潭醫院“以院包科”,簽訂骨科援助協議,拉薩市人民醫院在各地走訪貧困戶,開展“愛膝行”扶貧工作。該項目至今已完成15例患者救治,實施救助資金100余萬元。
沒有花一分錢,德吉完成了兩次共計29.6萬元的手術治療。一家人搬到海拔相對低的地方,現在她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牽著孩子的手在家門口散步。談及自己身體逐漸康復,德吉和丈夫眼里充滿感恩和敬意。
如今,每天都有從幾百公里外趕來的藏民,帶著病歷在科室門外排隊,詢問是否有北京來的大夫。甚至有藏民在醫院空地上扎帳篷住了下來,等待北京專家的診治。
給藏醫徒弟“開小灶”
卓瑪手術的時候,手術室一共有九個人,近距離觀摩這場在本地具有填補空白意義的兒童骨科矯正手術。
35歲的落松群培是旁觀醫生之一,也是楊劼今年的徒弟。手術開始,楊劼邊操作邊向身邊同事講解其中的要點和問題。“老師講解很細,比如這個切口有什么重要組織注意避開,具體這個手術如何操作,如何旋轉位置,再造修補等。”
從中國醫科大學畢業后,落松群培便留在了拉薩市人民醫院,楊劼是他的第四個師傅。落松群培說,他跟已經回京的老師還是時刻保持聯系,老師們會經常發來消息問詢業務進步情況。
落松群培說,除了技術增進,最大的改變是很多醫療觀念的變化。例如此前醫院收治骨折病人后,會進行大創口開刀,經常出現傷口感染難以愈合等問題。援藏老師告訴他們,這樣的處理方式已經是過去式,并教授了最新的微創技術。
今年楊劼和同事們還給藏醫徒弟“開小灶”,更加關注論文寫作的幫助,推動當地專業科室的發展。“剛來的時候院領導開玩笑說,要用一年的時間把我們一二十年的專業知識榨干。”
此外,援藏醫療團隊會打包內地先進經驗,將當地醫生送往北京培訓。掛職拉薩市人民醫院院長的任軼告訴記者,2015年整個醫院只有8個高級職稱專業人才,現在這一數字已經超過50人。
獻上潔白的哈達
2018年1月,拉薩市人民醫院舉行“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揭牌儀式,成為西藏自治區首家地市級“三級甲等”綜合醫院。
2019年,拉薩市人民醫院年門急診量首次突破30萬,達到30.2萬人次,同比增長16.3%;手術臺次達到3472臺,同比增長14.9%。
2020年,拉薩市人民醫院繼續推動“五大中心”建設,新增神經外科、內分泌科兩個重點學科,并圍繞科室建設填補空白項目10余項。
任軼介紹,目前,醫院已經在謀劃“強三甲”建設,新增皮膚科、精神科、臨床心理科3個專業學科,并將原有的19個診療科目增加至目前的32個。同時在今年的援藏團隊中,增加了管理人員的數量,促進醫院基建財務,基礎運行,管理水平增強。
獲得救治的藏民會向醫生獻上潔白的哈達,趙輝、楊劼的辦公室已經不知道掛了多少條。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A08-09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趙亢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