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開幕之際,回望北京服務業發展的波瀾壯闊之姿,頓感信心滿滿。
2015年,國務院批復北京市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北京成為全國首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試點5年來,北京在全市域范圍內圍繞服務業重點領域先行先試,與自貿試驗區、內地與港澳服務貿易基本自由化共同成為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經驗。已累計向全國推廣了六批25項創新經驗,今年6月以來,商務部兩次向各地推薦共13個案例。為各地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促進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提供借鑒。
“北京去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83.5%,比全國的53.9%高出平均30個點。從全球生產總值來看,服務業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達70%,在部分發達經濟體的比重更是接近80%。所以北京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是全球先進國家城市的水平。”北京市商務局局長閆立剛對經濟日報記者分析說。
這個83.5%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它反映的是首都北京產業結構調整后城市發生巨變的現實,它折射了五年來北京成為全國首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的顯著成效,它全方位展示了北京在科技、文化、金融、商務、教育、醫療、旅游、體育等等服務業各方面領域的輝煌成就。
據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殷勇介紹,北京作為全國唯一的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五年多來積極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優環境,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立體化推進模式,為國家開放戰略積累了北京經驗。在開放創新上,為國家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探索了新路徑;在制度創新上,為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體系探索了新經驗;在模式創新上,為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釋放了新動能。
產業轉型 城市巨變
如今的北京,藍天白云,山青水綠,老百姓(603883,股吧)直呼“幸福指數提高了!”其實這都和北京的產業結構調整有關系。
老舊廠房變成了文化創意產業園;曾經冒煙點火的首鋼高爐成了冬奧會的場館;過去臟亂差的市場,如今改造成了居民抬腳可休憩的綠色公園……近年來,通過疏解非首都功能,大力推進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北京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取得了看得見摸得著的顯著成效。
“2019年北京服務貿易進出口額是1543.4億美元。無論從產業角度和開放程度,北京的服務業發展都有優勢。在2018年度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綜合評價中,北京以71.04綜合得分位列第一名。”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服貿所所長李俊說,要想成為發達的一線城市,發展服務業是必然路徑。
當今世界,服務業成為全球經濟支柱。從全球貿易發展格局看,服務貿易從2005年起超過貨物貿易。走進即將開幕的2020服貿會展館,世界貿易組織(WTO)界定的服務貿易的十二大領域產品及相關技術應有盡有,包括商業服務、通訊服務、建筑及相關工程服務、金融服務、旅游及旅行相關服務、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運輸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教育服務、分銷服務、環境服務及其他服務。
2020年5月14日,美國惠譽評級公司(Fitch Ratings)在我國境內設立的獨資公司——惠譽博華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在北京注冊,這標志著惠譽博華評級公司成為繼2019年標普全球公司之后第二家獲準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信用評級機構。央行表示,惠譽博華進入中國信用評級市場,是我國主動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又一舉措。
“在北京朝陽區辦公可以更好服務中國市場參與人士,可以連通中國市場與海外資本。” 惠譽博華信用評級有限公司總裁陳東明表示,選址朝陽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其優良的營商環境:服務外資企業經驗豐富,各項業務辦理程序專業、規則清晰。尤其是初期得到北京市金融監管局、朝陽區金融辦在工商注冊、辦公選址、人才落戶等方面的支持。
跨境服務 風生水起
2019年北京市服務業利用外資占比達到95%;服務貿易進出口超過1.1萬億元,占全國的1/5,服務貿易發展水平全國領先。
那么北京有哪些跨境服務貿易呢?
在《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第三批最佳實踐案例》中,北京融商“一帶一路”法律與商事服務中心暨“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調解中心,作為北京“一帶一路”開放合作創新綜合平臺,是北京打造全球經貿合作服務中心網絡,保障和促進國際經貿交流,探索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新思路的實踐。
“企業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迫切需要法律、金融、財務等專業服務和應對風險的能力建設。”融商中心理事長王麗介紹,其創立“一帶一路”服務機制,聚焦項目對接、風險化解、糾紛調解功能,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廣泛設置服務點,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全方位的綜合服務。
經過5年發展,服務機制已覆蓋海內外商會協會27個,擁有金融保險、安保、會計師、稅務師等各類成員110個,法律專家調解員421名,國內外調解室61個。其中,國外調解員與中國港澳臺籍調解員數量占比16%。機制成員的服務覆蓋中國、意大利、法國、德國、西班牙、俄羅斯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80多個城市。
而這只是商業服務中跨境服務貿易的例子,在北京類似這樣國際化服務貿易機構可謂是數不勝數。
據北京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霍學文介紹,當前,以金融業為代表的服務貿易正成為未來全球貿易增長的重點。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下,首都金融業依舊逆勢增長。今年一季度,北京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682億元,同比增長5.5%,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速12個百分點,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2.5%,金融業成為北京經濟發展的第一支柱產業。本屆服貿會金融服務專題展已有世界五百強中的26家金融企業應邀參展,綜合展區國際化率超過60%。
數字經濟 點亮生活
今年以來,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已成為緩解疫情沖擊、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作為新基建之首,5G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代表性、引領性技術,也是支持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和公共基礎設施,5G科技應用融合將服務各行各業。
在北京,交通出行是5G行業落地的重要先發領域,本屆服貿會上,北汽集團將在“5G智行”板塊,全面展示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最新技術成果;產業服務方面,中興通訊(000063,股吧)依托工業精準云網結合XR、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秀出“5G企業虛擬專網+協同制造云平臺+工業應用”的“5G新工業”綜合方案。
“截至7月底,北京5G基站超過2.4萬個,計劃年底累計超過3萬個,實現五環內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室外連續覆蓋,五環外重點區域、典型應用場景精準覆蓋。”北京市經信局電子處處長王德介紹說。
服務貿易更反哺推動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在醫療健康領域、智能物流領域、商用家用領域培育和打造出了機器人產業集群和先進智能裝備產業集群創新應用高地。目前,北京市醫療領域機器人企業數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在移動機器人領域也不乏貨真價實的獨角獸企業。
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000931,股吧)東升國際科學園的中瑞福寧機器人有限公司,外形酷似“孫悟空”的機器人PCare雙臂靈活轉動完成著遞送物品任務,是一款適合在老年人家中和養老院使用的服務型機器人。
中瑞福寧機器人有限公司行政總監林昱告訴記者,“除了這款機器人外,中瑞福寧還將攜帶3款醫學機器人產品赴服貿會參展。”
走進中關村軟件園,記者看到,這里已是前沿技術突破的策源地。一系列已經走在數字服務技術創新前沿的成果展現在面前:通過打造關鍵技術協同攻關機制,建成了聚合云計算、5G與邊緣計算等共性技術平臺。與多方共建中關村開放實驗室、IPV6重點工程實驗室、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等在內的十幾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科研院所,落地15家博士后流動站。
另外,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頂尖科技技術都會在服貿會悉數登場,展示著北京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疫情時期,創造出的數字新世界令人驚艷。數字經濟已經將會展場地從實地搬到“云”上。本屆服貿會的3D沉浸式的云上展廳,讓不能親臨現場的展客商和與會嘉賓進入2D/3D虛擬展臺,在線上獲得身臨服貿會的感受,參展商不僅可以在“云”上個性化地全面展示企業的產品、案例等,還能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智能匹配,形成展客商畫像,為企業搭建高效的供需對接平臺。
文化貿易 走向世界
近年來,做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北京,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中國文化“走出去”“引進來”越走越快,越走越遠,全球化思維讓中國文化產業的面貌更加豐富而多元。
走進四達時代集團,這是一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打造了630多個頻道,擁有數字電視用戶1300萬、互聯網視頻移動端用戶2000萬、社交媒體粉絲數量超過1000萬、在非洲影響最大的數字電視運營商。
“優秀的譯制配音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的關鍵。”四達時代集團副總裁郭子琪說。在其北京總部的譯制配音中心,記者看到運營平臺上,中、英、法、葡、斯瓦斯里、豪薩語等6種語言制成的上百個節目,正通過地面電視、直播衛星、互聯網等方式在非洲播出。
同樣,華韻尚德也是北京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走出去”企業的第一方陣,“希望通過這次服貿會的平臺優勢,展現我們在德國開播十年的德語日播中國專題欄目《來看吧》、金樹國際紀錄片節等跨文化傳播交流領域的成熟品牌,與更多國內外企業交流合作,找到擺脫困境的出路。”北京華韻尚德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立濱表示。
對于一個在歐洲主流媒體領域深耕多年的文化企業,華韻尚德努力在海外發起并主辦的“金樹國際紀錄片節”,逐漸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且國際性專業性較強的紀錄片節。5年來,近1000部中國紀錄片走入了國際視野,《最后的棒棒》、《黃河尕謠》等國產紀錄片摘得金樹節大獎。有學者說:“中國紀錄片通過金樹節主動打開國際市場,能夠讓國際友人了解真實的中國,消除西方民眾對中國社會、歷史和文化的誤解。”
作為文化板塊亮相的第十五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是本屆服貿會的重頭戲。屆時,一場圍繞文化與科技、旅游、金融、體育等領域融合的國際性文化盛宴將呈現在人們面前。
政策突破 創新高地
“我們的產品和技術更新迭代比較快,生命周期比較短,所以對于審批效率、時間周期要求比較高,優先審批綠色通道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專利保護。”小米集團法務部副總經理劉振的話是中關村近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共同的心聲。
北京市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專利申請優先審查‘綠色通道’”“專利質押融資助力知識產權變‘資本’”兩項措施,作為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的實踐成果,有效促進了企業創新成果的轉化運用和保護。
采訪中,一個企業財務總監感慨說,“2020年初,我們通過專利質押向民生銀行(600016,股吧)取得授信額度3000萬元,已經提款2000萬元。專利質押貸款給企業拓寬了融資渠道,短時間內取得了較多的現金流,對我們幫助很大。”
北京市在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的綜合試點工作中,改革、創新、開放是貫穿始終的基因。打造服務業開放創新制度高地,模式創新,政策突破漸呈常態化。三輪試點方案推出了403項試點舉措。
“經第三方機構評估,試點形成了122項全國首創政策或創新制度安排,政策引領的服務業發展環境持續向好。”閆立剛介紹說。
試點建立了推動項目落地的“一庫四機制”,即試點項目庫,服務管家機制、定期調度機制、政企對接機制、市場化督查機制。今年以來,新入庫項目238個,累計入庫項目697個,其中在推項目434個。一批突破性、有影響力項目在京落地,為首都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據殷勇介紹,按照新一版城市總規要求,北京進入了減量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科技、金融、信息、文化旅游、醫療、養老、教育等現代服務業是發展的重點產業,要通過高質量開放,引入高端要素和國際化資源,進一步促進北京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目前,我們已經制定了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的4.0版方案,這將有力推動北京服務貿易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殷勇也坦言,雖然北京在全國率先構建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格局。北京服務業占GDP比重接近發達經濟體的水平,但是從發展質量來看,服務貿易處于逆差,國際競爭力不足,特別是金融、專業服務、醫療、養老等領域,開放水平還不夠高,在要素自由流動等方面,還存在著發展短板,應該說北京服務業和服務貿易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和潛力。
因此,以“全球服務、互惠共享”為主題的服貿會,不僅是搭建了全球服務業交流合作的平臺,也是我國積極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北京服務貿易需要2020中國服貿會這樣一個國際化的舞臺來展示自己,并與世界各國交流合作,共融共贏。如同李俊所言,“通過服貿會這個載體,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中國服務業的開放,讓世界各國的企業在中國有更多的機遇,這就是中國為世界做出的貢獻。”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