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第三屆“全球財富管理論壇”召開,論壇圍繞“后疫情時代的財富管理”這一主題展開,邀請海內外學界、業界人士,探討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如何抓住金融開放的新機遇,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以高質量的財富管理中心建設為抓手推進副中心整體發展。
人民銀行參事室主任 紀敏
人民銀行參事室主任紀敏表示,為了能夠實現高質量的“雙循環”或者說更高質量的利用兩個市場、兩個資源,現在既有必要、也有條件來實現這樣的高質量“雙循環”。從“必要性”來講,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包括過去一個時期的“雙循環”,我們自身的一些問題也在暴露,比如杠桿率過快的上升、資源環境約束的增強、勞動力優勢逐漸的下降等等。“有條件”來講,我們現在人均收入1萬美元的發展階段,內徐市場、消費市場的潛力,包括我們供給要素的潛力
我主要想從金融的角度來談一談對中央現在提的“雙循環”一些看法。“雙循環”這樣一個新的發展格局是中央最近提出來的,但實際我們也都知道,如果說簡單的講,從工業革命以后,自從有了大機器、有了社會化生產,就一定是在全球范圍內去尋求原料、尋求市場,從那個時候“雙循環”就開始了,無論是早期的英國,還是后來的工業革命的中心,還是后來的美國等等,以及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實際一直處于“雙循環”的狀態當中。為什么在一直以來的“雙循環”過程當中中央最近又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呢?我的理解,實際就是要從高質量發展的角度來看“雙循環”,或者說從內外經濟循環關系的角度去闡述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十八大”都已經提出來了,從內外循環的角度來看高質量發展,比如說可以從中美之間做一個對比,過去大家都知道,全球經濟的三角循環格局,就是美國人消費、中國人生產、資源國提供資源,大是這么一個格局。作為循環格局的結果,我們看到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果呢?實際美國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積累了巨額的債務,無論是貿易的或者是財政的,有巨額的債務。中國在這個過程當中積累了巨額的債權,當然也包括我們外匯儲備在內,但是如果說我們看國際投資的頭寸表,一個是巨額的債權,一個是巨額的債務,但是你看國際投資頭寸表的凈收益,就是國外資產投資的凈收益是高低倒置的,美國人比我們高得多,甚至我們還是負的。從這個角度我們來看這個差異的背后,實際就是在過去的這樣一個循環當中,美國更多的是資本、技術參與的循環,中國更多的是勞動力參與的循環,我們說如果把中美兩個國家看是成一個經濟體,從要素分工來講,全球過去很大的特點,就是要素分工,不是產品間的分工,而是產品內的分工,是一個要素分工的格局。這個要素分工格局當中,美國主要是資本和技術在參與,中國是勞動力在參與,實際這個結果,就是剛才表現為國際投資頭寸表當中反映出來的結果,反映資本和技術的回報實際大于勞動的回報,這樣的差異我覺得就反映了兩個國家發展階段的差異,以及參與雙循環的要素稟賦條件的差異,某種程度來講是合理的,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要素稟賦的優勢。
但是從經濟復利的角度來說,顯然美國是高質量的,我們相對來說是低質量的。為了能夠實現高質量的“雙循環”或者說更高質量的利用兩個市場、兩個資源,我覺得我們現在既有必要、也有條件來實現這樣的高質量“雙循環”,為什么說既有必要、又有條件呢?必要性就不多說了,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包括我們過去一個時期的“雙循環”,我們自身的一些問題也在暴露,比如杠桿率過快的上升、資源環境約束的增強、勞動力優勢逐漸的下降等等。有條件來講,我們現在人均收入1萬美元的發展階段,內徐市場、消費市場的潛力,包括我們供給要素的潛力,剛才聽朱民講了這幾年我們數字技術、數字經濟的發展,我可以說是心潮澎湃,更增加了我們高質量“雙循環”發展提高供給側質量的信心。無論從必要性、從條件來講,我們更有走向高質量“雙循環”的條件和必要性。
這當中就像一鳴上午講的,關鍵是加快市場化的改革,我們金融怎么做?我覺得最核心的東西,作為金融來講,就是要有更加包容、開放結構合理的金融體系,尤其是要適應創新驅動,怎么樣來服務創新驅動。我們如果看一下歷史的話,之前大英帝國金融中心是服務大機器工業帶來的工業革命的創新驅動,他經歷過這樣一次過程,當時主要是靠商業銀行和股份制,美國后來的金融中心也服務過新的技術革命,主要是靠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和強大的資本市場。我們的金融體系可以說到現在沒有完整的服務過一次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的發展,這個對我們來講是巨大的考驗。相應來說,我覺得我們的資本市場可以說任重道遠,怎么樣把我們的資本市場變成更加開放、包容、有競爭力的市場,是下一步金融改革非常關鍵的。現在我覺得一系列的動作已經開始了,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三化”的前提或者目標下,無論是從全球經濟發展的態勢、還是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態勢和必要性來講,我們有條件、也有必要把資本市場在不遠的將來有一個加速發展的更好的推動。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