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第三屆“全球財富管理論壇”召開,論壇圍繞“后疫情時代的財富管理”這一主題展開,邀請海內外學界、業界人士,探討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如何抓住金融開放的新機遇,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以高質量的財富管理中心建設為抓手推進副中心整體發展。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博士表示,供給創造需求、需求拉動供給相互推動的循環。怎么樣實現供給創造需求、需求拉動供給呢?連接點就是在就業。就業除了就業考慮是不是充分,還要考慮就業是不是穩定、不是平等,這些維度構成了對就業的一種狀態。
劉尚希稱,從就業的充分行、穩定性、平等性這方面入手,來提升就業的質量,才能真正供給和需求之間形成有效的循環,才能有利于我們國家真正加入到國際的供給與需求的大循環之中,提升我們國家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和提升我們國家自我發展的能力。
以下為發言原文
我發言的題目是“實施就業驅動的內需擴大戰略”。
我記得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明確提出,供給創造需求、需求拉動供給相互推動的循環。怎么樣實現供給創造需求、需求拉動供給呢?這個連接點在哪個地方呢?我覺得連接點就是在就業。這個就業包括固定就業、包括自我就業,自我就業包括的范圍其實是相當大的,比如靈活就業像工商個體戶、創辦小微型企業。在我們國家,現在自我就業像工商個體戶、微型企業占到我國家城鎮就業的一半,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講就業的問題不能只是看固定就業,就是說去找工作而是更多的看到大量的自我就業,也就是自己顧自己這種就業形態。尤其在互聯網、數字經濟這個背景下,這種靈活的就業形態越來越多了,就是自我就業的,像在網上銷售有的成了網紅了,有的通過數字平臺去兼職或者成為靈活就業者,比如說網約車,在網約車領域現在滴滴平臺上擁有差不多1000萬私家車,在這個平臺上就業創造收入。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就業實際決定了收入,收入決定了需求,所以我們這個內需能不能起來看收入怎么樣,收入怎么樣看就業怎么樣,所以從需求角度來說就業很關鍵。同時就業,尤其像自我就業,又是供給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說工商個體戶、微型企業,提供大量的服務,還有城市執照,中固定就業其實其實也是作為一個生產要素納入到工業當中,勞動者的素質、勞動技能也決定了這個企業我們的制造能不能升級。所以我們供給的質量取決于這個就業的質量。從這個意義上講,就業一邊連著需求、一邊連著供給,供給能不能質量提升、需求能不能擴大就取決于就業。
這個就業是一種狀態,我們過去在經濟學里討論就業,實際只討論就業的數量,說充分就業,在宏觀經濟學里是談了很多的。其實就業除了就業是不是充分,其實還要考慮就業是不是穩定、就業是不是平等,這些維度構成了對就業的一種狀態。所以在十多年前我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就業狀態”,我說就業是否充分、就業是否穩定、就業是否平等來判斷就業狀態。就業狀態好轉,說明就業的質量就會提高,如果就業狀態惡化,說明就業質量下降,對供給和需求都會構成雙重的打擊。比如自我就業,工商個體戶、小微企業,這些小,脆弱性很大,同時又是民營,在我們現有的營商環境當中是存在各種各樣的障礙、存在各種隱性的歧視,在財稅政策上面很多支持,但是要獲得這些優惠政策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在融資上也有很多的障礙。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固定就業也好、自我就業也好,其實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有各種障礙,比如還有社會身份的問題,本地人、外地人、城市人、農民工、體制內、體制外,這些都會影響就業的狀態,因為就業這種不平等可能會影響我們的供給、影響需求。
還有城鎮化的進程,我們更多的是土地城鎮化,人的城鎮化是不充分的,所以導致大概2億多農民工處于一種漂移的狀態,這2億多人處于漂移狀態意味著他們的就業是不穩定的,可能今天在這個崗位、明天再那個崗位,今年在這個城市、明年就到了另一個城市,這種情況下他很難在一個崗位、一個地方穩定下來,他的勞動技能就不能得到積累,他的收入水平也不能提高。對企業來說也會出現不停的招工、不停的培訓,企業成本也增大了。所以在城鎮化,主要是人的城鎮化,現在還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存在很多社會障礙的情況下我們經濟成本自然會提高的。農民工作為生產要素可以流動,但是人口作為家庭的遷徙還是層層障礙,所以我們在城市化的統計里,包括了流動這部分2億多農民工,但是戶籍來看、公共服務的提供來看,這些人很難享受同城待遇,就是同個城市很難享受同一個待遇,他們在公共服務享受上又會受到很多限制,導致他們人力資本的積累出現了群體性的不平等,這種群體性的不平等宏觀上來說就會導致貧富差距拉大。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總需求就會縮小,需求和供給之間的循環就會出現嚴重的障礙。
所以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最重要的就是要從就業入手,就業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更重要是社會問題,要從就業狀態去推動就業質量的提升,就是從就業的充分行、就業的穩定性、就業的平等性這方面入手,來提升就業的質量,才能真正供給和需求之間形成有效的循環,才能有利于我們國家真正加入到國際的供給與需求的大循環之中,提升我們國家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和提升我們國家自我發展的能力。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