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呂進玉
[ 醫保作為醫療服務最大支付方,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推動進度不一。動脈網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共有71家互聯網醫院在疫情期間接通醫保。不過這在近600家互聯網醫院的總量中僅占一成,其中占據多數名額的仍為公立醫院主導的互聯網醫院,企業主導的互聯網醫院則較少。 ]
今年以來,疫情與政策的多重利好也加速了互聯網醫院的發展,但從目前已建成且實現正常運營的互聯網醫院的經營情況來看,互聯網醫院盈利模式尚不成熟,行業“玩家”大多在跑馬圈地。
健康界研究院發布的《2020中國互聯網醫院發展研究報告》顯示,超過50%的互聯網醫院仍處于虧損狀態。
1藥網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于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此前互聯網醫院的收入核心主要是以藥品銷售為主,從而也制約了互聯網醫院盈利模式。
上海瑞金醫院一位醫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直言:“患者線上就診的費用是25元,從醫生積極性和醫院覆蓋成本的角度來說,這一定價都較難可持續。”
他還補充說道,醫生多點執業政策已開放多年,不過現實情況是大多實體醫院并不希望醫生入駐第三方平臺執業,尤其是在醫院自身也上線了互聯網醫院以后。“疫情期間,醫院強制醫生必須上線互聯網醫院,當時尚未復工復產,醫生有時間也愿意在互聯網醫院中服務患者,但到了現階段,除了要考慮如何提高醫生積極性,更需要考慮如何提升效率,增加效益,以及哪些醫生可以上線互聯網醫院。”上述醫師告訴記者。
醫保作為醫療服務最大支付方,盡管已被明確將與互聯網醫院對接,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各地受醫保基金、執行細則制定、創新意識等多種因素影響,推動進度不一。
動脈網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共有71家互聯網醫院在疫情期間接通醫保。不過這在近600家互聯網醫院的總量中僅占一成,其中占據多數名額的仍為公立醫院主導的互聯網醫院,企業主導的互聯網醫院則較少。
“接通醫保即是意味著獲客成本更低,也意味著互聯網醫院有機會對這些患者進行后續健康管理服務的轉化。” 在互聯網醫療圈中打拼多年的創業者劉旭(化名)說道,醫保支付推動進度直接影響著互聯網診療服務的閉環是否能更完整,行業是否能持續快速發展。
他還告訴記者,互聯網醫院接通醫保,除了可以促進自身完善基礎設施,包括讓互聯網醫院具備了完整的診療流程、監督環節等,還能使商保具備接入條件。醫保是滿足基礎醫療需求,而商保則是滿足多樣化醫療需求,兩者互補,互聯網醫院服務內容將更加完善,也就有更大的盈利空間。
于剛則對記者補充道:互聯網醫院和實體醫院應該是互補協作的關系,而非競爭。“互聯網醫院可以真正實現在線上的預約交費,然后到線下進行各種診斷治療,后續可以通過線上復診、隨訪。另外,互聯網醫院可以分流慢病和常見病患者的復診、隨訪,線下可以將資源重點投入在急診重癥上。”
最新評論